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鲜味剂的结构特征与呈味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文阐述了以L-谷氨酸一钠和5′-肌苷酸二钠为代表的鲜味剂的结构特征、呈味机理及其性质,探讨了鲜味应是独立于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之外的另一种基本味觉,为开发新型鲜味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5′-肌苷酸二钠(Ionosine-5′-monophosphate,简称IMP)和5′-鸟苷酸二钠(Guanosine-5′-onophosphate,简称GMP)在250nm处有较强吸收,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增鲜味精中呈味核苷酸二钠(I+G)的含量。当HCl浓度在1mol/L以下,样品浓度为0·01~0·25g/L时,标准曲线在250nm处的相关系数达到0·999,平均回收率为97·4%,RSD为3·59%。结果表明,该法是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介绍了I+G的特性及其在方便面汤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谷氨酸钠和5′-肌苷酸钠+5′-鸟苷酸钠(I+G)常被添加到食品中来提高鲜味。为了有效利用谷氨酸钠和I+G,将其添加到新鲜萝卜、腌制蔬菜、面粉中,并做热处理实验。谷氨酸钠和I+G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将谷氨酸钠和I+G添加到新鲜萝卜中,经过85℃和100℃热处理,放置3d,谷氨酸钠保存率分别为76.0%和76.3%,I+G保存率分别为95.6%和95.8%。而先放置3d,再分别85℃和100℃热处理,谷氨酸钠保存率分别为49.0%和41.8%,I+G保存率分别为8.7%和6.9%。将谷氨酸钠和I+G添加到腌制榨菜和腌制雪菜中,经过85℃热处理5min并放置7d,榨菜和雪菜中谷氨酸钠保存率分别为62.5%和67.5%,I+G保存率分别为86.2%和87.2%。而先放置7d,再85℃热处理5min,榨菜和雪菜中谷氨酸钠保存率分别为7.5%和7.5%,I+G保存率分别为38.7%和38.4%。将谷氨酸钠和I+G加到面粉中,180℃高温油炸处理3min,谷氨酸钠保存率为18.8%,I+G保存率为7.9%。在新鲜切割蔬菜和腌制蔬菜中添加谷氨酸钠和I+G,需进行85℃以上热处理,油炸食品的油炸温度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5.
谷氨酸一钠和5‘—核苷酸的呈味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呈味核苷酸的新应用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介绍5’-肌苷酸二钠(IMP)和5’-鸟苷酸二钠(GMP)在食品领域中的新应用.IMP能增强产品的成感、酸感及入口香辛料风味;GMP能增强产品奶油感、脂肪感并能增强产品的回味,同时起到改善产品质构的效果.IMP能增强成感因此可降低产品中的盐分含量,具有减盐功效;GMP能增强乳制品奶油和脂肪的风味与口感,因此可降低乳制品中的脂肪含量同时具有良好的口感.  相似文献   

7.
谷氨酸一钠和5‘——核苷酸的呈味性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谷氨酸一钠和5′—核苷酸是目前应用于食品工业和烹饪的鲜味增强剂,本文对它们的呈味性质进行了综述。它们的化学结构与呈鲜味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其稳定性受PH、加热、水解等因素的影响,也影响着呈解味的性质;谷氨酸一钠和5′—核苷酸之间的协同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们对基本味的影响和呈味的原因尽管已有研究,但尚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8.
呈味核苷酸及其在食品调味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桂友 《中国调味品》2001,(10):25-29
以5′-肌苷酸和5′-鸟苷酸为代表的5′-核苷酸及其一些衍生物,已逐渐应用于食品的调味中.本文综述了5′-核苷酸及其一些衍生物呈鲜味特点、呈味性质与化学结构的关系以及在食物调味中的运用情况.以便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5′-核苷酸类鲜味调味剂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9.
何小峰  岳馨钰  王益  黄文 《食品科学》2010,31(22):306-310
为研究鸡汤的主要滋味物质,找出瓦罐鸡汤感官滋味优于其他鸡汤的原因,分析3 种不同加热方式所制备的鸡汤的基本滋味,并比较其主要滋味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鸡汤的基本滋味以鲜味和甜味为主;瓦罐鸡汤中的总核苷酸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高压熬制的鸡汤和电磁炉熬制的鸡汤,而高压熬制鸡汤的低聚肽含量最高;鸡汤中的鲜味核苷酸主要为5′- 肌苷酸,鲜味氨基酸为谷氨酸,且瓦罐鸡汤的谷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鸡汤的谷氨酸含量。瓦罐鸡汤较其他鸡汤有较丰富的鲜味物质和较好的感官滋味。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同时测定5'-肌苷酸二钠和5'-鸟苷酸二钠的毛细管电泳法,研究了缓冲溶液种类、浓度、pH、电压等对测定的影响,对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波长250nm,分离电压15kV,5mmol·L-1磷酸二氢钠-5mmol·L-1硼酸-5%乙醇缓冲溶液(pH=10.3)中,增味剂中的5'-肌苷酸二钠和5'-鸟苷酸二钠在5min内得到了较好的分离,浓度与峰面积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泡菜的风味化学及呈味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本文论述了制作泡菜的各种原料的化学成分,对泡菜风味形成的原理、泡制过程中蔬菜化学成分的变化、泡菜盐水能长期保存的原因以及影响泡菜风味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12.
浅谈鸡肉风味物质的呈味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耀 《食品工业科技》2011,(3):446-449,452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风味。本文对鸡肉风味物质的呈味机理进行研究,介绍了肉中各种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水溶性滋味物质和挥发性香味物质共同形成的风味,导致肉挥发性香气产生的反应机理,从而满足人们对风味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海豹鲜味酱油的制作方法 ,是以竖琴海豹为原料 ,经中性蛋白酶水解成酶解液 ,再添加低盐固态发酵生油而制得。该产品保留了海豹特有的风味和鲜味 ,口感和风味明显优于传统发酵酱油或化学分解酱油  相似文献   

