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北京市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十二五"期间,全市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市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具备应急排水能力的企业等应急抢险队伍的建设模式、建设内容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2016年11月底,石家庄市东北二环交叉处,穿石津干渠市政排水管道崩裂,造成渠道衬砌板损毁。工程技术人员对突发的应急抢险工程设计及施工进行探索,最终得出一套高效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并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抢险任务。  相似文献   

3.
<正>据有关数据统计,全国近70%的城市排涝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除了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之外,应急抢险流动设备也不健全。作为当前主要抢险流动设备,了解移动式抢险排水车的类型和选用方法十分重要。为了对抢险排水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对国内该设备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国内抢险排水车行业现状广义的抢险排水车是指移动式排水设备,狭义的抢险排水车是将发电机组(液压系统)、电气系统、排水系统(水泵机组)、照明系统、吊装设备等优化  相似文献   

4.
结合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项目金海道排水工程,介绍了长距离大口径顶管施工技术和土压平衡施工工艺的应用情况,并对深基坑支护结构进行了有关稳定性验算,结果表明非开挖长距离顶管施工在市政排水施工中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河南省郑州市2021年7月18日—7月21日连续大暴雨引起的城市内涝,尽快抽排郑州市区京广路隧道积水,应急救援人员采用独立的排水抢险系统子母式龙吸水排水车,结合适用于现场地域特点的“双向抽排、两班轮换、多点铺开、交替作业”处置战法,组织抽排水抢险作业。郑州市区京广路隧道抢险历时70 h,累计抽排水体积约500万m3,于7月25日23时30分实现京广路隧道双向贯通,恢复通行条件,将损失降到最低。此次京广路隧道排水抢险作业表明,子母式龙吸水排水车适用于城乡防洪排涝、基坑围堰等各类低洼集水区抽排水及临时应急供水等工作场景,特别适合不适宜人员进入的排水场合,最大程度地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保证抢险救灾人员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介绍了江西抚州市唱凯堤决口的概况、应急封堵抢险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针对 应急抢险工程工期紧、施工条件差、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采取了加大设备、人力等资源投入等强化 施工措施,提出了抢险工程的设备及人力等资源投入应为平时施工的2 }3倍,且必须一次到位的观 点。介绍了提高现场组织指挥人员级别、明确任务目标、加强抢险过程中的统计分析、加强关键环节 组织协调等组织管理措施。对类似工程施工和应急抢险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1概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部队作为一支应急抢险的专业化部队,近年来成功地完成了多次应急抢险任务,体现了军队快速反应、特别能战斗的组织优势,更凸显了水电部队所特有的、在长期的工程施工实践中所掌握的科学施工技术和精湛的操作技能优势。实践表明,应急抢险技术和常规施工技术是相通的,它们遵循的自然规律和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一致的。因此,探索如何将常规施工技术转化成应急抢险技术,将是水电部队战斗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程兴军  王志 《人民长江》2015,46(20):22-25
大型堰塞湖的处置是目前应急抢险任务中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而科学正确的处置方案和施工组织是保证堰塞湖得到快捷、安全处理的关键。结合工程实例,对云南鲁甸红石岩堰塞湖处置所采用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对突发性自然灾害抢险处置所涉及的应急救援技术优选、施工组织方法、施工机械选择、灾情信息数据获取等问题进行了延伸探索。相关经验可供类似险情处理借鉴。  相似文献   

