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东部和台湾西部海域广泛分布的海相中生界发育 3个方向的 4种断层 :NE向逆断层、NE向正断层、WNW—EW向正断层和NW向左行平移断层。区内各构造单元之间的接界关系有所不同 ,珠一坳陷、台西南盆地与隆起均呈断裂接界关系 ,潮汕坳陷与东沙隆起之间为渐变过渡关系 ,而东沙隆起与澎湖北港隆起、潮汕坳陷与台西南盆地均以平移断层为界。本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两次大的构造沉降与挤压隆升的旋回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盆地东部和台湾西部海域中生界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珠江口盆地东部和台湾西并且中海域广泛分布的海相中生界发育3个方向的4种断层;NE向逆断层,NE向正断层,WNW-EW向正断层和NW向左行平移断层。区内各构造单元之间的接界关系有所不同,珠一坳陷,台西南盆地与隆起均呈断裂接界关系,潮汕坳陷与东沙隆起之间为渐变过渡关系,而东沙隆起与澎湖北港隆起,潮汕坳陷与台西南盆地均以平移断层为界,本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两次大的构造沉降与挤压降升的旋回。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基底结构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海北部陆缘地区中生代受太平洋板块对东亚大陆俯冲挤压作用,发生多期次不均衡隆升,表现为以琼海断裂和阳江-一统暗沙东断裂为界,基底呈现西老东新、侧向分块的3个阶梯式分布。而在垂向上则表现为不同分带结构特征,琼海断裂以西的琼东南盆地基底为两层结构,下部元古界,上部古生界,缺失中生界;琼海断裂与阳江-一统暗沙东断裂之间的珠江口盆地西部基底为不完全三层结构,中生界呈孤岛状分布;而阳江-一统暗沙东断裂以东的珠江口盆地东部基底则为三层结构,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均保存较好。对基底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潮汕坳陷及东沙隆起带分布有巨厚的中生界,发育大型宽缓褶皱带,并且具有较厚的暗色泥岩分布,烃源岩条件较好,而在基底之上厚度较大的古近系可作为与之配套的盖层。因此,借鉴台西南盆地成功的勘探经验,推测南海北部陆缘前新生代地层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盆地东部中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及周边区域地质研究表明,珠江口盆地东部在中生代时是西藏主特提斯洋(海)的东延部分.从地震反射特征、重力场特征、层速度特征、岩石密度特征、坳陷构造形态特征、连井解释以及区域沉积相的研究,多个方面阐明了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广泛存在中生代海相地层.潮汕坳陷、韩江凹陷作为中生代残留坳陷,充填有3套中生代海相地层.潮汕坳陷可以划分为北部斜坡带、北部凹陷带、中央隆起带和南部凹陷带4个构造单元,划分为四种断裂类型.对周边地区露头、井下资料以及本区地质和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该区中生界具有较好的生油能力,可能存在3套有效的储盖组合.因而可以预测珠江口盆地中生界海相是一个重要的油气勘探前景区.  相似文献   

5.
潮汕坳陷是南海北部迄今钻遇中生界为数不多的区域,对其开展中生界烃源岩特征及分布预测,有助于南海北部中生代油气资源评价。本文通过分析潮汕坳陷及其围区华南陆缘、台西南盆地的中生界烃源岩特征,结合弧前盆地的热流分布,对潮汕坳陷中生界烃源岩及其分布特征作出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烃源岩TOC含量可达1%以上,坳陷围区烃源岩TOC含量可达2%以上,且随着时代变老,烃源岩TOC含量有增大的趋势。坳陷内中生界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Ⅲ型,有机母质主要来自陆生高等植物的输入,水生低等生物贡献少。坳陷围区烃源岩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基于弧前盆地的热流分布特征推测坳陷内部热流值低,坳陷内中生界具备发育有利烃源岩的成熟演化条件。整体上,潮汕坳陷中生界具备发育有利烃源岩的地质条件,主要发育于海陆过渡相、与三角洲前缘相关的浅海陆棚相以及半深海—深海相,相对优质的烃源岩发育于地层时代偏老的中生界地层,该区可作为南海北部油气资源勘探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6.
