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研究罗801块微生物驱油菌种代谢产物,从代谢产物化学性质的角度探索驱油作用机理,依据微生物代谢规律,应用气相色谱、气质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GC-M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化学分析仪器和手段,建立了一套通用的驱油菌种代谢产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短链脂肪酸和生物气气相色谱分析,长链脂肪酸、醇类、酚类以及生物烃的预处理和GC-MS分析,醛类、酮类的衍生化及GC-MS分析,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的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定性分析,脂类化合物的GC-MS定量分析等;介绍了罗801块驱油菌种代谢产物分析结果:罗801块驱油菌种代谢产物共检出近百种化合物,不同菌种代谢产物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驱油菌种代谢产物分析说明了驱油菌种代谢的复杂性,该研究对矿场试验效果评价及微生物驱油机理探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简要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概况、微生物驱油机理,主要阐述了微生物对原油的乳化作用、携带、剥离油膜、生物气以及界面富集等,描述了微生物菌种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及内源微生物采油工艺,指出了微生物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简要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概况、微生物驱油机理,主要阐述了微生物对原油的乳化作用、携带、剥离油膜、生物气以及界面富集等,描述了微生物菌种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及内源微生物采油工艺,指出了微生物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DNA基因检测技术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效果波动性大,成功与失败要因不清,菌种油藏适应能力、增产效果及应用潜力难以确定等实际问题,开发建立了菌种DNA基因检测技术。为考察研究目的苗的属种、含量、纯度,油藏适应性、采油性能、矿场应用潜力等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油井吞吐、清蜡、微生物驱等矿场试验,目的菌种基因跟踪检测的系统分析,说明了影响和制约矿场试验各环节的主要因素,为调整技术工艺、优化方案设计、把握试验进程提供了依据;为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深入研究和矿场大规模应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1 .石化工业一般问题TE 2 0 0 4 0 60 0 1生物能源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刊〕/谭天伟 ,王芳… (北京化工大学生物化工系 )∥现代化工 .- 2 0 0 3 ,2 3 ( 9) .- 8~ 12  综述了常见的生物能源如燃料酒精、生物柴油和生物制氢的应用和开发现状。对以淀粉和纤维素为原料的发酵制燃料酒精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生物柴油的各种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法和酶法的特点 ,进行了全面论述。对微生物制氢的菌种和不同制备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上述方法制备燃料酒精、生物柴油、制氢可能成为新型生物能源的发展方向。表 2参 2 1(郭强摘 )TE 2 0 0 4 0 60…  相似文献   

6.
沼气、天然气、石油中含有的硫化氢、噻吩等硫化物对工业设备、自然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都有较大危害.目前可通过加氢脱硫、萃取脱硫、氧化脱硫、生物脱硫来减少硫化物的排放,其中生物脱硫技术因有着显著的经济、环保效益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生物脱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途径、主要脱硫菌种及一些利用微生物脱硫的研究成果.而要实现大规模的工...  相似文献   

7.
