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邦新  刘起秀 《金属学报》1965,8(3):340-345
研究了(110)[001]、(111)[112]和(320)[001]取向的钨和铌单晶体经70%,80%和85%轧制后的冷轧及再结晶织构。得到了与钼和铁硅单晶体完全一致的结果。从再结晶织构和冷轧织构之间的联系,以及形变带之间的过渡区域在再结晶过程中的作用出发,讨论了再结晶织构的形成,认为再结晶晶核的形成是一个同位再结晶的过程,而再结晶织构形成的普遍规律,可以概括地称为同位再结晶——择优长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纯铌在各种加工率下经中间及最终退火处理后,板材织构及制耳之间的关系。由X射线得织构极图表明冷轧织构为(001)[110] (112)[1T0] (111)[TT2]。再结晶后具有(111)[TT2] (001)[110] (111)[1T0] (112)[1T0]等再结晶织构。实验结果表明深冲铌板在45°方向出现四个“制耳”主要由(001)[110]织构引起,而0°,45°方向出现的六个“制耳”是(111)[TT2]织构引起。此外还探讨了消除深冲“制耳”出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
周邦新 《金属学报》1990,26(5):28-33
研究了(110)[110]Fe-Si单晶体的冷轧和再结晶。经过70—90%冷轧后,得到了强的{111}〈110〉和弱的{111}〈112〉加工织构,退火后得到了集中的{111}〈112〉再结晶织构。冷轧变形后,{111}〈112〉取向的地区比{111}〈110〉取向的地区先发生回复,{111}〈112〉取向的亚晶吞并滞后回复的地区而长大,成为再结晶晶核。这种再结晶织构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地称为同位成核-选择生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含矽量为4.15%,2.9%和3.35%的矽钢片的加工结构和再结晶结构。用X射线测定极图的结果证明:在所有合金中,当最后冷轧轧下量大于60%时,其加工结构是(001)[110],(112)[(?)]及(111)[(?)]。退火后的初次再结晶结构是(001)[110]绕[001]轴旋转0°—30°,(111)[(?)]及(110)[001]。本文还研究了再结晶结构的形成过程,借以了解它的形成机构。结果表明:(1)再结晶结构(001)[110]绕[001]轴旋转0°—30°是通过“同位再结晶”(recrystallizatton in-situ)的过程,然后围绕垂直于压延平面的轴旋转而成。(2)再结晶的最初阶段的(110)[001]结构与加工结构(111)[(?)]在数量上有对应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用定向生核理论来解释(110)[001]的形成较为适当。在几何关系上,前人曾指出,再结晶结构(110)[001]可认为是由加工结构(111)[112]绕〈110〉轴旋转35°而来,这个观点是与本文结果符合的。(3)在退火过程中,加工结构的消失具有一定顺序:(111)[(?)]最先消失,(001)[110]最后消失。某一加工结构的再结晶本领并不决定于它的相对数量的多少,而是决定于该结构的类型。在含矽量为2.9%的样品中,经一系列的加工及热处理后,获得了发展良好的第二次再结晶结构(110)[001],其偏离度为15°(110)[001]结构即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含矽量为4.15%,2.9%和3.35%的矽钢片的加工结构和再结晶结构。用X射线测定极图的结果证明:在所有合金中,当最后冷轧轧下量大于60%时,其加工结构是(001)[110],(112)[(?)]及(111)[(?)]。退火后的初次再结晶结构是(001)[110]绕[001]轴旋转0°—30°,(111)[(?)]及(110)[001]。本文还研究了再结晶结构的形成过程,借以了解它的形成机构。结果表明:(1)再结晶结构(001)[110]绕[001]轴旋转0°—30°是通过“同位再结晶”(recrystallizatton in-situ)的过程,然后围绕垂直于压延平面的轴旋转而成。(2)再结晶的最初阶段的(110)[001]结构与加工结构(111)[(?)]在数量上有对应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用定向生核理论来解释(110)[001]的形成较为适当。在几何关系上,前人曾指出,再结晶结构(110)[001]可认为是由加工结构(111)[112]绕〈110〉轴旋转35°而来,这个观点是与本文结果符合的。(3)在退火过程中,加工结构的消失具有一定顺序:(111)[(?)]最先消失,(001)[110]最后消失。某一加工结构的再结晶本领并不决定于它的相对数量的多少,而是决定于该结构的类型。在含矽量为2.9%的样品中,经一系列的加工及热处理后,获得了发展良好的第二次再结晶结构(110)[001],其偏离度为15°(110)[001]结构即一般取向矽钢片所要求的择尤取向。  相似文献   

