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1)
意境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简短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要知道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黄浦江畔上海海航(HNA)大厦20层公共空间的设计解读,探索自然山川从自然物象成为设计意象,并进而升华为意境的表达。古人通过诗词文章描摹物象来展现内心意象、抒发情感意境,现代设计师将传统文化意象与室内设计要素相融合,让人感受空间意境。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主题化空间定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基于发生学与历史地理学的方法,通过对收集的南丰古城历史文献、田野调查以及测绘资料分析,以古代、近现代两个时间段,围绕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探讨南丰古城意象的演变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古城规矩有序、富丽堂皇的礼制城市格局与肌理,是在“重礼轻商”的价值观及社会行为影响下形成的。古城的城门与城墙、规整的街坊巷里、重要公共建筑等,形成了南丰特有的古城意象,具有抚州地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意象性”思维环境下建筑作品创作的相关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在东方文化圈特别是当今中国尤为突出。比照既往学者关于“意象”设计的观点,并对基于该思维方式的建筑设计现实进行分析,结合中外著名建筑设计案例,试图理清建筑意象之由来,分辨其与建筑象征、建筑仿生、建筑意境之间的区别。同时借用语言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三层次说法,探讨了建筑意象设计中的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5.
滥觞于史前的象征主义艺术,形成中国人意象审美的萌芽,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的使用,使意象审美成为中国人审美的本质特征.无论在传统园林、当代景观营建乃至普通大众的风景欣赏中意象审美无处不在.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是中国式智慧的结晶,意象思维与意象审美是意境传承的核心实质.通过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理性思考,概括,提炼出"中国式"设计理论--景观意象论,以探索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对传统意境论传承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类型学的相关方法,结合“象思维”理论,从传统文化类型与融合角度切入,分析了景观的表象类型及在景观物象中的呈现方式。在“象思维”的意象思维影响下形成的传统山水建筑景观,有流动可转化的原象,通过景观理念映射,形成了表象;在传统文化渗透引导下,产生了四种典型类型。景观表象类型以主次分明的交叉融合,呈现于物象空间中,是传统山水建筑景观意象生成的意识与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7)
诗词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意象(景物)的特点、意象群、象征、比喻性意象和意象的传统色彩来赏析诗词。  相似文献   

8.
“城市复兴”思想起源于欧洲,1990年代形成思潮,是在二战后西方的城市更新、历史保护和内城振兴背景下形成,提倡以综合和渐进方式克服城市衰退问题,以社会活力、经济和文化复兴为目标,对于历史城市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海州古城城市设计根据“城市复兴”思想,追求古城历史意象恢复与城市活力复兴协同发展,从肌理、色彩、九庵十八庙、空间结构和白虎山突显等方面恢复古城的历史意象,同时从继承和发扬白虎山庙会激活旅游、建设以历史步行街为基础的交通体系、疏理水系并将防灾与景观相结合等方面激发古城的活力.设计中还运用“新旧共生”手法,创建传统继承和发展统一的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9.
榆林八景对当代山水城市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志永 《山西建筑》2007,33(34):342-343
阐述了"八景"的由来,以古城榆林"八景"为例,说明了古城榆林的山水格局,指出当代中国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应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吸取传统经验,创造出与自然和谐,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山水城市,以使城市在"环境"和"意境"两个层面上创造出完美的城市空间意象,使城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泉州古城是宋元时期闻名世界的贸易大港,经济、文化繁荣,古城营造也重视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的融合,形成了丰富的风景营造经验。研究通过文献整理、历史地图转译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从依托山水的自然风景空间、妙收山水的人文风景空间、雅俗共赏的风景意象空间三方面探析泉州古城传统风景体系营造特征,继而从跨尺度风景的全域营造、多尺度风景的视线融汇、根植山水的多尺度风景营造、城市功能设施的风景化利用四方面总结其传统风景营造经验,为当今城市传统风貌保护和特色景观塑造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是我国山海城市经自然与人工长期互动形成的多尺度、多维度视觉关系集合。文章针对当下山海城市景观文脉断裂问题,从我国城市景观营建传统方式着手,总结了“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在格局、脉络和肌理方面的特征,并以厦门为例,借助舆图、八景、诗词等资料研究以及“山海城图”的六步绘制,探讨了“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的解析与重构路径。在规划设计中传承“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有利于山海城市景观特色的深挖与彰显,对根植于我国本土文化的城市景观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1.何谓“以图传境”中国风景图绘的历史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折射出中国人对于美好人居的憧憬与追求。传统图绘往往可供人统览一方山水形势、品读一方人文胜景、领略一方人居意境,并体悟文人画匠将物象与心境相融、写实与写意相辅相成的艺术境界。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以图传境”的图绘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李伟 《云南建筑》2007,(4):38-40
通过石屏古城的保护与更新设计实例,分析古城普遍存在的内外伤痛,探讨“治病救城”三步骤,及可持续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景观设计的本质是“看”和“被看”,道路景观设计应汲取城市意象、环境心理和动态视景的相关理论知识,建立“道路—视景”的概念;本文综合考虑整合一体、环境契合、个性鲜明等景观视觉要求,从城市环境意象的构成要素入手,在视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应不同地段环境特征的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5)
风景写生是油画艺术创作与教学的重要创作母题来源与技法表现研究的重要课题,强调深切入骨的体验与感受、物我两融的观察、自由放松的技法表现。风景写生的最高境界是意境营造与意象表现,同时表达艺术家独特的观看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客家民居意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规天矩地、方圆并陈的客家民居,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论述了“意象”的涵义以及中国古代观象制器、制器尚象的技术美学思想,指出客家民居有五类意象:追求与宇宙和谐合一的意象、向往佛国宇宙的意象、宣扬儒家文化的礼乐意象、生殖崇拜意象、祈福纳吉的意象。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媒介是网络社会中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在新媒体的作用下,社会个体感知城市的方式发生变化,并拓展了城市意象的研究范畴。以互联网搜索引擎中《清明上河图》古代城市意象图片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索性地提出解析网络媒介数据中城市意象再表达的分析方法,包括场景图片的叠合分析、高频分析与要素提取;其次,以《清明上河图》为实证研究对象,揭示网络媒介中公众对于古代城市意象的认知特征。结果显示,公众对历史图景中空间意象的认知高度集中在街道、桥头与城楼等特征性标志物和节点空间,反映了“流动空间”中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体系的结节性特征。更重要的是,空间意象的社会建构过程也是当前历史街区中地标性建构筑物“符号化”趋势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平遥古城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其旅游意象进行了分析,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山西平遥古城的积极与消极旅游意象感知。  相似文献   

19.
王越  林箐 《风景园林》2019,26(1):96-100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古城保护与历史文脉传承成为研究的热点。为研究古代城邑景观体系的营建智慧,本文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以古青州为例,通过地方志的整理、舆图改绘及ArcGIS软件辅助研究的方法,从古青州城历史沿革研究入手,将景观体系构成要素分为自然山水、人工体系及意象空间3类,并从度地、营城、理水、塑景、成境5个方面分别探讨古青州城景观体系的营建理法,得出多因影响下的城池择址,山—水—城一体的城池营建,以防洪和满足城邑生产生活为目的的水系梳理,以园林、风景名胜为依托的景观塑造以及以"八景"为核心的意境营造5个方面营建智慧。系统地梳理了古青州城景观体系的构成与特征,以期为中国其他古城历史文脉及地域特征的传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寺墩古城的布局意象和文化内涵的阐释,论及太阳崇拜文化对中国古城崇“中”、崇四象、以宇宙图式为规划模式等规划特色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