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邮凹陷南部断裂带油气主要来自古近系阜二段和阜四段源岩。选择典型端元油的混合配比实验表明,按不同比例配置的混源油,其色谱指纹参数与混油比例呈线性关系。对于二元混合的混源油,利用色谱指纹判别混合比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关键环节是色谱指纹峰的筛选。通过配比实验创建的混源油定量判析图版,能定量判别其混合比例,从而判别不同来源油的贡献大小以及油气运移路径。通过实际图版验证,许庄油田X33井、X5-5井原油的阜四段来源油比例分别为80%和30%左右,方巷油田F4-9井、F5井的阜四段来源油比例分别在40%和10%左右。南部断裂带具备较大的混源油勘探潜力,特别是高台阶具备以阜二段来源油为主的油气成藏条件,不仅可形成阜一段油藏,还有利于白垩系泰一段成藏。  相似文献   

2.
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技术在油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技术主要用于分离鉴定更痕量的化合物,对具时代意义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是其应用领域的新拓展。当原油中检出这些具时代意义的生物标志物时,可由此推测原油生源岩沉积的地质时代。在概述目前已知具时代意义的生物标志物基础上,介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技术研究塔里木盆地柯克亚地区原油油源的应用实例。研究认为柯克亚原油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但因原油中检测出微量的二萜类化合物,说明侏罗系烃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原油全烃气相色谱指纹的变化是原油非均质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将该技术应用于油藏开发的基本依据。将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某区长62油层连通性研究,优选出的产层连通性原油色谱指纹特征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区长62层原油可分为五种类型: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特殊油,除特殊油外,同类原油分布与产层砂带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并显示出较好的连通性,不同砂体之间油藏的连通性和保存条件存在着差异,测井、试油资料也进一步验证了指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油藏流体动态色谱指纹监测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藏流体动态色谱指纹监测技术的基本依据在于同油层中的原油具有相似色谱指纹、不同油层的原油色谱指纹的差异性以及指纹化合物的可配比性。其分析结果是油田调整挖潜,制定提高采收率措施的重要依据。应用建立的色谱指纹动态监测的数学模型,对东部某油田X37-0开发井区,NmⅢ7和NgⅡ3混采的西37-1井和西38-1井计算出NgⅡ3层的贡献分别为88.98%和86.09%,NmⅢ7层的贡献率分别为11.02%和13.91%。并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按NmⅢ7:NgⅡ3为85:15的比例配比成混合样品"配16",提取与实测样品相同的配对指纹参数进行相关分析与检验,佐证了模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地球化学用于油藏表征具有成本低、耗时短、精度高等多种优势。根据不同储层流动单元中储层流体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组成的差异性可直接判断油藏流体连通性,羊二庄油田羊二断块庄产层连通性判识证明了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法的适用性。根据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对板桥油田板834—1井的单层产能变化监测表明该技术不仅能对合采井进行单层产量贡献计算,还能对合采井进行动态监测,研究产能贡献变化趋势。利用原油中生物标志的相对含量与原油粘度的相关性.预测了冷43断块区的储集油粘度。并与地质条件相符合,为稠油开发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定量依据。结合具体地质背景,油藏地球化学表征可为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制订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原油化验、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直罗油田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了原油的物性特征、族组分、饱和烃馏分以及生物标志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原油具有中-低密度、低黏度、中低凝固点等特点;纵向上,从长8油层组到长2油层组原油黏度和原油密度均有逐渐增大的趋势;长8油层与长2、长6油层组的原油属于两个不同的来源,长8原油主要来自其下部长9泥岩,部分来源于长8烃源岩;而长6和长2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紫外光谱技术在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用色谱指纹法研究生物降解稠油油藏的连通性和监测二层合采井产能贡献方面有一定局限性(此类油藏缺少正构烷烃,色谱定量定性分析困难),讨论了紫外光谱技术在油藏(特别是生物降解稠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具有共轭键芳烃组份是原油总吸光度的主要贡献者,且具有加和性,因运聚过程有别,油层内原油芳烃浓度必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原油紫外吸收特征不同,通过吸光系数可以判断其相似性及差异性;根据单层油、混合油、配比油的紫外吸收特征(特征指纹),可用紫外光谱技术计算合采井单层产能贡献和判断油藏流体连通性。  相似文献   