菌种基因检测技术及其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吉林油田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效果波动性大、成功与失败原因不清、菌种在油藏的适应能力、增产效果及应用潜力无法确定等实际问题,开发建立了菌种基因扩增及其酶切多态性分析基因检测技术。概述了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特点、作用和基本原理,目的菌种基因检测的原理、步骤和方法,矿场跟踪检测的具体试验过程。通过目的菌种基因跟踪检测的系统分析,说明了影响和制约矿场试验各环节的主要技术因素,为考察研究目的菌种的种属、浓度、生存竞争能力、地下运移能力、采油性能等试验研究,把握试验进程,调整其工艺,优化方案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也为检测和评价商业菌种的技术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国外微生物采油技术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微生物采油及微生物发酵的机理、菌种以及地下发酵注入井的选择等问题,列举了许多国家进行微生物采油的矿场实例。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采油技术都有增产效果,且有一定的有效期,本文建议开展生物聚合物、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矿场应用研究,并建立以地下发酵为主攻目标的研究体系,筛选适应地下条件的菌种及各菌种的配伍关系的效果,建立室内模拟实验装置并开展研究,为矿场试验做好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经过6个不同菌种作用后的原油的色谱分析以及培养液表面张力的测定,依据微生物采油技术菌种筛选原则,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菌种DG24、A6的培养液表面张力值分别由52.0mN/m降至34.9mN/m和38.8mN/m,色谱分析发现这2种微生物都使轻烃含量相对增加,能改善原油的流动性。研究表明,菌种DG24、A6是更适合于新疆油田单井吞吐采油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文明寨油田卫7块明159井组微生物驱先导试验进行室内评价研究的成果。通过菌种在注入水中的定向驯化、微生物适应性评价试验及物理模拟驱油实验,优选出了适合该油藏条件的微生物菌种、评价了高含水期该菌种的驱油效果,为在该区块开展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从石油污染土样中筛选和纯化了2株降解石油污染物的高效微生物菌株H和F,以它们为生物活性物质,采用生物大分子仿生合成出的纳米多孔SiO2为载体,通过表面吸附固定化方法将其固定,制备出固定化微生物。将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含有石油污染物土壤的生物修复。结果表明,该固定化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物50h一次降解率高达96.2%;通过8次的反复实验,50h的原油降解效果保持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固定化微生物细胞降解苯酚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吸附(结合)固定化、交联固定化、包埋固定化和自身固定化等方法。从降解苯酚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微生物降解苯酚能力介绍了固定化细胞的微生物选择。分析了各因素对固定化细胞降解苯酚效果的影响,指出了固定化细胞技术在降解苯酚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固定化细胞技术应用于苯酚降解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以一种农作物秸秆(简称MG)为载体,采用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群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在花盆中模拟石油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在污染土壤中分别加入秸秆(MG)、游离菌、秸秆(MG)+游离菌、秸秆(MG)固定化微生物,并以只含土著菌的土壤样品为对照,定期测定不同修复方式下土样中石油烃、腐殖质、胡敏酸含量和微生物数量,考察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MG腐解对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修复的进行, MG在土壤中逐渐腐解,土壤中腐殖质和胡敏酸质量分数明显增高,加入固定化微生物的土样中腐殖质和胡敏酸质量分数增长率最高,分别增加了4458%和3927%;加入固定化微生物的土样修复35 d的石油烃降解率最高,达到4178%,且微生物数量最多,其次为添加MG+游离菌的土样,石油烃降解率为 3175%,均高于只含游离菌土样的石油烃降解率2783%。载体MG腐解产生的腐殖质和胡敏酸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固定化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35d的过程中,考察了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活性及细菌数量几种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其石油烃降解率变化与酶活性、细菌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添加游离菌、秸秆及土著菌的土壤对照。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各个阶段,细菌数量、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石油烃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高达40.8%;土壤的脲酶活性与其石油烃降解率的相关性最显著,相关性系数为0.994,可以作为固定化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土壤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Immobilization technology is a method for restor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oil-polluted areas. In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and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mmobilized microorganisms on different carriers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starting with the selection of immobilized carri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innamon shell was the best carrier for screened Pseudomonas YT-11 to prepare immobilized microorganisms (diesel degradation rate was 69.57% in 5?days). On the basis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diesel degradability and SEM structure,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immobilized microspheres was concluded: diesel was adsorbed on the surface of microspheres and then entered the interior to be degraded by microorganisms.  相似文献   

16.