LF35-1-1井钻探证实,潮汕坳陷确实是一个中生代残留坳陷,坳陷中充填有白垩纪陆相沉积及中-晚侏罗世海相沉积,其中中-晚侏罗世海相沉积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LF35-1构造位于东沙隆起岩浆活动活跃带,因此LF35-1-1井所揭示的烃源岩热演化特征不能代表整个潮汕坳陷的热演化史;推测远离东沙隆起岩浆活动活跃带的中南部地区是潮汕坳陷中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海北部、西部和南部发育11个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根据基础地质和油气地质的差异性,可将这些盆地分为2个盆地带,2个盆地带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特征均不相同。靠近陆地的外盆地带包括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珠三坳陷、北部湾、湄公、西纳土纳等5个盆地(坳陷),它们位于陆壳上,主成盆期早(始新世—早渐新世),经历了断陷、断拗、拗陷3期演化,断陷期湖相泥岩是主力烃源岩,湖泊藻类是主要生烃母质,干酪根类型为I—II2型,以生油为主、生气为辅,断层圈闭是主要油藏类型,主要含油层系为砂岩储层;远离陆地的内盆地带包括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琼东南、莺歌海、中建南、万安、北康、南薇西、曾母等8个盆地(坳陷),它们位于洋-陆过渡壳上,主成盆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经历了断陷、拗陷2期演化,海陆过渡相煤、炭质泥岩、暗色泥岩是主力烃源岩,陆源高等植物是主要生烃母质,干酪根类型为II2—III型,以生气为主、生油为辅,披覆背斜、底辟背斜、压挤背斜及生物礁圈闭是主要气藏类型,主要含气层系为砂岩和生物礁灰岩储层。认清中国南海2个盆地带油气地质的差异性,可为该区域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8.
寻找海相油气新领域——从南海北部“残留特提斯”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海已发现的油气大部分产于陆相第三系。为开拓找油新领域 ,解决好目前油气地质储量不足的问题 ,提出寻找中生代海相油气。为此 ,从探讨南海特提斯演化历史入手 ,阐述了海相油气的成烃 -成藏地质条件和沉积环境 ,并将珠江口盆地东部潮汕坳陷、台西南盆地和南海北部陆坡区列为勘探的首选地区  相似文献   

9.
利用卫星重力异常研究南黄海地区中生界厚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卫星重力异常数据 ,以盆地内钻孔和部分地震勘探解释结果为约束 ,采用多约束密度界面反演方法 ,计算了南黄海地区的中生界底界面深度 ;结合地震解释的新生界底界面深度 ,计算了区内中生界的残余厚度。南黄海地区中生界的分布规律是东厚西薄 ,北厚南薄。从分布区域来看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和中部隆起的东部是中生界残余厚度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区 ,而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和勿南沙隆起区中生界基本缺失。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和中部隆起的东部中生界残余厚度最大达 80 0 0m。区内中生界展布方向变化较大 ,以北西西向为主 ,兼有北东东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中生代构造格局与盆地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易海  张莉  林珍 《石油实验地质》2012,34(4):388-394
华南板块整个构造发展史是一个大陆地壳逐步增生、地壳结构不断复杂化的过程。南海北部陆缘中生代构造演化亦是这一构造演化过程的一部分,其构造格局主要受区域基底断裂分隔,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展布特征。南海北部中生代沉积盆地主要发育在粤中—粤东沉降带和东沙—高雄陆缘沉降带。东沙—高雄陆缘沉降带是南海北部海域最主要的中生代盆地发育区带,发育了潮汕、高雄和笔架3个中生代陆缘盆地,总体呈北东向展布,总面积约6.7×104km2;在这3个盆地中发育了巨厚的上三叠统—白垩系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基础地质条件,是未来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油气勘查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1.
4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实例这里介绍 2个研究实例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实例 ,主要介绍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控制模型的建立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实例 ,则主要介绍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具体应用效果。4 1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本文研究范围位于盆地东部 ,包括珠一坳陷的惠州凹陷、  图 4 研究区位置图陆丰凹陷和东沙隆起 (图 4 )。 2 0多年来 ,珠江口盆地共作地震测线 4 0× 10 4 km ,钻探井 173口 ,发现 14个油气田和 2 2个含油气构造 ,累计发现石油地质储量 4 8× 1…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域中生界油气勘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全球、中国邻区和中国中生界油气资源分布以及中国中生界油气勘探现状的分析,论述了加强中国海域中生界油气勘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中国海域中生代盆地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海域中生代盆地主要有构造残留型和断陷型两类。这两类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虽各具特征,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目前有利的勘探区为北黄海盆地东凹,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渤海部分地区及东海陆架盆地福州凹陷。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域中生界油气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全球、中国邻区和中国中生界油气资源分布以及中国中生界油气勘探现状的分析 ,论述了加强中国海域中生界油气勘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中国海域中生代盆地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 ,认为海域中生代盆地主要有构造残留型和断陷型两类。这两类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虽各具特征 ,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目前有利的勘探区为北黄海盆地东凹 ,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 ,渤海部分地区及东海陆架盆地福州凹陷  相似文献   

14.
