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尾闾段河网常常是连接上下游的水上通航要道,且上游洪水需要通过尾闾段河网下泄,这就使得尾闾段河网水流运动的研究成为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课题之一.在对尾闾段河网水流的运动特点及一维河网计算的研究现状评述的基础上,选用自编程序“河网水动力模型”和商用软件HEC-RAS分别建立一维河网水流模型,应用于赣江尾闾段,针对洪水流量、中水流量和枯水流量分别计算沿程水位.在洪水流量下,根据计算所得的水面线,找出各主要站点的水位作为警戒水位,当该站点水位有接近警戒水位的趋势时,提请有关部门应做好防洪工作.在中水期,主要考虑造床流量的影响.在枯水期,根据计算得出的水位,得到各主要站点的最低通航水位,为枯水期能否顺利通航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95·7”洪水,沅江尾闾洪峰流量仅十年一遇,但洪峰水位却超出1954年洪峰水位1.47~2.29m,超1969年历史最高洪水位0.46~1.49m,造成沿江两岸巨大的经济损失。就导致沅江尾闾泄洪不畅而壅高水位的原因进行论述,并就沅江尾闾整治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利用赣江尾闾河段代表性水文站1956~2014年实测流量及水位资料序列,采用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法和滑动平均法,研究了赣江尾闾河段特征流量及特征水位年际变化趋势,并从河床变形、上游来水变化及鄱阳湖湖区水位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赣江尾闾河段水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赣江尾闾河段特征流量总体以上升趋势为主,尤其是年、月最小流量总体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河段水位总体出现了下降趋势,尤其是年、月平均水位和最低水位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且河道上游段水位下降趋势要比下游段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近年河道有明显下切现象,河道容积大幅增加,其次是鄱阳湖湖区水位下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日益显著,流域植被覆盖改变、兴修水利工程、城市化、河道采砂等使河流水文要素特性不断发生变化。以江西信江梅港水文站为研究对象,对该站水位、流量、断面等水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断面变化、水位流量关系得出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河道采砂、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造成河流来沙减少,2012年该河段河床总体呈下切趋势;近年来梅港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产生趋势性变化,即从2002年开始,相同水位下流量逐年以增大为主。分析结果有助于改进水文测验手段,提升水文资料成果质量,为信江流域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水资源管理、防汛减灾等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在基本相同的水量条件下,设计了4种出库洪水方案,其洪峰流量分别为2600、4000、5000、6000m^3/s,利用实体模型试验研究了小浪底水库相同水量不同调控洪水过程中黄河下游特定河段水位的变化情况,比较了各方案洪水前后相应平峰流量的水位降幅。结果表明:①各方案均表现出随着历时的增加沿程各断面同流量水位降低;②总来水量和来沙量基本相同时,不同设计洪水前后同流量下水位降幅与设计洪水洪峰流量成正比;③总来水量和来沙量基本相同,设计洪水洪峰流量超过5000m^3/s时,同流量下水位降幅不明显;④漫滩水量增大时,洪峰前后水位降幅减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98特大洪水分析证明,嫩江洪水在一定成因下能够使二松(扶余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受变动回水顶托影响,致使水位抬高,流量减小,水位流量关系线型历史罕见。  相似文献   

7.
赣江尾闾河段为典型的多级分汊河道,其分流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定床敏感性试验,分别探讨了在不同外洲流量工况下,鄱阳湖西支入湖水位、中支入湖水位、南支入湖水位动态变化和鄱阳湖水位整体变化对赣江尾闾各分汊河道分流比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西支、中支和南支入湖水位变化,赣江尾闾各支流分流比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变化规律,随着外洲流量的增大,其分流比随入湖水位变化率均呈现出幂函数递减的变化趋势;变动支流的入湖水位时,该支流分流比变化率最大,影响最明显;鄱阳湖水位整体变化时,赣江尾闾各支流分流比不会受到明显影响;东、西河分流比更易受南支入湖水位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赣江尾闾河网模型,通过封堵北支、整治南支等工程措施,研究河道整治工程条件下赣江尾闾河道水位变化特性,探讨整治工程对赣江尾闾防洪影响.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封堵北支后,赣江尾闾各支流水位都有所抬高,并且流量越大水位壅高越高,水位壅高对赣江洪水期防洪产生较不利影响;南支整治使得南支过流能力加大,赣江尾闾洪水期大多数河段的水位降低,对赣江尾闾河段洪水期防洪有利,但降低的幅度在0. 1m以内,由此产生的影响范围和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9.
确定防洪堤设计水位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采用各种洪水年型都包得住的水位作为防洪设计水位才是安全的,否则就会出现水位达到了历年最高,可流量还远未达到;或流量达到了设计频率而相应水位达不到设计值;筑堤洪水归槽,水位壅高,防洪水位还要加上壅高值。因此,河道上的防洪水位确定是很复杂的。由年最大水深计算频率求设计水位和由年最大流量频率值求设计水位,但都要采用外包线上限值;为此,提出4 种计算筑堤后洪水归槽水位壅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程银才  张春霞 《人民黄河》2022,(4):44-46+84
针对洪水涨落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研究并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瑕疵。重新推导了受洪水涨落影响的同水位稳定流流量与不稳定流流量之差和不稳定流流量之间的微分式,推导了受洪水涨落影响的同水位稳定流流量与不稳定流流量之间的关系式。从新的角度再次证明了同水位的不稳定流流量与稳定流流量之差和不稳定流流量之间具有函数关系,其对洪水涨落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资料整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汛期水位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大湖演算法分析计算出三峡水库增(减)泄流量对湖口水位的影响值,并着重介绍了三峡水库5、6月份增泄流量抬高鄱阳湖水位对鄱阳湖区防洪排涝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泄洪闸闸后防冲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疆山溪性多沙河流的水沙特点,提出了建在多沙河流卵砾石河床上的低水头引水枢纽,泄洪闸闸后应适当消能的观点,即应避免因闸后局部消能过大而影响下游河道沿程冲刷。并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的分析,探讨了建在多沙河流卵砾石河床上的低水头引水枢纽闸后防冲设计的指导原则。采取适当的消能防冲方式适当消能,使得经枢纽下泄的洪水既能将由河道洪水带来的推移质泥沙挟带过闸并避免闸后下游出现沿程淤积;又能避免枢纽泄水建筑物闸后出现较大的局部冲刷以至于危害枢纽安全。  相似文献   

