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电并质电导率测定方法研究.从根本上认识电解质熔盐电导率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的根源所在,从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制定出适合测量铝电解质熔盐电导率的方法,同时给出测量过程中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和处理途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氟化物熔盐体系电解氧化物制取钇锌合金进行了有关热力学计算,得到1 027℃下Y_2O_3+3C=2Y+3CO分解电压为1.4 V;通过对Li F-YF_3、Y-Zn二元体系相图分析,可知在1 027℃下(25%~100%)Li F-(75%~0%)YF_3(质量分数)电解质为熔融状态,锌含量在20%~30%(质量分数)的钇锌合金为熔融状态;对合金密度分析结果表明:钇锌合金密度4.469 g/cm~3,大于电解质密度。  相似文献   

3.
铸造表面合金化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日平  何毅 《钢铁》1995,30(11):38-41,47
对铸造表面合金化过程进行了热力分析,认为铁水向膏剂内浸渗是形成良好合金层的关键环节,硼砂及水玻璃的使用改善了铁水对合金颗粒表面的润湿性能,从而增加了铁水浸渗的动力,促进铁水的浸渗,最终形成良好的合金层。  相似文献   

4.
推荐了一种新的电解质水溶液热力学性质计算方法。利用文献数据对CaCl_2—H_2O,H_2SO_4—H_2O和H_2SO_4—CuSO_4—H_2O系溶质平均活度系数及二元系活度在广泛浓度范围内进行了验算。计算结果均与文献值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在高钛渣熔盐氯化过程中氯化物熔盐介质物化性能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钙镁离子固化工艺以改善氯化物熔盐介质的物化性能,通过热力学研究了钙镁离子固化工艺的可行性.固化剂与钙镁离子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均小于零,反应均能自发进行.当以Na2SO4作为固化剂,温度低于1073K时,氯化物熔盐中kp=[Ca2+][SO2-4]和kP...  相似文献   

