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针对当前我国城市与建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提高其空间环境和文化艺术水平的八个观念,即重视空间生态环境,不搞怪异建筑形体,构建人行街道系统,适应大众生活需求;建筑适应城市整体,丰富生活增加生气;发展地域文化特点,符合民族生活方式;建筑技术结合艺术,创新丰富形体环境;利用自然光热风水,发展节能生态艺术;控制尺度容积,保护历史文化艺术;改善旧有基础设施,确保历史文化长存。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公共卫生视角下疗愈环 境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理想的疗愈系统是由 内往外的系统建构,疗愈环境是外部环境的 一部分,其类型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 建筑环境和室内环境等。本文结合研究阐述 了当前疗愈环境的实践,已经从传统的康复 花园和治愈景观,拓展到疗愈街道、疗愈建 筑、虚拟疗愈等多种环境领域。并指出应该 将疗愈环境结合进公共卫生体系中, 作为健 康城市运动的一部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3.
温洋  霍丹 《建筑与文化》2016,(11):212-213
公共艺术是建立在公共空间基础之上,以平等、自由、共享等观念来进行艺术实践的方式。其交互关系是由景观、装置、雕塑等艺术形式为载体,通过互动参与等方式,建立的公共交互行为。行为是构成场所的必要因素,而交往互动的行为又是场所精神的重要组成和来源。公共艺术在公共交互关系方面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手段,能为场所营造提供独特的路径和方法。集中表现在文化的生动再现,场所精神的叙事性,社会活动的趣味吸引等方面。以公共艺术的观念介入的场所营造,具体以交互的空间形式、艺术介质、艺术视觉、艺术体验、场所文化等方面来构建而成。  相似文献   

4.
吴若虎 《风景园林》2011,(6):104-107
在中国各地竞相"美化"、"亮化"城市环境的背景下,公共艺术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从公共艺术的角度,我们开始有机会并不孤立地看待某件城市雕塑,而是将它纳入到区域景观乃至城市空间规划中来讨论,并将讨论内容拓展到城雕之外的景观设计、公共服务设施、夜景照明等更大的范围。但受制于过往落后的艺术观念及审美惰性,公共艺术之于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5.
李源  李险峰 《华中建筑》2014,(11):119-123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景观中个性鲜明的元素之一,通过自身或泛化于景观场地内的形式介入城市景观空间。公共艺术的形态、材质,不同公共艺术在景观空间内的排布组合都是其在城市文化景观中实现隐喻表达的方式。在城市文化景观里,运用公共艺术的隐喻表达功能,可以凝聚城市的历史记忆,突显场地文化的唯一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合理发挥公共艺术的隐喻表达作用,对公共艺术自身"公共性"的回归,城市历史文化的保留与继承,以及公众心灵世界的充实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住区环境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创作,区别于传统雕塑的社会功能定位。在天津水晶城的《日子·记忆》和《尘封·记忆》、天津万科东丽湖的《水法》、《虫》和《弋》等项目的创作中,通过主题、材质、形式、参与方式等多方面的新的尝试,探讨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社会效应等关系。  相似文献   

7.
公共空间是城市新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社会场所。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问题不仅体现着城市新区的城市面貌,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本文从公共空间的美学特征出发,指出城市新区公共空间在形态、环境、意象等方面和谐统一的营建原则与策略,从而提升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满足人们对城市美、生活美、社会美、文化美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4)
To interpret spiritual language of architectural public art, architectural form was analyzed. Visual art space is based on spatial vision, artistic forms of point, line, surface and body are major visual elements of spatial form. Visual elements can be demonstrated in various forms, and even more diversified in the context of spatial design,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the form principle of beauty, and construct artistic forms of the space. Manifestation of the nature of public art also relies on visual elements, and the public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about architectural public art are expressed by visual elements.  相似文献   

