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庄子《逍遥游》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纲领,其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是统一于个体自然性、主体精神性和心灵开放性的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在于理性认知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后者主要在于审美描述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逍遥游》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美和美感的无限性的追求;第二,对审美境界的无限性的构建;第三,对审美意蕴的无限性的创造。  相似文献   

2.
道家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老子和庄子的意境说与虚静说.老庄的美学思想对于教学的启示在于:教学要超越功利,师生双方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善于运用"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要力求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3.
《庄子》音乐美学思想集中体现于以"道"为核心的三重"乐"境中。学界对《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多游离于对其外在表象的分析,而疏于对其深层本质的剖析。"道"是《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道’境"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人为载‘道’"是《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显著特色;"与道为一"是《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庄子不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美学家。庄子的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书画的发展。研究庄子美学思想,探讨庄子与中国书画的渊源,是一件有益于中国书画今后发展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人生哲学以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为其根本宗旨,通过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和对儒家仁义礼法的批判,庄子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对当代人来说,这种处世智慧和精神追求仍有着许多积极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人生哲学以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为其根本宗旨,通过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和对儒家仁义礼法的批判,庄子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对当代人来说,这种处世智慧和精神追求仍有着许多积极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庄子提出了做"不材之木"或处于"材于不材之间"及"和外物"、与物同化的顺世原则,这是他置身于险恶的社会环境下无奈而理智的选择.庄子是一个忠于自己内心的人,他对社会和人生有通达的认识,而他所生活的社会令他失望甚至绝望,因此他只有在精神领域追求自由和超然.庄子的"超越"是在理智分析社会的基础上内在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庄子以进入"逍遥无待"的自由境界的"真人"为其理想人格形象,这种理想人格实现了对生死时势和哀乐情欲的超越.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所具有的真实性、理想性和幻想性特征,对当代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当下逐渐被"物质奴役"的人们指明了找回自我的途径;给"沉沦"于喧嚣都市生活的人们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使现代人培养起一种享受精神自由的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对自我生命本体认识得最深入,对生命本体内涵的体悟远超他人。本文试从庄子乱世生存的智慧之美、超越时空的浪漫之美和顺应自然的和谐之美几个方面,对庄子表现出的生命本体美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崇高"的含义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演变过程.美学史上对"崇高"的论述往往是孤立地对其本体特征进行描述,而普遍忽视了它作为审美感受、情绪体验等方面的解释.结合心理学与人学视角重识"崇高",它就是人性追求与发展历程中特有的、必然的精神现象;揭示其"呼唤""超越"等功能,将有助于探析"崇高"应有的本真内涵及其对当代人的生存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核心范畴意境作为切入点,从中西传统服饰美学的不同审美取向探讨当代中国服饰美学的发展现状.通过逻辑分析法、演绎法和史料分析法进行论证,得出当代中国服饰意境美缺失的结论.分析造成缺失的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从而达到校正当前服饰审美观念的目的,呼吁建构新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服饰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悲剧”问题的歧途与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悲剧”问题在近现代所经历的学术发展及其象征意义。它在美学中留下了长久的困惑,进入文化领域成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开端,在现代则成为我们反思民族精神、建立中国美学的一个支点。中国悲剧的学术史,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精神史。  相似文献   

13.
后工业产品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表现出了很多当代的潮流特征,即时代精神.笔从后工业产品在适应信息时代得以成功所具备的“品质”,即产品功能的演进、产品形式的多样、产品技术的反思进行切入,到建筑功能的重构、美学的嬗变、建筑技术的指向来研究当代建筑应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从而,对更新建筑设计理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该诗既是在内容、风格上对宫体诗的自赎和革新,也是在思想、审美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开拓.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坛巨星李白、受道家思想影响甚深,这个“道教”、包括老庄之道和神仙之道,本文从用世之心,自由精神、美学理想三方面较为深刻地论述了老庄思想对李白立身行事及艺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低潮使苦闷中的席勒转向了康德美学。他用艺术的自由游戏来改造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普遍使人愉快的对象"这一命题,认为艺术可以培育完美的人性;用悲剧的崇高改造康德的另一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认为崇高和悲剧都是对感性痛苦的超越而引起的道德提升,使人在精神中得到自由和完善,并有助于人的审美教育。席勒美学通过提倡艺术和审美教育作用于社会与生活,使分裂的真善美走向统一,使悲剧与崇高等范畴真正进入美学的范畴体系,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美学的先天的抽象性和纯粹的思辨性。  相似文献   

17.
倪瓒作为元四家的代表画家之一,有着重要的坐标性地位。通过对他的代表作《六君子图》的解读来探寻中国传统绘画中两个重要的美学概念———形与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明代文人画大师董其昌以禅入画,以画喻禅,画与禅在他的画里没有了界限,已完全融为一体。文章以禅学的眼光审视董其昌的绘画美学,并从思想的妙悟性、现实的超越性、表现的简洁性、精神的写意性、境界的空灵性、意趣的平淡性、形式的抽象性、绘画的圆融性等8个方面探求禅宗美学对董其昌山水画所产生的深层影响,进而探讨了禅学与画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开创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提倡作者只写八分之一,留八分之七给读者去想象的文学创作风格。这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德国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思想有共同的精神实质。文章从接受美学的三个基本特征为视角来探讨它与“冰山理论”的相通之处,即以读者为中心,重视读者的审美体验和强调读者与文本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院校的专业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积淀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操,近年来通识教育在理工科院校大力推行。本文分析了在通识教育系统下美术课程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原则与目标定位、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几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通识教育体系下美术课程教学效果的若干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