8.
原油中烃类全二维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油中烃类气相色谱分析的传统方法是先对原油进行族分离得到饱和烃和芳烃,然后分别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因此不能反映原油的原始特性和烃类组分的全貌.全二维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能直接对原油样品进行分析,同时获得饱和烃和芳烃的地球化学参数,避免原油样品经族分离带来的分析误差,缩短分析时间.通过一维、二维色谱柱及升温速率、柱流量、初始柱温等条件实验,优选出原油中烃类全二维气相色谱分析的最佳实验条件;应用原油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结果,建立了饱和烃、芳烃、萘系列、菲系列及二苯并噻吩化合物的相对位置定性图版,再利用图版对原油中组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并计算出了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所规定的饱和烃与芳烃地球化学参数;精确度实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大于1%的样品多次重复分析的相对偏差小于5%,符合原油实验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四棵树凹陷主要含油气构造进行了系统的取样,然后对独山子背斜、西湖背斜和卡因迪克背斜主要含油层系进行了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最后对这些原油的成熟度、生油母质和来源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取得了如下认识:紫泥泉子组原油和齐古组原油具有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多数为成熟原油,沙湾组原油与两者存在一定差别,多数为低熟油;沙湾组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下伏安集海河组烃源岩,少量来自于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紫泥泉子组和齐古组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相同,主要来自于下部中下侏罗统烃源岩。  相似文献   

10.
应用原油色谱指纹分析技术,对同一区带不同产层(油组)的原油进行特征指纹参数的分析。由于不同产层原油的特征指纹参数有其固有的特征,因而可建立起单层原油及不同比例混源油的特征指纹参数,然后对合采井混源油进行分析,从而可定性和定量地确定或预测合采井各产层产油的贡献率。该文以江汉油区王广油田为例,阐述了利用此项技术进行产层分析和生产动态监测的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建立了柴油中金刚烷类烃指纹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催化裂化柴油、加氢裂化柴油、直馏柴油中金刚烷类烃指纹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金刚烷类烃指纹化合物在3种柴油中的含量和分布特点都有所不同,同一类型柴油中部分金刚烷类烃指纹化合物的分布具有相似性。根据金刚烷类烃指纹化合物在不同类型柴油中的分布特点总结出指纹参数,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对3类柴油进行了类型识别,在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样品分布图中,相同工艺来源的样品相互聚集,不同工艺来源的柴油间相互离散,可实现对3种不同类型柴油的识别和区分。  相似文献   

12.
板桥油田合采井原油产量分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高级色谱指纹技术为油藏流体动态监测提供了一个经济、简捷而有效的方法。利用高级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分别对大港油区板桥油田产凝析油和产重质油的几口合采井进行了单层产量分配,结果与实际生产动态吻合较好,对下一步的生产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昌13-1油田部分混采油井产能分配计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按照同层原油指纹最大相似性和异层原油指纹最大差异性原则,运用高精度再现全油色谱指纹分析技术和随机差异色谱指纹筛选法以及最小二乘法拟合软件,确定了文昌13—1油田4口混采油井产能分配方案。采用现场测试与实验室计算“背靠背”方法分别对4口井进行产能分配,然后通过对比各自的分配结果来评价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可信度。结果表明两层混采油井各单层出油量绝对误差约5%,三层混采油井各单层出油量绝对误差介于5%~10%之间。  相似文献   

