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6,(10)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不断变化,微课逐渐进入学生的课堂生活。微课是网络信息时代课堂的创新形式。文章先阐述了微课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微课的特点,最后探讨微课对高校美术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希望在新时期的社会条件下,促进微课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发展,提升美术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0)
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应实施活动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文章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了活动教学实践,探索在生物课堂上如何有效地组织活动教学,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3)
高校实验教学强调学生参与教学、实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独立开设实验课程为例, BOPPPS模式6要素进行教学设计,通过雨课堂为平台展示各教学过程为思路,旨在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实验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高校探究式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增强课堂吸引力,分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高校工科课程的教学需求,阐述了适宜开展翻转课堂的课程特征。在土力学课堂中进行了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比教学。将学生分为A、B两组,A组学生进行翻转课堂教学,通过制作导学微视频,将信息传递过程前移至课前完成,教师设计导学问题在正式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完成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对B组学生进行传统课堂教学,导学问题作为思考题课后自行完成。通过调查问卷和课堂测验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与翻转课堂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均高于传统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1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由教师在讲台单一授课的形式,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逐渐融入了微课教学,微课教学手段的出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能力,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能够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7)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应用型高校根据"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结合机械本科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构建了M-CDIO项目教学体系。M-CDIO项目教学体系不仅系统地解决了学生重知识学习、轻知识运用的问题,而且学生通过做"项目"、"微项目"对专业知识认识得到了深化,进而固化为自身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9)
教育领域跟紧信息时代步伐,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条件。微课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教师将"微课"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但提高了教学水平,而且使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的高效自学,教育改革倡导的学生主体地位在微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下,高校应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然而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重知识轻能力,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知识应用能力不足。论文结合管理学原理教学实践,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探讨了管理学原理研究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及注意事项。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思政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该课程的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培养适应"双创时代"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7)
借助现代教育资源,翻转课堂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大学专业课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翻转课堂的实施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基于微课视频的水文水利计算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新模式,涉及设计洪水过程线学习的课前准备、课堂设计和课后总结环节。水文水利计算专业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大学专业课教学及学生学习具有促进作用,也为高校水文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1)
文章结合高校自然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编排、课堂互动形式设计、课外项目实践和课程考核等四个环节,构建了"课堂+项目"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同时,以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的基础课程——综合自然地理学为教学案例,探讨"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高校自然地理学科中的应用。实践表明"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知识应用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6)
随着高校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微课和翻转课堂已经广泛应用于高校课程改革中。课题组从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概念入手,以线性代数的某个知识点为例,探讨翻转课堂模式下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微课教学模式,为高校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14)
近年来,微时代以数字传媒技术为基础,以迅捷丰富的信息传播为主要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应顺应微时代的教学特点,接受微时代的挑战,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加大对思政课教学软硬件的投入,积极推动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7,(4)
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微元素"的催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微型课堂"则是"微元素教育"应用的有效载体,它是形体兼备而规模较小的课。文章具体论述了"微型课堂"在化学教学中体现的优势,以及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微型课堂"在组织实施时的关键环节,并讲述了如何克服"微型课堂"在教学中产生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6)
"雨课堂"软件是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一款新型辅助教学的小程序,旨在让教与学释放更多能量,成就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鉴于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单调、乏味的现状,对"雨课堂"与武术教学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指出,"雨课堂"融入高校武术课的教学过程,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根据应用型高校CAD课程教学现状与"翻转课堂"特点,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微课学习、课堂教学、课后反馈三个方面研究"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改革学生考核制度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完善激励机制促使教师提升微课质量。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思维,提高学习成效,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为土建类专业其余专业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24)
<正>引言微信、微博、微电影,从社交软件到分享平台,"微"形式正在引领当今人类的休闲娱乐方式,而微课的诞生正是这种"微"形式在教育行业的延伸。现在,微课逐渐走进课堂,这种新颖、简短的视频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若微课能够让学生更轻松地感受学习的快乐,老师和家长自然欢迎,但由于现阶段微课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它能否承担起改变传统课堂的重任?在微课的参与下,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才能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本文以初中英语教学为例,探讨了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24)
微课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趣"。由于微课的时间短,并且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传达一定量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录制微课时应做教学到重点突出。优秀的微课要有完整的课堂结构,有导入、讲解重点、讲解辅助、总结。教师录制微课,优化了高校美术教学,拓展了教学知识点,使美术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1)
本文以现在小学生学习语文较为被动,在课堂上参与度不够的现实状况为切入点,以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西门豹》的教学为例,探讨以"三重假设法"实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东西可想,有事可做。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雨课堂"的推出,赋予了混合式教学更加丰富的内涵,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教学改革。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网络信息化技术融入传统教学过程中,可实现"同步"和"异步"双通道教学。"雨课堂"应用于理工类本科教学课堂,在解决课堂乏味、笔记量大、批改作业任务重、考核流于形式、量化难度大等问题,以及教学课时少与课程内容多、课堂学生人数多与师生缺乏互动等矛盾方面有较显著的效果。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如过度依赖网络环境和电脑、智能手机等软硬件设备,教师额外精力的投入与课时报酬的不匹配等问题,建议从技术和制度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真正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3)
本文剖析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教学本身、学生学习方面以及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转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解读了"共同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与运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