陈玲  白志琳  李文勇 《石油物探》2006,45(3):319-323
北黄海盆地属中一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地质构造复杂,我国在该区的油气勘探一直未见成效,2002年开始对盆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对北黄海盆地沉积坳陷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盆地由一系列中、新生代断(坳)陷构成:位于盆地北部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坳陷是盆地的主体沉积坳陷,最大沉积坳陷面积超过2200km^2,最大沉积厚度达9000m,其中中生界最大厚度达4800m;盆地南部则分布了一些规模较小的断陷。对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分析——根据朝鲜的钻探资料,北黄海盆地中生界的白垩系和侏罗系是主要勘探目的层,而盆地东部坳陷的中生界厚度大,烃源岩条件好,各种类型的局部构造圈闭发育,且既有区域性盖层又有局部盖层,生储盖条件优越,因此,东部坳陷应是盆地油气勘探前景最好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台西南盆地新生代断裂特征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和盆地结构分析,新生代台西南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晚古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期,此间断裂多为半地堑和地堑的边界断裂;晚渐新世—中中新世陆缘盆地坳陷期,受南海扩张运动的影响,南部坳陷发生快速拗陷,为盆地的沉降和沉积中心,而北部坳陷则处于隆起状态;晚中新世—全新世陆缘张裂期,由于南海洋壳沿马尼拉海沟向吕宋岛弧之下俯冲,致使南部坳陷沿现今的陆坡区发生一期新的张裂活动,并使南部坳陷快速沉降为深海盆,而菲律宾板块往北西方向俯冲,致使北部坳陷东部发生近东西向挤压构造运动,此时期盆地的沉积中心转移至北部坳陷。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成因及运聚规律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北部新生代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特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不同成因类型油气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迄今为止勘探所发现的烃类油气可划分为生物气及亚生物气、热成因正常成熟油气和高熟—过熟油气等3型7类;CO2等非烃气则可划分为3型4类;天然气水合物成因类型可划分为热解气(成熟—高熟)、生物气及亚生物气,但以后者为主。生物气及亚生物气在全区浅层及海底广泛分布;成熟陆源石蜡型油气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盆地及珠江口盆地北部裂陷带;成熟—高熟煤型凝析油气主要展布于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及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陆架浅水区;煤型气及CO2等非烃气则主要富集于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浅层及琼东南盆地东部和珠江口盆地深大断裂发育区;深水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琼东南盆地南部裂陷带及珠江口盆地南部裂陷带等陆坡深水区。因此,根据不同成因油气分布富集规律,可以确定最佳油气勘探方向,优选有利油气富集区带部署钻探,进而达到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中,至今没有发现完全由中生界形成的含油气系统。潮汕坳陷为中生界的残留坳陷,埋藏浅,为揭示潮汕坳陷的成藏特征以及有利勘探区带,从烃源岩、储盖组合、断裂特征、构造特征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出发,分析了钻井失利的原因,对油气成藏规律和成藏模式进行总结,通过成藏条件对比,指出中央隆起带为有利勘探区带,同时分析其成藏风险,并为下步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由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中国东部经受了强烈的拉张作用力,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长江三峡以东地区形成一系列中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系统。渤海湾盆地、江汉盆地、苏北—南黄海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经历了两次以上的断陷—坳陷期。松辽盆地和南阳—泌阳盆地只有单旋回的断—坳期。盆地形成机解释为由于地壳拉张减薄引起上地幔的隆升。沿海大陆架为另一断陷—坳陷系统,东海盆地和台湾盆地属于西太平洋沟—弧—盆系统的边缘盆地。珠江口盆地和莺歌海盆地位于南海扩张板块的北部拉张边缘。  相似文献   

19.
潮汕坳陷中生界——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的研究表明 ,潮汕坳陷是珠江口盆地的一个大型残留坳陷 ,其内沉积了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等 3套海相地层。潮汕坳陷含油气系统有别于珠江口盆地其它凹陷 ,其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均为中生代地层 ,并具有大型构造圈闭 ,且构造与油气运聚关系匹配良好 ,将成为珠江口盆地最有希望的后备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20.
南沙海域沉积盆地及油气资源分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南海新生代经历过大陆张裂与分离、海底扩张和地块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南部为碰撞挤压边缘,东部为俯冲聚敛边缘,西部为走滑边缘。南海南部在新生代中期以后为挤压环境,形成张裂盆地、前陆盆地及前弧盆地。南沙海域位于南海南部,区内万安、曾母、北康、南薇、中建南和礼乐等主要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南沙海域具有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个重要油气区。烃源岩、高热流值、挤压构造发育和生储盖条件匹配等是南沙海域沉积盆地油气富集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