6.
用金相深腐蚀法研究含硅3.25与3.45%的钢片的再结晶位向,并用X射线极图法与光学测角仪作为辅助工具。从金相照片中观察到再结晶织构(100)[011],(110)[001],(100)[001]及(111)[112]的蚀坑。实验结果指出,中间退火温度和最后退火温度对硅钢片最后晶粒位向有显著影响。立方织构可以由样品的初次再结晶或二次再结晶形成。加强立方织构不仅要升高退火温度,也须调节升到最后温度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通过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检测并研究了铸轧-冷轧法制备超薄双零铝箔坯料过程中晶粒取向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铸轧铝箔坯料中形成较强的(102)[221]、(101)[101]及旋转立方(001)[1-1-0]织构组分;随均匀化退火温度升高、保温时间延长,坯料的晶粒取向演变为立方织构,以(001)[100]和(101)[101]织构组分为主,且立方织构取向密度最大为15.786;中间退火后,立方织构(001)[100]取向密度降低至1.197。而热处理不能完全消除变形织构组分(101)[101],其存在于整个铝箔坯料制备过程。  相似文献   

8.
退火工艺对冷轧纯钛带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退火工艺对冷轧纯钛带再结晶织构和屈服强度的影响,并讨论了保温时间、再结晶织构及屈服强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650℃下,冷轧纯钛带退火后的再结晶织构主要是(0001)[2110]和(0001)[5610],遗传了纯钛带的冷轧织构.随退火保温时间的延长,织构的取向梯度均逐渐减小,组分和强度趋于稳定,且退火后纯钛带的屈服强度也比较均一,为冷轧纯钛带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国产铝板在冷轧与退火后的极图以及冲盂与拉伸试验中所表现的各向导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指出,纯铝的冷轧织构确定为(110)[112]+(112)[111],该织构引起在冲盂试验中与轧向成45°方向处出现制耳。经500℃温度下退火后,较强的再结晶织构(100)[001]+(146)[211]与残留的加工缴构(110)[112]+(112)[111]同时并存,在冲盂时制耳由4个与轧向成45°的方向变为6个与靴向成30°,90°方向处出现。当退火温度达600℃时,再结晶织构(100)[001]则显著地增强,制可的数目又减为4个并在与轧向成0°,9°方向处出现。纯铝经冷轧后的表面织构为(100)[011],该织构系经过一过渡层逐渐改变至中心部分的(110)[112]+(112)[111]织构。在测定沿板面不同方向的拉伸性能中,发现经冲盂后制耳的位置一般与板料近似真应力,σ_R,最小的方向相符合。对于纯铝退火后的(146)[211]织构的形成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颜鸣皋  陈克铭 《金属学报》1957,2(2):185-196
本文对国产铝板在冷轧与退火后的极图以及冲盂与拉伸试验中所表现的各向导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指出,纯铝的冷轧织构确定为(110)[112]+(112)[111],该织构引起在冲盂试验中与轧向成45°方向处出现制耳。经500℃温度下退火后,较强的再结晶织构(100)[001]+(146)[211]与残留的加工缴构(110)[112]+(112)[111]同时并存,在冲盂时制耳由4个与轧向成45°的方向变为6个与靴向成30°,90°方向处出现。当退火温度达600℃时,再结晶织构(100)[001]则显著地增强,制可的数目又减为4个并在与轧向成0°,9°方向处出现。 纯铝经冷轧后的表面织构为(100)[011],该织构系经过一过渡层逐渐改变至中心部分的(110)[112]+(112)[111]织构。 在测定沿板面不同方向的拉伸性能中,发现经冲盂后制耳的位置一般与板料近似真应力,σ_R,最小的方向相符合。 对于纯铝退火后的(146)[211]织构的形成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戴礼智  林毓东 《金属学报》1966,9(2):208-244
用金相深腐蚀法研究含硅3.25与3.45%的钢片的再结晶位向,并用X射线极图法与光学测角仪作为辅助工具。从金相照片中观察到再结晶织构(100)[011],(110)[001],(100)[001]及(111)[112]的蚀坑。 实验结果指出,中间退火温度和最后退火温度对硅钢片最后晶粒位向有显著影响。立方织构可以由样品的初次再结晶或二次再结晶形成。加强立方织构不仅要升高退火温度,也须调节升到最后温度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利用金相显微镜和EBSD技术分析研究了Fe-3.2%Si合金二次冷轧织构、(100)[001]立方取向晶粒形核、初次再结晶以及二次再结晶后立方织构的形成。结果表明,二次冷轧之后的织构主要为{111}<112>和{111}<011>,并存在少量的{112}<110>,同时在变形晶粒内部存在有接近{100}<001>取向的微区。冷变形晶粒内部各微区取向连续变化,并且逐渐向近立方取向靠近。冷变形晶粒内部立方取向的微区作为形核的核心,在退火过程中利用(100)晶粒低表面能和γ→α相变最终发展成为具有集中立方织构的柱状晶组织。  相似文献   

