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1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新彰显着着实然、或然与应然的三重维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实然维度展示的是从实践得出感性认识,再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解释世界"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应然维度表明的是用真理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改造世界"的过程,而介于其实然维度与应然维度当中,还存在着"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疏离与结合的或然维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三重维度蕴涵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创新路径:认识和实践相结合,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存在必然性和必要性,其实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哲学的创新与发展说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及确立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随着时代和历史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
实然和应然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一个为实际怎样,一个为应该怎样。马恩以及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大众化的思想是其应然状态的,而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则是其实然状态的表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实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使实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接近应然的状态,仍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4)
广松涉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与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流派加以融合,借助西方哲学平台试图为之提供一种不同于原苏联解释框架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想视界。他的以实践第一性和关系存在论所界定的马克思人学思想,以"物象化论"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分析,以"事的世界观"对"物的世界观"的超越等等,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对我国当代哲学深入研究实践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无疑具有多方面的理性启示。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9)
在各种思潮传播的初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冲击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对中国革命起到重要作用。随着革命的深入进行,传统文化随之发展而有所淡薄。要想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应当更加详细充分的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解,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作用,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更有力的指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4)
"马克思与正义"是一个当代的问题,它的提出与中国社会改革对公平、正义的呼唤是密不可分的,因而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当代意义也凸显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焦点议题。与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正义相比,马克思厘定的人类社会正义是一个包含多个层次、内涵极其丰厚的立体概念。这决定了他的正义思想不仅有其独特的当代性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会在多个面向上得以昭显。不过,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不能只是满足于在哲学史的层面上单向度地证立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当代意义,而应本乎不断变化的现实来予以探索。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2)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基本内涵体现为:主体性、需要性、实践性、发展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兼具"人民自治"与"政府派出"的性质,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社区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引领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统筹社区角色定位、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提升社区职业水准、健全社区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3)
中国共产党人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反腐倡廉理论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反腐倡廉思想于一体的有机整体,既与马克思主义反腐败思想一脉相承又继往开来,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道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和壮士断腕的气魄,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成效。党的十九大对反腐败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和安排,这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观点来指导反腐败斗争,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1)
物的构成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对物进行哲学式阐释的一个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物的客观实在的论断往往被后来的研究者误认为教条主义的独断论与素朴实在论,进而主张代之以关于物的"先验主体构成论"。这种观点同时也激发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物的被构成性问题的探究。当然,这种探究不再是从认知主体或纯粹意识出发,而是从实践主体或对象化活动出发去揭示物的丰富内涵,肯定了物在实践意义上的被构成性维度以及在传统表述中被隐藏的能构性维度。马克思主义中的物是人以实践姿态生活于其中的、作为彼此有机关联的物的整体,作为这一整体的物的世界,不同于科学研究意义上的自然界概念,应被理解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相交织的整体,从而毫无疑义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根基。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3):125-131
"五四"时期,中国作家在接受现代主义时表现出明显的"浪漫化"倾向,注重反传统、重个性的先锋精神,并对其寄予启蒙大众、引领人生的"厚望"。"五四"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诉求发生了由文化启蒙向社会革命的转变。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现代主义逐渐被左翼文艺界指称为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艺术,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反面。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一"颓废性"嬗变,既有社会现实的外在因素,也有艺术自身的内部原因,更与这一时期俄、日激进文艺思潮及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16)
The paradox of life and death is always a famous topic in literature. Throughout literary history, many authors employ such a paradox in their works. Hamlet, 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lays of Shakespeare, is a good presentation of this topic. In Hamlet, the paradox of life and death is presented through the main character Hamlet, who shows us his internal struggle in making a decision between life and death through his famous "To be or not to be" soliloquy.  相似文献   

12.
《四川建材》2017,(2):63-64
"IN公共文化场所"将是未来城市文化生活中的主要载体,它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与之有机融合的店家商场不论大小都可以扮演着公益者的角色,便利自己也惠及他人。使文化生活圈可以大大小小重叠着、功能却不重复着辐射整座城市,它需要公共文化部门、大小商家、民众共同参与构建。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2)
杨国荣、潘小慧、孙春晨三位教授提出的讨论,集中指向一个形上问题:伦理道德,为何"精神"?具体展开为三大关系的哲学追究:马克思、康德、黑格尔三大理论资源、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传统的关系;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的关系;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马克思的"社会意识"、康德的"实践理性"、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是关于伦理道德"精神"本性的三大理论资源,必须基于中国传统对它们进行创造性整合与超越。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的三位一体,是伦理道德的精神体系的形上基础,其中"体"是伦理道德的"精神"本性,"一"是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是伦理道德的"精神"本性及其精神哲学体系的现实性与历史性。民族—伦理—精神的概念同一性,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冲动形态伦理"的法哲学结构是其现实性和历史性展现的三个哲学维度。  相似文献   

14.
15.
由“三规合一”走向“三规叠合”的路径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规"协调是现阶段国内城乡规划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研究在分析、总结国内相关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应由"三规合一"走向"三规叠合"的观点,阐述了"大重合、小衔接"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规划层次、互补关系、协调机制与审批流程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三规叠合"实现的路径与策略,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康居”住宅的特征,结合实际工程,从总体布局、道路、环境、单体平面、立面、小区智能化等多方面对“康居”住宅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灵性趣致     
Fox 《中国厨卫》2006,(6):16-16
小巧而可爱的造型,披着时尚的外衣,忽闪着灵性的眼睛,带着俏皮的微笑.这些可爱的精灵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18.
叶永青1958年生于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个展2009年叶永青,GalleryJ.Chen,台北画.涂——叶永青精品收藏展,寒舍空间,台北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8,(1)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and analyze Percy Bysshe Shelley's lyrical poem "To a Skylark", which embodies his profound poetic talent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each element of the one poem formed its functions in the whole context through stylistic analysis way and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better understand Shelley's poems that reflect his distinguished mental states and the social context in and out of his times.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2,(1)
孔子之“学”是一个由“效”而“觉”、学以成人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成人”不仅是指生理意义上的成人,还蕴涵着道德、能力与职责等综合要求,更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完人”。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为如何“学以成人”提供了路径与方法,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