14.
关于提高酱油风味的方法和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提高酱油风味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论述,将传统的酱油生产工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采用传统晒露发酵工工艺加酵母,多菌种混合制曲或晒露酱油多菌种发酵等工艺,可提高优质酱油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料酒的调味增香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料酒是烹饪调味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在菜肴制作中常用它去腥除异、和味增香、杀菌防腐。就产生料酒上述几种性能的机理进行阐述,也为强化料酒的这些性能奠定了科学依据,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料酒的作用,制作出更多美味佳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风味.本文对鸡肉风味物质的呈味机理进行研究,介绍了肉中各种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水溶性滋味物质和挥发性香味物质共同形成的味,导致肉挥发性香气产生的反应机理,从而满足人们对风味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从物理及主观方面对织物烘干过程进行解释,并指出其概念的差异及边界,表明织物烘干过程为使织物从显汗状态转变为隐汗状态的过程;详述织物烘干过程所经历的温度升高阶段、等速烘干阶段、降速烘干阶段、吹冷风阶段4个过程,分析织物水分扩散方程及温湿度扩散方向;并采用滚筒干衣机研究织物的烘干过程,分析织物烘干机理及影响织物烘干速率的因素;最后以织物尺寸稳定性、平整度、起皱情况及弯曲刚度作为评价指标来评价织物烘干效果。可以为织物的日常护理及干衣机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法对不同代数的酵母发酵产风味物质做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0、1、2代酵母对于发酵风味物质的影响比较明显,且具有一定的的规律性,除乙醛外,甲酸乙酯、乙酸乙酯、正丙醇、异丁醇、乙酸异戊酯及异戊醇发酵后期的生成量均是1代>0代>2代。  相似文献   

19.
于杰 《中国油脂》2022,47(1):36-42
在不同温度(90、110、130、150、170 ℃)下红外焙炒油菜籽,经液压压榨制备菜籽油,通过油脂氧化、硫苷化合物降解反应和美拉德反应研究红外焙炒对菜籽油风味的影响机制,并与传统炒籽(170 ℃)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红外焙炒的菜籽油较传统炒籽的菜籽油风味有显著改善,油脂味和辛辣刺激味较后者更轻,而烤香味相对更浓,同时多环芳烃种类和含量也较少。对冷榨菜籽油(由未经任何处理的油菜籽压榨制得)加热3 h,油脂热降解的标志性化合物(E,E)-2,4-庚二烯醛和(E,E)-2,4-癸二烯醛的含量分别增加3.86倍和6.28倍。随着焙炒温度的升高,红外焙炒处理的脱脂油菜籽中硫苷化合物含量从30.73 mg/kg减少至15.23 mg/kg,游离氨基酸总量从未处理的25.61 mg/100 g减少至15.82 mg/100 g,还原糖含量从7.61 mg/g减少至2.29 mg/g。红外焙炒对菜籽油风味的影响机制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降解成为中短链醛与烯醛类化合物,硫苷化合物降解生成异硫氰酸和腈类化合物,以及美拉德反应生成吡嗪、呋喃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