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双河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以来,研究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并对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进行挖潜成为一种新的开发方向.针对双河油田高含水后期的主要特点,从夹层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双河油田438块厚油层层内细分对比研究,总结出438块各单层夹层分布规律,分析厚层内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规律,提出如何寻找剩余油,进而如何挖掘剩余油,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成果对油田高含水后期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双河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以来,研究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并对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进行挖潜成为一种新的开发方向。针对双河油田高含水后期的主要特点,从夹层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双河油田438块厚油层层内细分对比研究,总结出438块各单层夹层分布规律,分析厚层内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规律,提出如何寻找剩余油,进而如何挖掘剩余油,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成果对油田高含水后期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震技术在水平井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喇嘛甸油田开发的目的层主要为萨尔图、萄花油和高台子油层,断层边部的厚油层顶部属于低水淹层,存在剩余油。利用水平井可扩大泄油面积、提高油层动用程度,且水平段能够穿越夹层,可以实现挖潜断层边部剩余油的目的。应用开发地震技术,结合钻井、测井、试油、沉积相等资抖,通过细致描绘喇嘛甸油田萨Ⅲ31层的顶面构造特征,预洲萨Ⅲ31层的分布形态、厚度和展布范围,可为水平井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安棚上层系为中、高渗厚油层砂岩油藏,受多物源及沉积环境的影响和控制,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层内、层间、平面三大矛盾突出,开发效果较差。进入特高含水期,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较为零散,挖潜难度大。通过厚油层细分对比,划分流动单元,将有助于更精确地认识油层的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征,较好的揭示厚油层与其它层的连通关系,结合动态分析,为寻找弱水淹层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庆喇嘛甸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采阶段,各类储层动用状况存在很大差异,油层水淹状况差别很大,剩余油分布十分分散,挖潜难度极大,水淹层解释较为困难,其中尤以厚油层、薄差层为甚。本文根据井壁取心资料,建立了水淹层综合解释评价方法,几年来,在喇嘛甸油田新钻调整井中应用200多口井,综合解释符合率达87.2%,提高了喇嘛甸油田厚油层、薄差层精细评价水平,并为新钻调整井选层射孔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喇嘛甸油田储层以厚油层为主,2.0m以上厚油层占油田总储量的60%。取心等资料表明,厚层层内非均质严重,剩余油主要存在于厚层内部,因此,开发的重点是挖潜层内剩余油。通过对结构界面理论的研究,将复杂的层内问题视作层间问题进行处理,实现了调整挖潜的"三个转移",即:剩余油挖潜由层间向厚油层层内挖潜的转移;细分注水由层间细分向层内细分的转移;油井堵水由大段堵水向多段层内细分堵水的转移。因此,准确的识别和划分结构单元是精细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油田经过多年开发使层系、井组的调整及措施井选井选层难度不断加大,聚合物驱后剩余油高度分散,同时油田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水平井成为厚油层剩余油挖潜的重要手段。以细分沉积相研究为基础,应用多学科研究技术,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挖潜方法;运用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定量描述河道砂体内部隔夹层在空间展布,提出适用的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并确定水平井开采层位优选原则及水平井轨迹设计方法,这些措施都有效的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发育且层内成段水淹,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挖潜难度大的特点,利用水平井技术挖潜断层区内厚油层顶部的剩余油是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手段。利用petrel软件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建立水平井研究区的地质模型,设计水平井轨迹,并在钻井过程中实时校正调整钻井轨迹,可为水平井的成功钻井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葡萄花油田北部地区含油位置为葡萄花油层,其中葡萄花油田厚油层水淹规律符合大庆喇萨杏油田特点,薄差层符合大庆外围油田低渗透油层水淹规律特点,该区油气水关系复杂、水动力比较活跃,水淹层解释较为困难。根据葡萄花油田密闭取心井分析资料及井壁取心分析资料,建立了该地区水淹层解释评价方法,主要通过井壁取心热解、饱和烃气相色谱、荧光显微图像分析等录井新技术,建立了图版法、谱图法、图像法等评价方法,在葡萄花油田北部地区应用15口井,综合解释符合率达82.1%,为射孔层位拟定和加密区综合调整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研究开发水淹层评价新技术和新手段,搞清剩余油分布及层内水淹状况是一项十分迫切而又有深远意义的任务。本文应用井壁取心资料总结了葡萄花油层的发育特点,对原有的水淹层解释方法进行了完善和细化,在新井的解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该项技术在综合判断油层水淹程度、提高老油田调整挖潜效率方面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濮城油田沙二上2+3油藏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层间矛盾突出,层间隔层薄,分层注采调整难度大;层内非均质性强,存在高渗条带,厚油层层内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富集;下步挖潜层间二三类层、层内夹层控制弱水淹部位剩余油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曙光油田曙三区经过20多年的注水开发,现处于"双高"开发后期,油层储量动用不均,水驱动用效果差,油层水淹严重,零星分布的剩余油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剩余油呈高度分散状态,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针对目前高含水开发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曙三区平面及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注采结构的综合调整,从而挖掘剩余油潜力,使老区保持稳产。  相似文献   

12.