13.
信江流域洪涝干旱灾害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信江流域发生洪涝和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从地理环境、水工程建设、防汛抗旱经验做法及其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分析,并提出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多泥沙河流水库多年未发生大规模洪水而导致严重泥沙淤积问题,寻求利用中小规模洪水的携沙能力并结合一定的调度运用方式达到减淤的目的。在分析闹德海水库历史中小规模洪水特征值的前提下,计算不同泄空排沙方案下的排沙量和恢复坝上取水时间。结果表明,不同预泄水位对排沙量的影响较大,而对恢复坝上取水时间影响较小。经优选,应选取预泄至171.00m时对应的方案为水库泄空排沙方案。  相似文献   

15.
太浦河河道洪水演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浦河是太湖洪水的骨干排洪河道,也是太湖向下游供水的骨干河道,其主要功能是承泄太湖洪水和杭嘉湖涝水,兼有防洪、排涝、供水、灌溉、航运、旅游、改善水环境等多种功能.本文主要通过河道一维水力学数学模型,用四节点Preissmann格式解完整的圣维南(de Saint Venant)方程组,计算出不同洪水频率(5a、20a、50a一遇)下的太浦河河道各节点的水位和流量,分析了太浦河沿岸各侧向人流对其的影响,为太浦闸的调度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6.
根据山洪形成的原因和特点,采用洪峰调查法估算山洪流量和水位,提出山区小集镇的防洪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马拉克河小石峡水电站溢洪道水力学模型试验,对其原设计方案的消能工结构形式进行了优化。试验表明,消力池段在通过设计流量30年一遇洪水1 856.20m3/s时,池内不能形成完整水跃,水跃前后波动剧烈,水流大量溢出,原设计方案的边墙高度、池长均不能满足过流要求。提出采用减小消力池池深、设置分流趾墩-消力墩-低消能坎的综合式消力池代替原设计方案的常规消力池的修改方案,在设计流量下进行泄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分流趾墩、消力墩、低消能坎的联合作用下,消力池内形成强迫水跃,流态明显改善,水跃长度减小,跃后水深降低,消能率提高。采用分流趾墩-消力墩-低消能坎的综合式消力池可有效缩短消力池池长,降低边墙高度,节省工程造价,试验结果可为优化工程设计及其他同类工程优化消力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周宁抽水蓄能电站调节库容小、洪水调节能力差,而且洪水的洪峰流量和洪量大等特点,用调整表孔、底孔结构尺寸的方式进行泄洪规模和表底孔泄洪能力分配的比选,探讨其泄洪建筑物的布置原则。不同方案的对比研究表明:最大下泄流量应以校核洪水下高水位时局部时段敞泄为原则进行设计,以减小闸门控制误差所造成的洪水雍高风险。对于调节能力差、洪水流量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应布置表孔、底孔进行联合泄洪;底孔的布置应保证低水位时各频率洪水均得到快速下泄,避免在水位上升过程中出现滞洪现象;在总超泄能力满足泄洪要求的前提下,应选择表孔规模较大的方案,实现表孔和底孔泄流能力的优化分配。研究成果对调节能力差、洪水流量大的电站工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信江是我省洪灾最频繁的一条大河,1998年信江再度大水,且大大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灾情严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信江干流河道行洪不畅,是洪灾频发的主要原因,文章探讨了信江河道行洪不畅的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坝泄洪消能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建成和在建一大批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型水利枢纽,为了满足工程建设的迫切需要,向设计提供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泄洪消能方案,促使我国在高水头大流量泄洪消能技术和高速水流的研究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本文重点评述我国在高水头、大流量泄水建筑物泄洪消能方面所取得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宽尾墩联合消能工、窄缝挑坎消能工、高拱坝水垫塘消能、内消能工和高水头泄洪隧洞掺气减蚀等若干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