14.
对乙烯生产过程中的底油进行了较系统的定性、定量分析,经色谱/质谱(GC/MS)鉴定,共检出35个化合物。GC定量结果表明,已定性的化合物占底油总量的91.14%,其中芳烃占42.97%,不饱和烃占45.31%,为乙烯底油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分析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The origin of Bahariya oil is a debatable issue. Bahariya Formation produces oil from the Lower sandstone unit by normal pressure mechanism, while the Upper Bahariya shale produces oil by fracking mechanism. The main question is: is there any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oils.To answer this question, “50” ditch samples, “12” extract samples and “2” oil samples represent Khatatba and Bahariya formations and Abu Roash ‘G’ Member, collected from six wells drilled in Salam oil field, have been geochemicaly analyzed, using LECO SC632, Rock–Eval- 6 pyrolysis, GC and GC/MS techniques.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OC) for the studied formations ranges from fair to v.good, with poor to good hydrocarbon potentiality. The maturity evaluation using Tmax, and calculated Vitrinite reflectance (Ro) showed that the studied samples have good thermal maturation reaching the stage of oil generation. Also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kerogen is a mixture of type II/III kerogen, reflecting the potential generation of oil and gas. The GC and GC/MS data showed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is a mixed marine/terrestrial input deposited in transitional environment under prevailing reducing conditions. The oil samples fingerprint of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s fraction from Baharyia reservoir (Lower and Upper) members suggest that the oil samples have a mixed organic source with significant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nput deposited under saline to hypersaline environment with slightly oxidizing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obtained resul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ahariya oil has been sourced mainly from deeper horizons (Khatatba Formation) with some contribution from upper and lower Bahariya source rocks.  相似文献   

16.
凝析油全二维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全二维气相色谱对四川盆地22个凝析油样品进行族组分和化合物定性、定量分析。凝析油中各化合物得到很好的分离,有效消除了常规色谱分析时的共馏峰干扰,在nC3—nC8色谱段有效定性出67个化合物,比常规的色谱轻烃分析结果多13个化合物;在全二维图谱上可把凝析油中的各类化合物根据其结构特征分成12类组分。与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联用,过去在色谱上无法定量分析的异构烃烃、烷基环戊烷、烷基环己烷、其他单环烷烃、非甾萜类的多环烷烃、烷基苯、多环芳烃等系列化合物被同时检测,解决了凝析油族组分难以定量的问题。12类组分、180多种主要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数据可为凝析油的成熟度判识、油源对比等油气地球化学研究提供有效数据。图4表2参12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单组分分离、多内标绝对浓度色谱定量分析、生物标志物质谱分析、碳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方法,建立了地球化学产能监测实验方法,能快速有效识别分层原油差异。首次利用原油非均质性评价结果,采用聚类分析统计方法和原油混合配比实验选取了多套地球化学产能监测指标,评价了各类地球化学产能监测指标的适用性。所选色谱指纹化合物经过色谱-质谱定性鉴定,证实非混合化合物。运用原油色谱指纹技术在W1和W2油田4口合采油井上进行了现场分层产能监测,色谱指纹法的计算结果与生产测井结果相对误差在10%~15%左右,能准确判别主力油层。地球化学产能监测技术具有快速、经济的特点,结合生产测井使用,对油田的生产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应用于油藏开发的基本原理是原油全烃气相色谱"指纹"的变化是原油非均质性的具体表现,目前主要用于油层连通性研究和油井的分层产能研究。实际应用效果证实了该技术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实用和有效的优势,但仍存在一些应用可行性问题,需要加强油层非均质性问题研究和油层连通性研究及油田开发过程中流体非均质性变化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提出的6个新的原油轻烃指纹运移参数以及轻重烃、生物标志物等其它运移参数,应用于塔北地区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海西晚期生成的油气在运移指标上都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应是沿着海西不整合面大规模由阿瓦提和满加尔坳陷的油源区向北侧向运移到沙雅隆起的产物。而喜山期生成的油气其运移指标不仅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也与三叠-侏罗系源岩有一定关系。它也能接受北面库车坳陷向南侧向运移的陆相油气。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多内标绝对浓度定量分析和单组分分离等方法,对原油色谱指纹技术进行了改进,并对所选指纹化合物进行了色谱-质谱定性鉴定,证实其为非混合化合物.运用回归算法建立了原油色谱指纹数学模型,并对混合原油中单层原油的配比比例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与理论精度相比可达88%.原油指纹技术在W1、W2油田4口合采油井上进行了现场分层产能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