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防线,是智能电网得以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中,继电保护作用不容忽视,需要加快升级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加快其智能化的发展,从而实现智能电网的全面保护。文中从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配置入手,对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状况及继电保护配置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关于继电保护配置的保护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智能电网一直是电力行业的前进方向和工作重点。在电网规模不断发展和智能电网整体规划的推动下,智能变电站将成为新建变电站的主流。本文首先从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和特点出发,对智能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区别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智能变电站的“三层两网”结构和各部分的技术要求,介绍了基于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体系结构,并在深入理解IEC61850分层建模思想的基础上,对智能电子设备信息建模,实现了由信息模型到数据模型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发展,智能电网在我国各地也在不断发展建设着,而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的运维管理方面还相对薄弱,文章结合我国智能电网现状来对智能变电一次设备运维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智能电网得以出现,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一部分,与当前的电网建设息息相关。文章将会从智能变电站的核心内容出发,讨论智能变电站在技术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发现它的优势和劣势,对智能变电站的发展与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通信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的建设已成为未来电网的发展趋势。智能变电站是构建智能电网的关键环节,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点。文章主要通过33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对基于变电站运行可靠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主要技术差异,确定了常规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主要技术,针对传统变电站的整体功能,提出了变电站改造方案,并结合智能变电站技术可靠性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6.
电力行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对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同时,在文章中也简单地介绍了智能电网的特点。因此,在智能电网运行的过程中,具有数字化、信息化各个方面的性能。因此,在智能电网建设的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频繁的。下面就对电力工程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形式,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速度。智能变电站是对传统电网的颠覆性变革,而且对继电保护技术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在智能变电站中,对继电保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继电保护设备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速动性。因此智能变电站需要做好继电保护的运行和维护工作,为智能电网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逐渐发展,我国在对于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也提上日程。目前智能变电站的广泛使用,对于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于电力安全上的考虑也变成人们进行电力作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文章在基于对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研究,探析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优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作为生产、生活中必然应用到的电网,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我国现有的电网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传统电网在变压、配电、发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问题,就成为当今电力行业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文章提出了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的概述,并进一步探讨了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旨在为改善电力行业现有的困境,进而提高生产、生活需要,做出微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电能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也有效的带动了电力行业的发展进程。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电网建设的步伐,智能化电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智能电网环境下,对调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电网调度管理要更为严格和精确,通过合理调度,从而有效的提高智能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网技术逐步朝着智能化电网的方向发展。为了实现智能电网的全面覆盖,首要条件便是做好智能变电站的构建工作。基于此,文章从智能变电站的相关概念出发,就其关键技术及构建方式展开全面探讨,在为智能变电站提供衡量标准的基础上,推动我国智能电网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予青 《轻工设计》2014,(33):177-177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智能变电站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数字化变电站为依托,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在全站内建立数字化的统一应用平台,实现对全站信息的采集、运输、分析和处理。智能变电站不仅可以实现自动运行控制,设备状态检修,而且可以自动化适应运行状态及进行分布、协调和控制,同时还具有智能分析和决策的能力,这对于变电运行的管理和运行水平的提升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智能变电站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当前智能变电站建设和改造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做好智能变电站的验收工作已成为当前智能变电站能够成功运行的重要保障。文章对智能变电站验收的总体要求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智能变电站验收的要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电网建设的投资力度,智能电网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中了多种先进的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在智能变电站中得以广泛的应用。文中从智能变电站及其技术内涵入手,对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智能变电站技术的突出作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基础与核心部分,其良好的发展建设与坚强智能电网的总体目标实现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继电保护装置作为变电站电力系统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保证电能质量以及避免故障的再扩大和事故发生等各个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和配置方案出发,并就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工业革命为人们带来了电,同时也为人们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电的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用电量负荷越来越大,这也对电网的运行提出了挑战。当然,电力行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电网技术的支持。文章从智能电网技术入手,探究智能电网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智能电网是目前最先进的电网模式,未来智能电网将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电网大力建设的环境下,变电站建设项目数量和规模得以不断增加。变电站作为电网运行过程中重要的枢纽,其直接将电厂和用户有效的连接起来,对整个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其不仅具有节能环保和结构紧凑的特点,而且其设备已实现了智能化,同时其运行管理也实现了现代化。当前我国智能变电站还处于刚起步阶段,由于二次系统在智能变电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突出智能电网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特点,则需要通过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的分析,从而更好的确保智能变电站安全、稳定的运行。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近些年来电力系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智能电网技术越来越符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路线,目前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地区开始了智能电网建设,伴随着智能化电网技术的不断升级,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相信不远的将来智能电网技术将在电网系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一部分智能变电站,但是在其运行维护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它严重阻碍了智能电网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与发展。因此,文章就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智能化变电站运行与维护工作的实践进行了重点解析,以便为从事这方面的科研人员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意义重大。文章首先阐述了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再对智能变电站的结构组成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智能变电站作为变电站发展趋势和智能电网发展的成果,实现了全站信息智能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的要求,能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应用。文章以晋中首座110kv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为实例,探讨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区别,提出该站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并介绍其解决办法,为后续智能变电站建设提供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0.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家加快了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数字化智能变电站成为当前变电站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且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继电保护设备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了更好的确保智能变电站的可靠性和速动性,则需要对智能变电站内部的继电保护系统进行统一的规范和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