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苦荞淀粉制备工艺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苦荞粉为原料,用0.3%碱液和石油醚处理样品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苦荞粉超声波辅助清除黄酮工艺,研究苦荞淀粉的实验室制备方法。通过DSC、SEM、XRD和RVA-3等仪器分析淀粉性质。分析结果表明:苦荞淀粉最佳黄酮清除工艺是:超声波提取温度59.7℃、提取功率648W、料液比1∶23.5。此时黄酮物质清除率率为90.02%。用此工艺制备的苦荞淀粉表面结构光滑、完整、无裂痕。其晶体结构是典型的A晶型,结晶度为29.89%,与谷物淀粉晶体结构特征吻合。糊化峰值黏度的RVU值为258.25,最终黏度的RVU值为389.58,样品糊化吸收热焓(ΔH)为10.2J/g。 相似文献
3.
对苦荞粉蛋白进行了分级制备,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苦荞蛋白组分中清蛋白的质量最高(43.82%),其次为谷蛋白(14.58%),醇溶蛋白(10.50%),球蛋白的质量最低(7.82%);还原和非还原条件下的SDS-PAGE表明4种蛋白组分中均有二硫键的存在;与FAO/WHO推荐的氨基酸模式相比,除了球蛋白一些必需氨基酸稍微缺乏之外,其余3种组分均含有充足的必需氨基酸;DSC分析表明苦荞清蛋白和球蛋白的变性温度分别为81.34 ℃和98.43 ℃. 相似文献
4.
5.
6.
豆薯淀粉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薯淀粉颗料为纺锤形,直径在10-40μm之间,含水量16%,淀粉价75.41%,5%豆薯淀粉粘度3.125×10^-3pas,直链淀粉含量25%,糊化温度60-71℃。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萌发苦荞为研究对象,对苦荞萌发过程中淀粉的组成,尤其是淀粉颗粒形态的变化规律以及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萌发处理后苦荞淀粉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总淀粉质量分数下降了28.35%,随着直链淀粉的增加,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也随之增大,在第3d时达到0.63;萌发苦荞淀粉的组成也发生变化,其中慢消化淀粉含量明显提高(P0.05);同时,适度萌发仅对淀粉颗粒的无定形区晶体结构产生影响,结晶度随着萌发时间增加逐渐增大,形成部分小分子聚合体。体外消化试验表明:较萌发前,苦荞淀粉消化性能明显改善。从萌发苦荞淀粉颗粒结构与体外消化性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体外消化率即血糖指数与萌发苦荞淀粉平均粒径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结晶度呈显著负相关。从而揭示了萌发后苦荞淀粉粒径变小,结晶度变大,有利于血糖指数的降低。萌发苦荞淀粉血糖指数(GI)均小于55,属于低GI食品,是目前国内外营养与食品界推荐糖尿病人群理想食物。 相似文献
8.
9.
醋酸酯淀粉制备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醋酸乙烯酯为酯化剂,制备了酯化改性淀粉。研究了各反应因素对产品取代度的影响,并以取代度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其最佳工艺条件:反应体系pH值10,反应温度38℃,反应时间2h,酯化剂用量60mL。对产品的凝沉性糊化等理化性质做了测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不同搽解程度微孔淀粉的黏度特性、吸附特性及稳定性,探讨了微孔淀粉的相关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微孔淀粉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热黏度稳定性相比于原淀粉显著降低。随着水解率的提高,微孔淀粉吸附能力快速上升,但达到最高点后略有下降。微孔淀粉具有更高的吸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苦荞黄酮对猪油和亚油酸的抗氧化效果不同.在猪油体系中,含槲皮素较多的苦荞黄酮抗氧化作用较强;在亚油酸体系中,苦荞黄酮各组分协同抗氧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13.
苦荞黄酮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苦荞黄酮对猪油和亚油酸所起的抗氧化效果不同,在猪油体系中,含槲皮素较多的苦荞黄酮抗氧化作用强;在亚油酸体系中,苦荞黄酮各组分协同抗氧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苦荞黄酮的抗脂质过氧化和红细胞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研究苦荞总黄酮的体外抗脂质过氧化和红细胞保护作用,分析其抗氧化的主要成分。方法:将苦荞总黄酮用200~300目硅胶柱层析分离,氯仿-甲醇-水梯度洗脱,紫外检测,得到18个Rf值不同部位;DPPH活性示踪,得到2个活性较强部位(Fr4、Fr9);采用大鼠肝组织脂质过氧化、红细胞溶血模型比较苦荞总黄酮、Fr4、Fr9、槲皮素及芦丁的抗氧化效应;用薄层色谱分析Fr4、Fr9的化学组成。结果:苦荞总黄酮、Fr4、Fr9、槲皮素及芦丁DPPH抑制率(IR)分别为53.13%、66.15%、68.55%、71.99%、63.08%;抑制大鼠肝脏自发性脂质过氧化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7.78、16.05、14.28、8.74和7.4mg/mL;抑制H2O2诱导大鼠肝脂质过氧化IC50分别为:0.37、3.60、0.07、0.07和0.41mg/mL;抑制H2O2诱导大鼠红细胞溶血IC50分别为:13.00、0.48、0.20、0.08和4.10mg/mL。Fr4、Fr9均含有槲皮素,另有3个组分待定。结论:槲皮素是苦荞总黄酮在体外表现抗脂质过氧化和红细胞保护作用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17.
以苦荞淀粉和小麦淀粉为原料,研究低添加量(1%~4%)苦荞多酚与两种淀粉共糊化后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其透明度、凝沉性、糊化特性、质构特性、抗性淀粉含量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荞多酚与两种淀粉的共糊化显著降低了淀粉糊的透明度和沉降体积比,淀粉糊的凝沉加快;两种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值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淀粉更易糊化;同时两种淀粉胶质构参数显著降低,苦荞多酚添加量为4%时苦荞淀粉和小麦淀粉硬度分别下降了19.74%和54.18%;苦荞多酚的存在显著提高了淀粉中抗性淀粉含量(15%~30%)。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共糊化后苦荞多酚促进了淀粉颗粒的交联和聚合。苦荞多酚对淀粉理化性质的改变可视为一种提高抗性淀粉含量的物理改性方式,苦荞粉可作为高抗性淀粉食品的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及流变仪对荞麦(甜荞、苦荞)淀粉糊化过程中的黏度和流变特性进行系统分析,并测定荞麦淀粉膨胀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透光率等糊化特性。结果表明,荞麦淀粉(甜荞、苦荞)的糊化温度高于绿豆淀粉,低于大米淀粉和小麦淀粉。苦荞麦淀粉膨胀过程与绿豆淀粉相似,而甜荞淀粉与小麦淀粉相似;荞麦淀粉(甜荞、苦荞)糊透明性好;荞麦淀粉(甜荞、苦荞)冻融稳定性高于大米淀粉,低于小麦淀粉和绿豆淀粉;荞麦淀粉(甜荞、苦荞)糊具有较好的凝沉稳定性;荞麦淀粉糊属于非牛顿流体中的假塑性流体,其流变曲线符合Sisko 方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