9.
水利工程施工应急能力G1-灰色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加强水利工程应急能力建设,采用G1-灰色综合评价法对水利工程应急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在水利工程施工特点和应急管理研究基础上,建立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采用G1法分析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相互关系,确定了指标权重。引入灰色理论将样本信息处理成灰色评价矩阵,并结合指标权重进行单值化处理得到应急能力综合评价值和评价等级。研究结果表明,搜救抢险能力、应急资源调配能力和应急决策指挥能力对于水利工程应急能力建设起到最主要的作用。该评价方法不仅可揭示指标重要程度关系,还能有效量化和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综合应急水平,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以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的景德镇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工程加压泵房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为背景,在分析了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综合降排水方案,并对工程深基坑综合降排水施工进行分析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基坑降水措施的选择应根据土层渗透系数、降水深度并结合工程实际,经过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比较后确定;在深基坑综合降排水实践的过程中,应当采用信息化施工手段,进行降深、出水量等的定时监测,并通过抽水试验进行降排水效果验证,从而不断优化深基坑降排水施工方案与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沙沱水电站工程混凝土施工工序多、时间紧、任务重的施工特点,从应急抢险的技术准备、施工资源准备、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为应急抢险任务中的混凝土施工提供了工程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根据饮水沟堆积体边坡变形特征,采用数学模型对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综合预测分析,及时提出边坡异常变形的预警;结合开挖、降雨、排水以及加固处理等因素,对监测成果进行分析,论证边坡变形机理,实时分析抢险加固效果,为制定抢险方案以及调整加固参数、优化施工组织和加快工程进度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成功预警并高效治理大规模变形体边坡的典型工程案例,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碎石压重水下施工在南水北调总干渠应急抢险工程中的应用,主要用于总干渠衬砌面板、基床等水下结构物被洪水冲刷破坏的应急抢险。引起这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在外力作用下,结构物表面附近水流速度过快,超过了结构物组成物质的起动速度,导致结构物被水流淘蚀、冲刷。这种外力包括外来水作用、地下水作用和恶劣天气等。目前,常用的一些针对抛石基床、边坡等的防冲刷方法,但是在抛石的过程中对总干渠的混凝土表面有损伤,不能保证混凝土面板的完整,所以采用碎石装袋压重。为了减少水流对已经变形的衬砌面板二次破坏,碎石压重需要进行水下施工来满足施工要求。文章结合南水北调总干渠应急抢险工程为例,讨论了碎石压重在应急抢险工程的具体应用,供类似的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具有坚固、耐用等特点,在常规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在应急抢险过程中应用相对较少,多用于工程防护和后期修复,如能将混凝土快速应用到抢险过程中,可大大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抢险质量。鉴于此,从混凝土施工进度、配比、供应、运输以及模板5个方面,对常规混凝土与应急抢险混凝土进行了分析,可供应急抢险中混凝土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15.
水电部队近年来参加的应急抢险行动武警水电部队既是一支专业化施工部队,又是应急救援国家队,拥有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设备.近年来,部队多次参加重大应急抢险行动,均出色完成任务,主要有:2000年西藏易贡抢险,2006年四川宣汉天然气溢流抢险,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汶川抗震救灾,2009年广西卡马水库抢险,2010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江西抚州唱凯堤决口封堵、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等.  相似文献   

16.
企业在线     
正福建侨龙举行中国首批应急救援排水整车出口泰国交车仪式2016年1月19日,中国首批应急救援排水整车出口泰国交车仪式在福建侨龙专用汽车有限公司隆重举行。此次出口泰国的应急救援排水整车完全由福建侨龙公司自主设计研发制造,总体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泰国国家市政联盟协会主席KRIANGKRAIPHOOMLAOCHAENG,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组合钢模板防浪子堰的结构,详细分析了应急抢险中组合钢模板防浪子堰的施工流程和施工方法及搭设材料、资源组织及搭设技术,并给出了施工质量要求。钢模防浪子堰具有取材简单、结构简单、施工速度快的优点,非常适合应急抢险时快速搭建堰顶防浪子堰。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利防洪排涝体系与市政排水体系衔接不畅的问题,文章以慈溪市城区为例,在实际应用层面,对流域布局、市政排水管网重现期、内河水位、管网排口、内涝风险、城市竖向、超标应急等进行研究分析,构建水利防洪排涝与市政排水的高效衔接方案。该方案通过标准衔接、竖向衔接、工程措施衔接等多角度阐述水利防洪排涝与市政排水的高效衔接要求,为科学构建城市两级排水体系提供了全面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市政给排水管网综合效能评价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采取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与熵值权重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市政给排水管网综合效能评价数学模型,目的在于探索出一套合适的市政给排水管网综合效能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0.
某大型渠道输水总干渠受短时间强降雨影响,局部渠段左侧一级马道出现裂缝险情,后发展至马道混凝土路面塌陷,衬砌板拱起破坏等。鉴于以上情况,疑似马道下部换填土体滑移,且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渠道边坡面临重大险情,需进行应急抢险处理。险情发生后,根据现场情况,分析了破坏原因,提出了综合应急抢险措施,采取了降水、压重以及通过控制闸抬升渠道内水位等方法,并结合现场布置的监测点分析了应急抢险措施的处理效果,对类似工程应急抢险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