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乳聚法制备聚苯胺复合膜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平  王燕飞 《广东化工》2006,33(11):9-11,28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掺杂剂,在非有机溶剂的两相体系中以聚乙烯醇(PVA)为成膜助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可直接用于制备电致变色膜的聚苯胺PAn/PVA乳液,用提拉成膜法制备了复合膜。研究了PVA含量、苯胺(An)与DBSA的量比、氧化剂过硫酸铵(APS)与An的量比及反应温度对膜的电致变色性、导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w(PVA)为4.3%、n(An)∶n(DBSA)∶n(APS)=0.80∶1.00∶0.80、反应温度为5℃时,PAn/PVA复合膜具有较好的电致变色性及粘结性能。其本征态电化学活性的氧化峰电位范围出现在0.43V。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种在镍基板上涂覆聚乙烯醇(PVA)膜,通过电化学法制备聚苯胺/聚乙烯醇(PANI/PVA)复合膜的方法,再将该复合膜剥离后覆于IT0导电塑料上,考察了其电致变色性.通过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测试,确定了电化学法制备PANI/PVA复合膜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nssA/nH2so4=1∶1,激发电压为1.10~...  相似文献   

3.
利用恒电位法在ITO导电玻璃表面制备了三氯化铈掺杂聚苯胺薄膜,该薄膜比未掺杂三氯化铈的薄膜更加光滑致密、附着力更好,用该薄膜组装成了电致变色器件,器件具有深蓝色–蓝色–蓝绿色–黄绿色–浅黄色的颜色变化。  相似文献   

4.
王立祥  王兆祥 《玻璃》2011,38(4):26-29
介绍了电致变色玻璃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性。电致变色材料是电致变色玻璃的核心部分,着重分析了其不同的种类、性能特点及反应原理。  相似文献   

5.
聚苯胺微乳液合成及其电致变色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 (NH4) 2 S2 O8为氧化剂 ,在功能质子酸 水 正丁醇三元体系中 ,用微乳液法合成了聚苯胺。以聚苯胺的电导率和电致变色性能为标准 ,讨论了引发剂、DBSA、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聚苯胺性能的影响 ,并对影响聚苯胺 /聚乙烯醇复合膜的性能因素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与用常规乳液法合成的聚苯胺相比 ,用微乳液法合成的聚苯胺与聚乙烯醇所成的膜 ,其电导率提高了 2个数量级 ,电致变色性能也更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溶液聚合法及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可溶性聚苯胺,用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对其本征态及掺杂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酰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共聚物为基体,用溶液复合法制备了聚苯胺复合电致变色膜,并采用扫描电镜、循环伏安法等对其结构和电致变色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电致变色膜在稳定态时仅出现第二氧化峰,在外加电压作用下其颜色在绿色至蓝黑色之间可逆变化。共聚物中含有偶联剂组分可以提高电致变色膜与ITO导电玻璃基底的粘结性及改善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耐溶剂性能。  相似文献   

