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微波照射下矿物颗粒温度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立科  戴俊 《矿冶工程》2015,35(3):96-98
以黄铁矿和方解石组成的矿物颗粒为研究对象, 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三维数值计算模型, 分析了微波场矿物颗粒的温度分布及演化特征, 并考虑了微波照射时间、功率密度及矿物晶体尺寸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 微波场中矿物中心温度最高, 黄铁矿内部温差较低, 方解石内部温差较大, 不同微波照射时间下温度分布相似; 矿物颗粒的中心温度、表面温度、内外温差及升温速率都与功率密度呈线性增长关系, 与黄铁矿晶体大小呈指数增长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方法,对黄铁矿和方解石组成的单颗粒矿物进行微波照射数值模拟.在提出解离率的基础上,研究黄铁矿尺寸对微波照射效果的影响.分析了矿物内电场、温度、裂纹及解离率的演化分布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微波功率照射下,黄铁矿尺寸越大,矿石模型内部电场强度越小,产生的温度也越高;相同照射时刻,矿物内裂纹数目均随...  相似文献   

3.
《煤炭技术》2016,(10):5-7
以黄铁矿和方解石组成的岩石颗粒为研究对象,利用离散元方法建立简单二相矿物平面模型,为更好地表现微波照射下微裂纹的萌生和发展规律,模型采用平行黏结模型,考虑了影响微波照射效果的主要因素:功率密度、照射时长、矿物颗粒大小及形状,分析了在微波照射下吸波矿物晶体边界破坏过程及破坏规律。  相似文献   

4.
《煤炭技术》2016,(10):103-106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微波照射下由黄铁矿和方解石组成的岩石颗粒的温度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微波功率和时间对温度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岩石颗粒中心温度最高且受微波腔体内电场强度影响;温度梯度最高点位于黄铁矿和方解石的交界面,热应力最大;岩石颗粒最高温度相同时,微波加热功率与时间成反比;岩石颗粒能耗相同时,采用短时间高功率的加热方法可以提高破岩效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电磁热力多物理场耦合,采用fish语言编写耦合程序将有限元和离散元相结合,建立了多颗粒黄铁矿矿石数值计算模型,对微波照射下不同黄铁矿含量的矿石的内部电场和功率密度,温度,裂纹的萌生和发展以及矿石块体的强度变化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黄铁矿含量的矿石由上至下内部电场强度和功率密度逐渐增大、温度逐渐升高,裂纹由下部萌生并向上部发展,强度随黄铁矿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黄铁矿含量越大,其最大电场强度和最大功率密度越小、最高温度越低、裂纹的数量越多、强度变化幅度越小;黄铁矿含量过少或过多均可使矿石升温速率放缓;黄铁矿含量为3%、5%、8%和10%的矿石最佳照射时间为30s,黄铁矿含量为12%和15%的矿石最佳照射时间为20s。  相似文献   

6.
<正> (一) 矿石性质矿样取自云南省兰坪县某铅锌矿。矿石中锌矿物以闪锌矿为主,其次为菱锌矿、铁菱锌矿、水锌矿、异极矿及黑锌锰矿等;铅矿物有方铅矿、白铅矿、铅矾、铅硬锰矿以及磷氯铅矿;铁矿物有黄铁矿及褐铁矿等,含量较少;脉石矿物以方解石、石英为主,白云石、高岭土次之。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双旗山金精矿中的主要硫化物黄铁矿为研究对象, 采用微波加热-磁选的方法, 考察了微波加热过程中黄铁矿的物相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黄铁矿微波加热过程中生成的磁性矿物类型受加热温度控制, 生成量受加热温度和时间影响; 在500 ℃时黄铁矿开始分解为强磁性的磁黄铁矿; 600 ℃所得产物有黄铁矿与磁黄铁矿共存颗粒, 且磁黄铁矿晶体结构不同; 700 ℃所得产物主要为单斜的磁黄铁矿, 有黄铁矿与磁黄铁矿共存颗粒存在; 800 ℃下产物为单斜的磁黄铁矿, 伴随生成少量的α-赤铁矿。金精矿中的主要硫化物黄铁矿在微波加热过程中的物相变化路径为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  相似文献   

8.
<正> 一、概述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主要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白云母、透闪石及方解石。黄铁矿一般颗粒0.282毫米,最小为0.096毫米;黄铜矿一般颗粒0.064毫米,最小为0.0064毫米;闪锌矿一般颗粒0.024毫米,最小为0.0013毫米。形成相互串插,包裹的浸染状及网状等结构,属难选矿石。原工艺系一次细磨后按  相似文献   

9.
<正> 一、矿石性质湖南省瑶岗仙钨矿黑钨-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床属高中温热液矿床。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黑钨矿、锡石为主,其次为黄铜矿、黝锡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和银黝铜矿等。有害元素砷主要以毒砂形式产出。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等。  相似文献   

10.
<正> 铜陵新桥高硫氧化铜矿石产于硫化矿床的氧化带,矿石严重风化,除部分脉石和黄铁矿仍保留块状外,其余大部分已呈松散粉末状。原矿含铜0.574%、硫32%。主要有松散状含铜黄铁矿、不含铜黄铁矿、高岭土浸染型铜矿等三种类型矿石。松散状含铜黄铁矿占原矿量47%,含铜为1~1.4%,脉石以方解石为主,石英、白云石次之;高岭土浸染型铜矿石占原矿6%,脉石以高  相似文献   

