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学报》创刊于1954年,今年是它50华诞。半个世纪以来,它作为中国建筑界主流学术刊物,其贡献和影响是巨大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说来也巧,我正是1954年走进建筑专业。《建筑学报》是我50年建筑生涯的良师益友。上个世纪50年代我还是茅塞未开的建筑学生。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图书馆里建筑杂志琳琅满目,其中唯一的中国建筑学术期刊就是《建筑学报》,它向我们展示了国内的建筑世界。记得有一次我从学报上看到关于杭州西湖饭店设计竞赛的介绍。当时我国还很少有这种竞赛活动,耳目为之一新。对吴良镛先生方案溶入环境的文化品位和戴复东先生方案…  相似文献   

2.
篇首语     
张利 《世界建筑》2014,(3):16-16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您好,本期《世界建筑》关注1980年代以后的台湾建筑。介于最近大陆媒体对台湾案例的报道比较密集,我们在此选择了另一种呈现方式,即学者的笔会。所有文章的讨论都围绕当代台湾建筑对现代性的回应这一议题展开。众所周知,曾经的长期隔绝一度使中华文明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建筑事业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近年来,中国的建筑量已经超过了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建筑总和;中国消耗了世界上l/2的混凝土,l/3的钢材和玻璃,它的建筑量是世界建筑量的总和;甚至一个北京城的建筑量就超过了整个欧洲。彼德·霍尔在《城市文明》中认为,每个城市在发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建筑事业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近年来,中国的建筑量已经超过了自己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建筑总和:中国消耗了世界上I/2的混凝土,1/3的钢材和玻璃,它的建筑量是世界建筑量的总和;甚至一个北京城的建筑量就超过了整个欧洲。彼德·霍尔在《城市文明》中认为,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城市黄金时代”,而这个黄金时代正是以建筑业的极大繁荣为特征。但我们必须注意,  相似文献   

5.
尊敬的《世界建筑》的读者们:你们好!首先我祝贺《世界建筑》杂志出版俄罗斯新建筑专辑。祝愿《世界建筑》编辑部的工作;顺利成功。俄罗斯建筑如同俄罗斯悠久的历史一样,印记着我国发展的历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说,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建筑物是世界建筑之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希望,中国的读者们,包括艺术家、建筑师能通过《世界建筑》杂志了解俄罗斯现代建筑师的创作,这将对加强中俄两国建筑同行们的合作有很大的帮助。感谢《世界建筑》杂志社的同志们为此专辑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为俄中两国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俄罗斯联邦驻…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年轻建筑师中曾经出现过参加日本《新建筑》杂志设计竞赛的热潮。这是中国建筑师学习和参与国际建筑讨论的一个渠道,也是中外建筑交流的特殊形式。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状况的历史性变化以及中国社会和建筑实践与国际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贵祥 《建筑师》2013,(5):101-108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世界建筑理论的基石。30年前中国出版了《建筑十书》的一个版本,2013年一个新版的中文《建筑十书》译本的问世,使我们再一次回到建筑理论与建筑历史这一话题。本文从建筑是否有理论,中国人是否需要自己的建筑理论,如何为建筑理论定位,中国当今在建筑理论方面的现状如何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本文对于新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篇首语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本期《世界建筑》关注一个群体,即1978年后的"清华建筑学人"——1978年后曾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接受教育、目前在建筑设计及相关领域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通过这个群体,我们实际上观察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教育(以及中国建筑教育的产品——中国建筑师的职业生态)的一个局部。  相似文献   

9.
<正>吴良镛:《世界建筑》已经30年了,时间过得非常快,建国以后,文革前,清华大学建筑系办了《建筑史论文集》;文革后,办了《世界建筑》。办《世界建筑》是考虑到我们已经有了对历史探讨的杂志,我们还需要有横向看世界的一本杂志。1979年-1980年上半年,《世界建筑》办了3期试刊,文革之后的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副校长都看这本杂志,对《世界建筑》很满意。1980年10月,《世界建筑》正式出版,后来越办越好了。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很关心国外的建筑情况,《世界建筑》的销售量还是比较大的,大家很喜欢看。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我坐在出租车上,司机同志知道我是清华大学的,就跟我说:"你们有本杂志叫《世界建筑》,办得很好,我也经常看。"我期望《世界建筑》今后在建筑批评、理论探讨方面,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我祝《世界建筑》经历了30年  相似文献   

10.
1940-1970年代,中国第二代建筑师黄宝瑜师从刘敦桢,以复兴中国建筑为目标,基于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融合中西,在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及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下,于台湾地区首开中国建筑史学教育,进行了《中国建筑史》等史学书写及系列理论、实践探索,继承、创新发展了中国营造学社思想,呈现了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家对复兴中国建筑路径的深度思考.本文基于民国以来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和建筑史学发展历史脉络,对黄宝瑜及其中国建筑史学书写和理论探索的相关历史进行深入剖析,将有助于完善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后续传播与发展的研究,探索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补充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史学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11.
篇首语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世界建筑》在传统上是把国外建筑师作品介绍到中国,或说是"输入";本期《世界建筑》关注的是一个相反方向的问题,即"输出"——中国建筑师的境外实践。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建筑设计市场方面给我们的印象更多是一个"输入"国。也许源于发达国家建筑设计的理念,也许源于兴建者对外国事物的热忱,也许源于壮大的中产阶级永不停息的对时尚  相似文献   