7.
宋宇  童帅 《玻璃》2014,41(12):40-43
电致变色玻璃可减少办公大楼和民用住宅等建筑物在夏季降温和冬季取暖而必须耗费的大量能源,是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智能材料之一。本文介绍了电致变色的材料及相关研究进展,对电致变色玻璃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9.
钟平  王青豪  邱承洲 《化学世界》2006,47(10):595-596,617
采用恒电位法在氧化铟导电玻璃上电聚合制备了聚苯胺(PAn),利用溶液复合法合成了掺杂态聚苯胺-乙烯三叔丁基过氧硅烷复合电致变色膜,并对其结构和电致变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电致变色膜在稳定态时仅出现第二氧化峰,在外加电压下其颜色在绿色至紫色之间可逆变化,聚合物中加入偶联剂,可提高电致变色膜与导电玻璃基底的粘结性及改善复合膜的耐溶剂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摩擦电传感器(TES)设计了电致变色(ECD)器件的触感响应系统,通过外界接触压力作用,能够实现电致变色器件的实时控制。本论文中重点讨论了摩擦电发电机性能,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性能及触控系统对电致变色器件的触控开关的响应机制及触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摩擦电的电致变色触控开关系统能够实时控制基于聚苯胺电致变色器件变色,触控后聚苯胺由浅绿色变成墨绿色。本触控系统具有小型化、轻便、柔性可弯折等优势,其在机器人、人机交互等领域显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恒电位法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于不锈钢基体上电聚合聚苯胺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测定了聚苯胺膜与基体的附着力、膜的导电性和防腐性.结果表明:该膜在空气中呈绿色,稳定、完整致密,导电性好,与基体的结合情况较好.阳极极化曲线测定表明,在碱性溶液中预镀后酸性溶液中聚合聚苯胺膜,其点蚀电位比酸性溶液中聚合聚苯胺膜升高1 V左右,表明前者的导电聚苯胺膜可显著提高不锈钢的抗点蚀性能,具有良好的点腐蚀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水 -二甲苯 (配比为 1 50 /50 )为分散相、环状有机磷酸为掺杂剂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电导率达 8.4 2 S/cm的聚苯胺。将所得产物与盐酸水溶液体系所得产物的色泽、外观、微观形貌、导电性能、溶解性能进行了对比 ,乳液聚合所得产物的溶解性能明显优于盐酸水溶液体系所得产物。  相似文献   

13.
高含量聚苯胺水性微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分批滴加单体式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高含量聚苯胺水性纳米微乳液及纳米粒子。所得微乳液中聚苯胺含量达1.0%(质量分数),是其他微乳液聚合的1.25~27.8倍。研究了合成工艺条件对聚苯胺纳米粒子的粒径、产率、相对分子质量、电导率等的影响。发现前后两次滴加的单体比例、酸浓度以及酸种类是主要影响因素。当滴加的单体比例为80:20、盐酸浓度为0.1moL/L时,在20℃下反应24h,可获得稳定的聚苯胺微乳液,放置至少半年不分层。该纳米聚苯胺的粒径为10~40nm,电导率为0.12s/cm。  相似文献   

14.
The electrochromic properties in non-aqueous medium of chemically prepared polyaniline films proved not to depend on the oxidizing agent used for the synthesis and were very similar to the properties of electrochemically prepared films. These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by measuring the optical contrast changes at fixed wavelengths in the uv/visible region during cyclic voltammetric scans and by applying 7 × 103–8 × 103 redox potential steps.  相似文献   

15.
张峰  李琳  周惠瑾  王小瑛 《广州化工》2012,40(15):81-83
在樟脑磺酸的手性诱导作用下,在硅藻土表面原位聚合苯胺得到手性聚苯胺改性硅藻土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吸收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表明苯胺在硅藻土表面进行了原位聚合,聚合产物呈现纳米棒状态。通过测试复合材料的循环伏安特性曲线(CV)表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比了在不同手性聚苯胺/硅藻土配比以及不同时间条件下改性材料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苯胺聚合量的增大以及反应时间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会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王登武  王芳 《中国塑料》2015,29(7):59-62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纳米石墨微片(PANI/NanoG)导电复合材料。结果表明,NanoG的直径约为1~20 μm,厚度为30~90 nm,径厚比为300~500;PANI均匀覆盖在NanoG表面;当NanoG体积含量为2.30 %时,复合材料电导率达到5.16 S/cm,其渗滤阈值达到2.30 %,NanoG的高比表面积及在PANI中的分散造就了复合材料良好的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17.
掺杂态聚苯胺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本征态聚苯胺为原料,以盐酸、硫酸、5-磺基水杨酸、对甲苯磺酸和十二烷基苯磺酸为掺杂酸,制备出盐酸掺杂聚苯胺、硫酸掺杂聚苯胺、5-磺基水杨酸掺杂聚苯胺、对甲苯磺酸掺杂聚苯胺和十二烷基苯磺酸掺杂聚苯胺。对掺杂态聚苯胺的结构、电导率、溶解性和热稳定性进行测试,分析了掺杂酸对本征态聚苯胺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