6.
氧化铈熔盐电解过程预还原反应的冶金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热力学计算,分析了氧化铈熔盐电解过程预还原反应(2CeO2+C+CeF3=3CeOF+CO)的可行性;探讨了连续电解过程还可能存在的预还原反应(2CeO2+CO+CeF3=3CeOF+CO2)。提出了降低石墨材料(电解槽、阳极)消耗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7.
在球体随机堆积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实际平均配位数,利用离散建模软件EDEM对不可变形系数进行拟合,建立了球形粉末烧结多孔介质比表面积的理论模型。与传统模型相比,该模型的适用范围更广。以实际液体爬升实验为实证对象,将伯努利方程与所建模型耦合,对液体爬升高度进行了预测,发现方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说明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铝合金具有抗腐蚀、易于加工、强度高、密度小等优点,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大量的应用。采用熔盐电解法制备铝合金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等特点,近些年来得到广泛关注,其中熔盐体系的选择成为主要的研究热点。本文以温度划分熔盐体系为高温熔盐和离子液体,综述了这2种熔盐体系的优点、分类以及一些反应机理,并从这2类熔盐体系出发,分别介绍了一些铝合金的制备工艺以及相关的技术创新。最后,分别阐述了高温熔盐和离子液体所存在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Kozeny-Carman(KC)方程是多孔介质渗流领域最著名的半经验公式,长期以来,KC方程及其推广形式被广泛用于估算多孔介质的渗透率.但是,方程中的KC常数是一个没有确切物理意义的经验常数,且被证明并非一个常数值.天然多孔介质中的孔隙分布往往表现出自相似的分形标度律.因此,根据多孔介质的分形特征利用微观几何模型计算了各向同性多孔介质的有效渗透率,并进一步推导了KC常数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KC常数是由多孔介质的微结构决定的,是孔隙率和分形维数的函数,且随着孔隙率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旋转法测定了熔盐电解制备Al-Cu-Y合金的电解质体系Na3AlF6-AlF3-LiF-MgF2-Al2O3-CuO-Y2O3在温度900~1 000 ℃范围内的黏度,通过分析数据研究温度及Al2O3、Y2O3、CuO添加量对熔盐黏度的影响,确定了温度、熔盐组分和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温度900~1 000 ℃范围内,体系随温度升高,黏度减小;随Al2O3、Y2O3、CuO的含量增大,黏度增大;在900~1 000 ℃范围体系黏度(η)随温度(T)以及氧化物的含量WAl2O3、WY2O3、WCuO符合回归方程η=0.075-6.49×10-5T+3.7×10-4WAl2O3+5.73×10-4WY2O3+6.78×10-4WCuO.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一种优化处理二元相图及热力学性质的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全部所获得的LiCl—KCl,LiCl—SrCl2,NaCl—SrCl2,NaCl—CaCl2,NaCl—BaCl2,KCl—BaCl2,CaCl2—BaCl2,BaCl2—SrCl2等八个二元系热力学性质和相图的数据并进行优化处理,取得了热力学性质和相图自相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关于钆电解精炼的 LiCl—LiF—GdF_3、LiF—GdF_3和 LiF—BaF_2—GdF_3熔盐体系评价。发现在最终产物中金属杂质的总数少于50(重量)PPm,每个间隙杂质元素 H、C、N、O 和 F 少于100(重量)PPm。虽然 LiF—GdF_3这种电解质及其沉积物是在空气中被处理,但就氧而论此种电解质产生了高纯钆金属。金相和化学分析证明:用电子束熔炼方法从金属中除去氟化物杂质,取得了最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基于熔盐电解质的电动势法测定活度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绍了准确测定电动势的关键点以及实验操作要求,分析了熔盐电解质的组成和净化条件,最后给出了基于熔盐电解质的电动势法测定合金体系组元活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适用条件,可为合金体系组元活度等热力学性质的实验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工业实践,考察了氟盐体系熔盐的配比对10 kA稀土电解槽钕电解的电流效率、电解槽槽龄与电解产品的碳含量等的影响;指出氟盐体系熔盐的配比是整个工艺的基础,并直接影响主要工艺技术经济指标;在长期的工业生产中,保持了高达80%~82%的电流效率.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从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型三个方面概述了当前多孔介质细观流动的研究现状,重点围绕纳微孔隙中流体流动界面作用与细观力学特性关系及表征、细观?宏观网络仿真模拟、细观尺度流体(油/水、气/水)流动细观动力学机制及数学模型等关键问题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当前细观流动界面作用与细观力学特性研究情况,明确了细观尺度流体非线性流动机理,构建了反映微观力作用下细观尺度流动的数学模型,形成了网络仿真模拟方法。将为非常规油气开发过程中揭示影响流动细观成因,进一步阐明不同条件下的动用机理,确定高效开发方法提供指导,同时促进渗流力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的概念,介绍了其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着重阐述了该技术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最后对其工业应用进行了剖析。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表明,该技术具有明显的节能、低排放和高供热强度的特点。宝钢使用多孔介质燃烧技术,温度均匀性好,节能10%以上,取得了显著效果,在中低温工业炉上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冶金多孔介质结构的分形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忠  高小强  石万元 《钢铁》1999,34(10):1-3,31
采用计盒维数方法对典型冶金多孔介质-焦炭及焦矿床层的结构进行了分形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多也南结构存在分形现象,其分形计盒维数为1.66-1.81,焦炭多孔介质 计盒维数随焦炭孔隙率的降低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表面多孔管烧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9.
利用溶胶凝胶相分离方法成功地在多孔不锈钢表面获得了多孔氧化钛薄膜。对比不同溶胶浓度和干燥抑制剂量对溶胶粘度的影响,对比结果表明,溶胶的浓度对粘度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溶胶浓度高会造成后续添加剂加入时粘度升高过快;干燥抑制剂的量不宜超过1.5 g/L,过高的干燥抑制剂量也会造成溶胶粘度的快速增加。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别对650℃以上烧结得到的膜层微观结构和相组成进行分析,得到膜层主要成分由金红石型Ti O2组成,另有部分Ti Ox;氧化钛膜层平整、均匀,与基体界面结合良好。用自制的泡点压力测试设备对实验室级别的20 mm样品以及工业化的600 mm样品进行了透气量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样品具有相同的透气量,说明该工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用于批量化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20.
目前Co-Cr基合金硬盘磁记录介质因其磁诱发相分离的富Co铁磁相,与富Cr非铁磁相组成的特殊组织形态和较高的磁晶各向异性能,使得实际的磁记录面密度已达到了水平记录模式的理论极限(~100 Gbit/in2),而将来超高密度磁记录技术(几百Gbi/in2~1 Tbit/in2)要求介质具有孤立的磁晶粒和更高的磁晶各向异性能.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Co-Mo(W)合金具有比Co-Cr合金更高的磁晶各向异性能,特别是热力学计算预测了这两个系统发生磁诱发相分离的可能性,其组织能满足未来超高密度磁记录的要求.对Co-Mo(W)合金薄膜的TEM-EDX分析支持了这种理论计算结果.不过这两个体系相分离程度的不充分限制了它们的直接应用.本文对这种不充分相分离的成因进行了详细讨论,并提出了对其改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