经历四十多年开发,大庆杏树油田主力油层已进入高含水后期。针对高含水后期调整挖潜的剩余油评价难题,利用水驱油实验资料、密闭取心与井壁取心对比分析实验资料、试油及投产资料,系统总结了随含水上升,地化色谱和荧光图像特征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水淹层录井响应机理,建立了以地化色谱、荧光显微图像分析等新技术为手段的水淹层录井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可直观、准确地评价剩余油,进而确定剩余油挖潜部位,在调整井中应用见到了明显的效果,成为在高含水主力油层深化挖潜和薄差层有效动用过程中,剩余油评价和射孔选层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科学合理开发调整、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南油田文33沙二下油藏自1985年进入全面注水开发以来,到2011年,综合含水达86.4%,如今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调整治理阶段,剩余油分布广、采收率低、挖潜潜力较大。2009年利用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在主力油层相变区域挖潜边部剩余油,取得一定效果。但该区域储量基数较少,主力层大部分储量分布在水下分支河道,如何进一步确定这部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挖潜措施,成为提高油田接下来采收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前利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剩余油的技术已成为油田后续开发的重要手段。PB油田处于长垣老区,目前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挖潜困难。本文应用地震反演预测成果、测井、地质、生产、测试等动静态数据,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充分认识构造、储层特征等,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优选水平井部署有利区域和有利层段,应用水平井适应性筛选对有利区域和层位进行水平井优化设计;对高含水期油田后期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本文总结了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聚驱后剩余油少且高度分散,油层中残留聚合物的存在使流度控制更加困难、聚驱后没有可行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开采难度大的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系统地开展了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剩余储量潜力研究。明确了聚驱后剩余储量潜力及挖潜方向,聚驱后油层含水饱和度的上升及残留聚合物的存在使流度控制更加困难,必须在调堵的基础上扩大波及体积,在扩大波及体积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优化确定了合理的井网。本文利用二类上返井的水淹层解释资料,给出了聚驱后的剩余油潜力的分布特征,对今后油田改善聚驱后开发效果和进一步挖潜地下剩余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厂油田构造上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南端,1987年投入开发,经连续20多年的注水开发,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采阶段,主力油层水淹严重,油田含水上升,递减加大,开发形势十分严峻。通过强化地质基础研究,夯实油藏开发基础;通过厚层潜力井网提前注水,适时开展有效提液;强化剩余油分布研究,实施长关井恢复;强化注采管理政策研究,实施脉冲周期注水,改善层内水驱油效果等的主要做法对油田实施有效挖潜,实现了油田原油产量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18.
文15块1979年投入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中的主要矛盾也由平面、层间向层内转移。主力厚油层储量基数大,开发后期仍然是"稳油控水"的主攻目标,厚油层内部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地质因素。2011年以来,利用大量、丰富的监测资料开展了文15块隔夹层研究,并利用隔夹层的控制作用对主力层层内剩余油进行精细挖潜。2011-2012年区块日产油量上升,剩采速度保持在11%左右,采收率提高3.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长垣东部葡萄花油层为低水位期的河流三角洲沉积,属低孔低渗油层,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后,产量进入递减期,针对这种形势研究注水开发过程中油层动用特点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利用检查井资料,真实了解油层水淹规律,认识和掌握在不同开发阶段、不同含水阶段的油层水淹特征,搞清了油层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征,从宏观上定量地评价了东部葡萄花油层剩余油的分布,使油田能从整体上把握挖潜剩余潜力的方向,使开发决策有的放矢,为油田开发方案设计、井网调整和部署加密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濮城油田南区属多油层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由于历史上笼统注水等原因,层系内尚没有真正实现分段开发。主力油层多年来一直是主要开发对象,目前油层面临水淹程度高、剩余油分布零散等问题。为此,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对油藏剩余油进行分类评价,确定了不同潜力层段挖潜类型;开展分层启动压力研究和单砂体挖潜先导试验,为井组层间挖潜提供技术支持;确定不同类型油藏层间精细挖潜的技术对策研究:沙二上1油藏建立单砂体井网、沙二上2+3油藏强化弱吸水层韵律段的动用、沙二上4-7油藏最小自然段注水、沙二下油藏层间二三类层重组挖潜、平面相控挖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