9.
蒲鸿 《风景园林》2011,(6):101-103
公共艺术被视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这种艺术具有公共性,其范围不限于建筑、雕塑、壁画等。国内目前关于公共艺术的讨论由西方而来,集中于公共性问题的讨论。但国内对于公共性的讨论简单地置于哈贝马斯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理论模式,或者将之置于单一的空间政治中。同时,由于长期处于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国内大多数人对于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0.
以健康为前提,进行了社区美学的探索。首先从疾病预防、康复促进、心理疗愈角度分析了社区景观的健康作用;其次从空间、植物配植、生态、艺术文化角度分析了社区景观的美学;又结合国内外优秀的参与性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并从空间营造、植物搭配以及群众的参与的体验与心理感受方面归纳此类景观美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Journal of Urbanism》2013,6(1):85-105
Public art has become part of the rhetoric of regeneration and within this participation has come to play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Public art, through its aesthetic and process, is perceived as integral to place-making within regeneration practice, affording cohesion to otherwise disaffected and disillusioned communities and distinctiveness to reformed places.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a regenerated inner-city neighbourhood in Glasgow, the Gorbals, this paper questions the rol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installation of public art. How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neighbourhood unfolded was heavily influenced by new urbanist ideals in which place-making techniques were instrumental in repositioning the perception of the neighbourhood for its residents as well as externally. We argue that within a complex process of regeneration there are limits to how public participation can be built into the process of installing public art, reflecting in turn the different routes through which places become meaningful.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的需要结构与城市环境设计对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与互动,应根据人的生命阶段需要,人的感官需要,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来设计城市环境.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的需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现有的城市环境还满足不了人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束缚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一些危害或不良后果.探讨人的需要结构与城市环境对应关系的目的,正是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城市的环境向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战修  张迟  靳桂隆 《中国园林》2006,22(10):17-20
老年社区的环境设计应根据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的特点,以满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和身心舒适为目标,力求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赏心悦目且宜于交往的室外空间,使长期处于衰老、疾病和回忆之中的老人,能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老年人之间的不断交流,从而找到新的精神寄托和生活乐趣。通过周到的细部环境设计,使老年人感到又一段精彩的人生将在这里重新开始,在享受到社会与科技进步成果的同时,达到身在自然、老有所为、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为公共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建筑化的公共艺术更是广泛的把艺术和城市建筑环境融合起来。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发展的分析,从建筑艺术形态的角度,探析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要素尤其是建筑表皮和空间形态对公共艺术语意表达的意义,希望为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公共艺术对现代城市生存环境品质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建设、管理和文化三个层面,浅析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现状并提出思考和建言,以期对营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打造城市品牌形象有所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莉 《福建建筑》2011,(5):24-26
城市地下空间中的景观布置合理可以提升地下空间的环境品质,减少人们对于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差异感,从而促进地下空间的使用与开发。文章论述了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地下空间的景观营造方法,以期营造出多样化、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的城市地下空间景观。  相似文献   

17.
伍悦 《福建建筑》2010,(2):11-12
当代公共艺术出现了强调公众参与的趋势,从开放的私人艺术空间、到为反映公众文化艺术审美要求的特定公共领域——"与公众的互动"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策略。公共艺术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公共艺术反是映公共诉求的艺术,是无处不在的艺术,是依赖空间的艺术,是公众参与的艺术。同时当代公共艺术还体现出强烈的对公众与社会的关注,其社会功能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2006年度同济大学赴香港大学交换生的改造课程设计。设计以石硖尾公屋区作为操作基地,引入"催化剂"的概念,以期通过艺术中心的植入改变公屋区的萧条现状,最终实现公屋区保护与复兴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9.
杜宏武  唐敏 《华中建筑》2007,25(2):95-101
公共艺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以科学方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我国还缺乏实践.<攀枝花市公共艺术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就这一崭新的课题和研究领域,尝试把科学性、社会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探索了规划方法和理论框架,从城市空间及公共艺术现状分析入手,建构攀枝花市公共艺术规划的总体框架,对公共艺术总体布局与城市空间形态做了规划研究,对城市特殊环境中公共艺术规划设计与创作提出了控制原则,并探讨了规划实施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明尚 《山西建筑》2009,35(14):36-37
在解释环境和设计概念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表现形式、发展趋势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流派倾向,并指出环境艺术设计的任务,以期能够使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