12.
<正>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2010年1月4日,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人造建筑——迪拜哈利法塔正式对外开放。哈利法塔的落成让人不免将目光投向曾经的世界最高建筑,了解建筑物家族的这些"大个子"走过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三个典型案例 先举三个近年来发生的、有社会影响的事件. 浙江省舟山市的定海老城区 它是中国唯一的海岛历史文化名城.19世纪40年代,这里曾经发生过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战争,三个总兵在同一场战斗中阵亡,城陷后大小文官投水自尽,是鸦片战争中最悲壮的一幕.定海老城街巷里不仅到处存留着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建筑,而且大多数街巷建筑风貌与一个半世纪前几乎无异.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是现代中国建筑学科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转折阶段,它不但对理解30年代与80年代这两个建筑思想发展时期的变化至关重要,而且其本身对20世纪后半叶的建筑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选择在《建筑学报》上刊登的引发几次重要争论的文献,时间集中在1955-1959年之间。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希望能够在细致地还原当时的建筑讨论话语和历史语境的同时,分析性地重新思考50年代在20世纪中国建筑言论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进而思考开始于50年代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模式在今天建筑言论发展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范路  王路 《世界建筑》2015,(3):28-31
<正>范路:"WA中国建筑奖"由世界建筑杂志社创立于2002年。作为当时的主编,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当时为什么要创立这个建筑奖,以及其创立的过程?王路:一方面,1999年UIA北京大会以后,中国建筑界和国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我刚任主编期间,也了解到许多国际上的杂志都有建筑评奖,比如日本的《新建筑》、美国的《进步建筑》等都设立有建筑奖项。所以,2000年我担任《世界建筑》杂志主编后,就想和我们杂志社的团队一起能够以WA《世界建筑》的名义来没一个奖项,给建筑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建筑》2004,(5):22-23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充满变化、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以经济高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而吸引着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建筑》杂志顺应时代,与时俱进,也进入了杂志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几年。2001年《建筑》改版,内文从48页增至64页;2002年8月,《建筑》杂志成立自己的网站,《建筑》的声音传向每一个角落;2003年《建筑》改版至80页,大16开;2004年《建筑》改版至96页。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的改变,更大的变化是装帧日益改进、版式得体大方、栏目紧扣时代,新增了讲述企业故事的《封面专题》;关注行业焦点热点问题的《特别策划》;浓…  相似文献   

17.
对"空间事件"进行深度观察,是《世界建筑导报》实现一个纯技术类杂志人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它给我们杂志自身以及读者带来许多发现的惊喜和探索的乐趣。在关于我们城市与建筑面对的危机与挑战的问题上,这个支点起到了在学术和社会热点问题之间平衡与相互启发的作用。《世界建筑导报》今年已经用了三期主要讨论中国高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后果。在分享世界范围相关资讯的前提下,我们分别关注了:中国城市传统街市被"mall"取代成为消费中心;象征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公共空间被私人占用或废弃,导致让所有关  相似文献   

18.
王放 《中州建设》2004,(2):73-73
在世界建筑文明史中,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体系以结构严谨、雄伟华丽著称于世。宋代建筑学家李诫的《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是我国流传下来的有关古代建筑最详尽最全面的一部著作.也是世界上流传至今的惟一一部超过800年历史的建筑学著作,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它统一了两千年来中国建筑的规格,明确了设计.施工的制度,制定了估工算料的定额。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工业建筑曾经是中国建筑界最主要的设计和研究对象,然而中国现代工业建筑的整体历史研究尚相对欠缺。文章从观念和实践的整体关系出发,研究20世纪50—80年代中国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标准化的演变,力图从各时期普遍采用的标准技术和标准化设计方式,来透视中国现代工业建筑史中那些大量建设的工业建筑的历史群像。文章梳理了 50年代中期中国对苏联设计标准化的定型化观念的引进与实践,六七十年代对工业建筑构配件的多样化自主探索以及构配件图集的三次集中编制,70年代末到80年代建筑工业化的体系化对工业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影响。文章指出,中国引进的苏联模式的建筑工业化中,工业建筑成套定型的设计标准化具有经济上的计划作用,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中国转向的西方模式的建筑工业化则以构件生产工业化为核心,工业建筑的设计标准化成为建筑体系化的一个部分,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  相似文献   

20.
谢浩 《建筑》2001,(11):57-58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由印度传入中国,佛教寺院则是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建筑。我国的佛寺大都修筑精美,不仅是佛教徒聚会、烧香拜佛的宗教场所,它记载着封建文化发展和佛教盛衰的历史,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独具一格的艺术珍品。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寺庙建筑非常辉煌的年代,佛寺建筑遍布全国各地名山大川之间,其中有些已成为留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观赏价值。 我国佛寺建筑布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能看到的大都是明清建筑,布局普遍采用纵轴式,整齐对称,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