邵家油田沾3 块内源微生物驱激活剂优化及现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源微生物驱是通过向油藏注入适当的激活剂,选择性地激活油藏中已有的微生物,实现微生物驱油。因此激活剂选择和优化对内源微生物驱来说至关重要。在对胜利油区沾3块油藏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以淀粉水解液为碳源、硝酸钠为氮源、磷酸氢二铵为磷源,以沾3-斜24井产出水作为激活对象,首先利用静态激活实验从微生物活性角度初步确定出2组激活剂配方;然后利用动态物理模拟对2组配方进行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及增油效果评价实验,最终优化出沾3块内源微生物驱最佳激活剂配方为0.3%淀粉水解液+0.2%(NH4)2HPO4+0.2%NaNO3,该配方物理模拟实验提高采收率平均大于6.7%。在胜利油区沾3块3口油井进行了单井吞吐现场试验,试验后单井平均日增油量为1.2t,含水率平均下降3.5%,见效周期超过3个月,截至2011年3月底累积增油量超过4000t。  相似文献   

17.
以菌糠为原材料,在不同热解温度(250~650 ℃)下限氧热解制备菌糠炭,通过分析菌糠及菌糠炭结构的差异,探究其对微生物、石油烃的吸附性能及固定化菌株苍白杆菌Q1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菌糠炭对微生物吸附效果提高,其中550 ℃菌糠炭吸附固定化量最高为1.582×1010 CFU/g,SEM扫面电镜结果显示菌株主要吸附在材料表面。高温炭对石油烃吸附较好,其中550 ℃菌糠炭对胶质、沥青质吸附率最高,分别为36.33%、25.59%;吸附效果均与孔结构、芳香性相关显著,其协同微生物对石油烃四组分总体降解效率高,均优于其他热解温度下制备的菌糠炭组,pH值和有机碳含量对微生物吸附 降解影响较明显,550 ℃菌糠炭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具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脂肪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酶法制备生物柴油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醇用量小、甘油易回收和无废物产生等特点。对用于制备生物柴油的脂肪酶类型(动物脂肪酶、植物脂肪酶及微生物脂肪酶)、用于脂肪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原料油脂类型(植物油脂、动物油脂、微藻油脂及废弃油脂)以及脂肪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方式(游离脂肪酶催化法、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法、复合脂肪酶协同催化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脂肪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如对酶制剂的研究、生物柴油原料的解决以及对脂肪酶的使用方式进行改进,为今后脂肪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不同水/土比下吐温80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不同比例混合的临界胶束浓度;用 响应面曲面法设计实验,确定吐温80浓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浓度和水/土比3个因素作用于固定化微生 物降解菲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相同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水/土比下的临界胶束浓度不同,水/土比越小 ,临界胶束浓度越大;相同水/土比时不同混合比的混合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不相同;响应面模 型得到固定化微生物降解不同水/土比中多环芳烃菲的最优实验条件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摩尔浓度 0014 mol/L,吐温80质量浓度0050 g/L,水/土比10/1(mL/g),此时,固定化微生物降解菲的效 率达到55%,十二烷基苯磺酸和吐温80的质量比为976/1,可用于指导混合表面活性剂强化固定化微生 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20.
采油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滞留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油微生物在多孔介质迁移过程中的滞留特征明显。以2株典型采油微生物Pseudomonas aeruginosa WJ-1和Bacillus subtilis SLY-3为研究对象,通过等温吸附实验和流动实验研究了其迁移滞留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多孔介质的比表面积越大,吸附位点越多,菌体的吸附量越大。菌体和多孔介质表面的疏水性关系影响菌体在多孔介质表面的吸附量。采油微生物在油藏多孔介质环境中的总菌浓度一般低于3.5×108cfu/mL,在此条件下,采油微生物在油藏多孔介质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体积较大的微生物运移速度超前,说明采油微生物在多孔介质运移过程中存在不可及孔隙体积。采油微生物在多孔介质运移过程中受到平衡吸附和架桥筛分的共同作用,且架桥筛分的作用相比于平衡吸附更加突出。基于实验研究确定了微生物的迁移滞留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了微生物迁移数学模型。研究成果为微生物采油数值模拟软件的研发与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