13.
低碳薄板的深冲性能取决于具有较强的{111}型织构和弱的{100}型织构。本文研究了冷轧前热处理对Al-钢、Ti-钢薄板织构的影响。发现冷轧前热处理使Al-钢的织构不象通常的(111)(110)织构,而变为(111)[112]织构;Ti钢中则使(111)[112]±12°织构变为(111)[112]再结晶织构。弥散的A1N和TiC可抑制(100)织构和促进(111)织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压箔经过多道次冷轧后,形成类型复杂的织构。本试验应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铝箔织构,定量研究了冷轧高纯铝箔常见初始织构与再结晶织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初始织构为高含量的S织构{123}<634>、铜织构{112}<111>和约10%的立方织构{100}<001>,较少的旋转立方{001}<110>、黄铜织构{011}<211>时,再结晶退火后立方织构含量最高。由于S织构与立方织构存在40°<111>关系,在退火过程中有利于形成立方织构。  相似文献   

15.
在3%Si-Fe 中添加适量的 Mn、Se 和 S 可制造出 B_(10)>19000高斯的高磁感冷轧取向硅钢。通过对初次再结晶行为的研究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 MnSe_2有益夹杂要比 MnS 有益夹杂对初次再结晶晶粒长大的抑制作用更强、更有利于促进二次再结晶晶粒择优长大,从而可获得高取向(110)[001]织构。  相似文献   

16.
高磁感取向硅钢轧制和再结晶织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X射线和蚀坑方法研究含MnS-AlN为抑制相的3%Si-Fe合金形变和初次再结晶织构。与MaS为抑制相的3%Si-Fe不同,含MnS-AlN的3%Si-Fe的热轧织构主要是由{112}<110>,{111}<110>,{100}<110>和{111}<112>组分构成。研究中曾发现在80—87%冷轧压下率范围内冷轧织构同热轧织构具有“继承性”联系。冷轧时超过87%压下后织构将向(100)[011]稳定位向转变,后者显然对磁性不利。文中还对热轧、冷轧和初次再结晶织构的转变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用X-射线极图方法研究含镍50%的镍-铁合金的轧制与再结晶织构,并观察立方织构的形成。试样经过两类冷轧方法术;即压延率为(I)94%与(II)98.4%。两类试样分别在500°,600°,700°,800°,900°,1000°及1100℃熟炼1小时。由实验得知立方织构在熟炼温度600℃即开始出现,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在第二类冷轧压延率为98.4%试样中,经1100℃熟炼1小时,得到完整的立方织构。从实验观察到,在50镍-铁合金中立方织构采由~(123)[121]绕[111]-轴转动40°而形成,结果证明再结晶织构的形成符合于定向成长学说。  相似文献   

18.
研究冷轧变形量(40%、75%和95%)和退火温度(650、750和850℃)对亚稳β钛合金Ti-7.5Nb-4Mo-2Sn(原子分数,%)的显微组织、织构和超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冷轧变形量变形后,合金中出现了{111}110,{111}112和{001}110型冷轧织构,随变形量增大,冷轧织构强度有小幅度增加,其中以{111}112、{111}110型织构强度增幅度最大;经过650~850℃退火后,合金发生再结晶,并形成了再结晶织构,其中变形量为95%、650℃退火后,试样的组织由细小的等轴状β相构成,同时形成了较强的{112}110,{111}112再结晶织构,合金试样表现出较好的超弹性,其应变回复率71.5%;细小的等轴晶组织和{111}112再结晶织构,能提高合金的超弹性能。  相似文献   

19.
综合了近几年在研究铁硅合金中(110)[001]和(100)[001]织构形成方面的一些主要结果,其中也包括了我们未发表过的一些结果。并对这两种织构形成的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周邦新 《金属学报》1965,8(3):380-426
综合了近几年在研究铁硅合金中(110)[001]和(100)[001]织构形成方面的一些主要结果,其中也包括了我们未发表过的一些结果。并对这两种织构形成的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