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内管为螺旋管的管套管式双面加热直流蒸汽发生器.为编写稳态换热分析程序建立了一种固定二次侧焓值边界计算模型.该模型依据二次侧流体相的变化,将蒸汽发生器划分为三个分区:单相液区、两相区和单相汽区.程序的计算结果与文献中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并从计算结果分析得出了该蒸汽发生器的一些结构参数对换热效果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
可连续移动相边界的直流式蒸汽发生器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全微分公式为数学基础,提出了可连续移动相边界的直流式蒸汽发生器模型。为了改善值求解稳定性,在用状态变量的空间差分来逼近空间导数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前向差分或后向差分。根据该模型编制的程序对OTSG的动态进行仿真,取得了很好的仿真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混合流模型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采用可移动边界法建立了压水堆螺旋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的稳态和动态分析模型。模型将二次侧传热区域分为预热段、蒸发段和过热段,且考虑了缺液区传热。通过对国际革新与安全反应堆(IRIS)螺旋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的模拟,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稳态和动态模型合理,稳态计算结果与设计值符合良好,动态仿真符合热工水力学及其定性机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钠冷快堆电厂直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可移动边界的模块化模型。采用MATLAB语言,C语言编程与SIMULINK仿真工具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建立了仿真系统,对直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的瞬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螺旋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的集总参数动态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基本的流体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10MW高温气冷堆螺旋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的动态数学模型。模型采用了集总参数的建模方法,将蒸汽发生器作为单管模型处理,分为热水段、蒸发段和过热段,且各段间具有可移动的边界。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静态和动态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是正确和有效的,能够用来进行蒸汽发生器的动态特性仿真。  相似文献   

6.
直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的热工水力特性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可移动边界差分法对流体的基本守恒方程进行差分,将流体各参数及节点的位置转化为时间的函数,通过设定各传热区间边界点的特征,求出各传热区的长度及边界点。选用了合适的传热关系式,编制了直流蒸汽发生器的稳态及瞬态热工水力特性分析计算程序MOFS,对B&W公司的19管直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实验装置进行稳态计算,与实验数据取得了很好的一致,与TRACPF1等计算程序的计算结果符合也很好。  相似文献   

7.
一体化压水堆蒸汽发生器的热工水力瞬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衡  张金玲 《核动力工程》1998,19(5):413-418
一体化压水堆的设计是将蒸汽发生器及稳压器等一回路所有部件都放入压力容器内,以提高安全性,采用可以精确模拟直汉蒸汽发生器二次侧水的饱和点,蒸干点位置等重要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可移动边界并分法,选用适合各中换热工况的一整套换热关系式,建立了可以模拟一体化压水堆直流蒸汽发生器的稳态及瞬态热工不特性的物理及数学模型,并编制了计算程序,经对Babcock和Wilcox公司19管直流蒸汽发生器实验装置进行了计算有  相似文献   

8.
负荷跟踪中直流蒸汽发生器的动态特性仿真计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集中参数处理方法,把直流蒸气发生器二次侧按流体相变分区,建立了动态热工水力模型。同时该模型在相变交界面上可动边界,使模型更切合实际运行工况。计算表明,用这一处理方法,即满足了一定的精度要求,又缩减了计算时间,是直流蒸汽发生器的动态仿真和进行控制特性分析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基本的流体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套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的动态数学模型。该模型采用集总参数和移动边界的建模方法,将直流蒸汽发生器流道分为欠热段、沸腾段和过热段。采用Gear算法求解,对建立的模型进行稳态和动态仿真,并利用RELAP程序进行校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是正确和有效的,能用来进行直流蒸汽发生器的动态特性实时仿真。  相似文献   

10.
核动力蒸汽发生器数字仿真模型改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入移动边界积分的莱布尼兹公式建立了边界可移动控制体的守恒方程,解决了以往在蒸汽发生器(SG)仿真过程中跷跷板(See-Saw)效应的影响。通过蒸汽发生器的甩负荷实验仿真,对所建立模型的仿真精度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根据钠冷快堆核电厂直流式蒸汽发生器(OTSG)的热工水力特性,基于固定网格模型和滑移网格模型编制了OTSG瞬态分析程序OTAC。对美国能源技术工程中心(ETEC)的OTSG停闭实验进行了模拟,并将计算值与实验值作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种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其中固定网格模型只有在网格数目足够多时才能避免计算结果的突跳,而滑移网格模型可在较少网格数目下取得很好的计算效果,提高了数值稳定性,避免了计算结果的不连续。  相似文献   

12.
The instability occurring in OTSG (Once-Through Steam Generator) of movable nuclear power plants is presented by a multivariable frequency domain theory. As concenung coupling interactions of OTSG tubing, it is more efficient for analyzing the instability of OTSG compared the common single variable method.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system is derived from the fundamental equations by using the perturbation, Laplace-transform and the nodalization techniques. The stable boundary and parameters which influence the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are evaluated through computer simulation. Numerical examples are given in the paper and the predictions of the model agree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ll.  相似文献   

13.
直流蒸汽发生器(OTSG)水容量小,蓄热能力小,其数学模型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的特征,在存在扰动及负荷变化时,蒸汽压力会出现较大波动,对系统设备产生不利影响。常规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存在超调、抗扰动性能差等问题,难以满足系统性能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使用自抗扰控制器(ADRC)对OTSG的蒸汽压力进行控制。但由于ADRC待整定参数较多,调节比较困难,本文对混合蛙跳算法(SFLA)进行改进优化,用于ADRC参数的整定寻优,并建立仿真模型进行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SFLA进行参数自整定的ADRC能够实现对OTSG快速无超调的跟踪控制,减小了蒸汽压力的控制误差,并具有良好的抗扰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内伴有两相流的产生,研究两相情况下传热管内密度波不稳定现象,对控制核反应堆安全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双侧对流换热条件下的传热管密度波震荡(DWO)现象。引用Babcock&Wilcox公司的直流式蒸汽发生器(OTSG)实验进行计算模型的可靠性验证;将传热管双侧对流换热与壁面均匀加热条件下的流动不稳定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管内流体加热段高度、流动方向变化时,不稳定边界的移动情况。结果表明,增加加热段高度、适当减少传热管水平方向倾斜角度(50°~90°内变化)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该研究可以为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体化压水堆通常采用多个直流蒸汽发生器(OTSG),在特定运行条件下,OTSG二次侧会出现流动不稳定现象,如何避免流动不稳定现象的发生是保证OTSG安全、稳定运行的难题。由于OTSG的流动不稳定出现在一定的运行区域,在低负荷时可采用OTSG分组方式运行,以保证运行的OTSG不发生流动不稳定现象。本工作采用RELAP5/MOD3.4程序对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在讨论分组运行避开流动不稳定现象的同时,对OTSG分组运行模式在一体化压水堆核动力装置快速变负荷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OTSG分组运行方案可有效地避开流动不稳定区间,保证一体化压水堆核动力装置低负荷工况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为了得到更精确的系统特性,在已有直流蒸汽发生器(OTSG)的系统模型方程基础上,用增广双线性模型来逼近非线性系统,并结合稳态计算的低功率情况下的参数,用Lyapunov理论对非线性系统做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功率一定时,系统随着压力损失系数的减小而趋于不稳定;随着功率的提升,预热段长度增加,系统不易发生密度波不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