11.
江西某铅锌矿在现采矿境界下部发现较大新矿体,为确定新探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工艺,对新探明资源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中矿物种类复杂,有用元素主要有铅、锌、银、金等,主要铅、锌、银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硫锑铅银矿、硫锑铜银矿。铅锌矿物嵌布特征复杂,共生关系密切,受构造应力作用破坏,闪锌矿碎裂成碎粒,被黄铁矿、方解石等胶结;银矿物在方铅矿中呈蠕虫状、微脉状分布。方铅矿、闪锌矿均为极不等粒嵌布,矿石属难解离、难分选铅锌矿石。最后指出了选矿试验研究过程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伍三民  王海良 《铀矿冶》1993,12(1):15-20
板其金矿属“卡林型”未氧化原生金属,直接氧化的浸出率很低。本文着重研究了金在主要载体矿物-硫化物(黄铁矿、毒砂)、粘土矿物(水云母)及碳酸盐(方解石、铁白云石)、石英等矿物中的分布;测定了暴露金与包裹金的含量。得出工艺样中包裹金约占67%,主要包裹在硫化物中,少量在碳酸盐、石英中;暴露金约占33%,主要分布在水云母中。最后对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探讨。矿石中包裹金主要以胶体分散金形式存在,金以溶胶状分散于黄铁矿、毒砂、方解石、石英等结晶矿物中。  相似文献   

13.
以方铅矿和方解石组成的岩石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单元法研究了在微波照射下矿物颗粒内部裂纹扩展演化过程及其分布特征,并分析了照射时间、功率密度、能耗、矿物尺寸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矿物裂纹主要表现为拉伸裂纹,根据分布特征及所在位置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在方解石内的扩散型裂纹、在方解石和方铅矿交界处的环形裂纹和方铅矿内裂纹,前两者的形成是微波能辅助碎矿磨矿的根本原因。其中方解石内的扩散型裂纹和交界面处的环形裂纹的形成是微波辅助碎矿和磨矿的根本原因。矿物裂纹数目随微波照射时间及能量消耗增长的曲线可以分为两类:功率密度低的为三阶段增长形式,功率密度高的为两阶段增长形式。矿物形成裂纹数目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功率密度提高,能耗降低,但高于一定值后,能耗变化不大。微波辅助方法和其他碎矿磨矿的方式类似,矿物越小越难破碎。  相似文献   

14.
以锡石多金属硫化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微波加热预处理矿石,考察矿石预处理前后和不同冷却方式对磨矿产品可磨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微波加热预处理后,矿石可磨度提高,邦德功指数下降。这是因为微波辐射致使锡石多金属硫化矿中的脆硫锑铅矿、黄铁矿、闪锌矿、锡石等金属矿物温度升高,而脉石矿物升温并不明显,致使金属矿物和脉石的温度梯度大,产生不均匀热膨胀,导致在矿石内部出现应力集中对矿物与脉石产生破坏,强化锡石多金属硫化矿磨矿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春庆  张凛  王海亮 《金属矿山》2021,50(3):136-141
河北沙河县境内某铁矿含铁丰富,并含有S、Co等有价元素.为研究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特性并制定合理的选矿方案,实现其综合利用,采用化学分析、XRD、显微镜、MLA等方法开展了矿石物质组成、矿石结构构造、主要矿物嵌布特征、有用矿物单体解离度等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Fe、Co、S含量分别为39.98%、0.017%、1.89%;...  相似文献   

16.
破碎磨矿能耗在选厂总能耗中占比较大,但其中仅有1%的能量用于新表面的生成,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微波照射作为一种有效的预处理手段,能显著提升矿石的磨矿效果.为研究微波照射对鞍山式铁矿石磨矿效果的影响,以鞍山式赤铁矿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微波照射功率、微波照射时间、矿石块度以及冷却方式等条件试验,同时对比了鞍山式磁铁矿石...  相似文献   

17.
《Minerals Engineering》2007,20(11):1109-1119
Double refractory gold ores, such as Barrick’s Goldstrike ore, contain both pyrite and carbonaceous matter and the latter results in the loss of gold from solution during cyanide leaching. One possible remedy is to roast the ore and thus oxidize the pyrite and remove the organic carbon. In this research, microwave roasting of a double refractory gold ore was investigated as an alternative metho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obtained by conventional roasting.The compositional changes of the ore during roasting were determined by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Also, both the real and the imaginary permittivities, which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energy absorbed by the ore and the heating rate of the ore respectively, were evaluated. In addition, the microwave heating behaviour was studied. Conventional and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microwave roasting tests were performed and in all the cases, the pyrite was readily converted into hematite. Direct microwave roasting could not remove the organic carbon. Indirect microwave roasting was conducted using magnetite as a susceptor and preg-robbing was eliminated when about 94% of the organic carbon was removed. For both conventional and indirect microwave roasting, gold recoveries of over about 98% were achieved after cyanide leaching. For microwave roasting, both the total carbon removal rates and the heating rates were higher and the specific energy consumptions were low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for conventional roas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