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温日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25(2)
本文研究非物质文化更新与城市更新的隶属关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非物质文化更新的内涵人手,分析非物质文化更新在城市更新中的切人点,得出非物质文化更新与城市更新的隶属关系。研究成果是当前城市更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重要拓展。 相似文献
2.
从全生命周期关注城市更新已引起政策和实践的重视,但现有研究多关注城市更新的空间建设和实现阶段,对于城市更新空间的后续维护和使用阶段却相对较少关注。通过对上海社区层面的微更新、街区层面的生活圈建设、城市层面的滨江滨河空间贯通等三个层次案例的分析发现,城市更新是否带来期待的社会效果不仅取决于物质空间建设,还取决于是否通过参与式治理形成了有序的社会空间。物质空间的建设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有序社会空间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和探索。从城市更新到美好生活需要重视物质空间供给后引发的社会空间问题,以参与式治理推动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更新,是一种城市空间改造、重构和生产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若不突破城市开发的商业主义取向,即使得以保留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街区,仍然可能是无居民的或无视居民日常需要的街区,那将缺少社会生活的价值,进而也会失去历史和文化的生气。所以,当我们在城市更新中重构我们的空间的时候,不能只是砖块的世界,也要将曾经熟悉的邻里构造、社会关系、人性温柔,在新的空间里扬弃化地予以重建。当我们推倒了必须推倒、改造了理应改造的一切的时候,城市的应该保留和承继的依然沉淀下来,这才是城市更新的真正本意。 相似文献
4.
伴随古都西安城市现代化进程而发展的遗址公园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是平衡古城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新时代公园城市语境下城市更新的重要动力.以西安主城区28处遗址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整理,回顾近四十年主城区遗址公园在城市空间中的演进过程,利用ArcGIS技术进行缓冲区分析、核密度分析和空间叠加分析,以此探究主城区28处遗址公园的现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28处遗址公园呈“单核”分布,具有服务范围广但空间分布不均衡、联系性不强等特征.从西安绿色城市更新视角下遗址公园与城市“空间-功能”的互动关系出发,通过对典型遗址公园案例的实证研究,总结归纳遗址公园的三类空间发展模式,分析其空间特征和实现的空间效益.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西安遗址公园空间发展模式研究、基于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及空间布局的城市绿色更新发展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现代城市更新的经济学视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更新”是20世纪中期在欧美许多城市中普遍进行的一场旧城改造运动,意在解决城市住宅匮乏的问题和振兴城市。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土地经济价值的不断变化以及价值逐步实现的过程。本文依据城市土地开发的基本经济理论,从土地的空间经济特征和时间经济特征两方面探讨了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的运作情况及其发挥的作用,最后基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背景下,以既有工业区为代表的城市老旧区域品质提升和空间扩容逐渐成为现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为了应对存量规划驱动下既有工业区开发地下空间出现的与社会经济、城市空间布局、周边功能联结不紧密等问题,以北京首钢三高炉博物馆更新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含有3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的既有工业区地下空间开发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维度对其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定位适宜度、功能布局适宜度和功能空间适宜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首钢三高炉博物馆地下空间功能定位适宜性良好、功能布局适宜性一般、功能空间适宜度良好,总体评价结果为良好;基于评价结果结合评价指标,提出首钢三高炉博物馆地下空间功能适宜的改善策略和后续类似项目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法国城市更新的两个典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两个城市更新作品 ,它们是法国当今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代表 .一个是完全拆除重建 ,另一个则是局部改造 ,改造的目标都是赋予城市街区新的空间新的含义 ,以满足城市新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9.
实施以城市建成区空间资源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为中心的城市更新行动,既是稳住经济基本盘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砝码,又是建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推进文旅融合深入发展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开封作为中西部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尽管人文资源厚重、历史文脉延续,但城市建设“欠账”严重、人居环境质量不高。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使开封获得了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的大量政策红利。同时,也给统筹产业园区、城市街区、景区景点建设,培育居民和游客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带来重要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0.
李茜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6,24(5):43-48
在快速发展与文化沉淀共同作用的时代背景之下,城市不断地寻求着两者和谐共存发展的有效手段。城市特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延续的重要空间载体,已经成为城市空间营建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经过多项现状问题的剖析,城市特色街区的设计重点将转变为空间更新,以更好地适应城市变化的节奏。基于城市特色街区未来趋势的展望,提出城市特色街区空间更新的四大基本要素:复合的功能业态规划、通畅的道路交通系统、统一协调的建设风貌、适宜的景观系统和尺度控制,以此作为理论支撑,并辅以芜湖环镜湖特色街区更新设计为例展开深入分析,提出众多城市特色街区更新普遍存在的若干问题,落实特色街区更新策略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城市的防灾研究,不应只是重新检验并制订新版的建筑物防灾标准,还应该针对长期以来城市空间规划的缺陷,针对城市的各功能系统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灾害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 运用系统的观点,从宏观、中观、微观3 个层面提出了城市防灾空间的概念,并指出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人的行为模式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经济效益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2.
更新度是改造合理性的表现,它包含现状的保留程度和改造后达到的程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城市改造中失度的现象,探讨了更新度的基本理论问题,以期在更新中合理把握“度”,提高改造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再生空间理念为旧城空间结构功能的更新提供了理论指导,空间句法的技术方法为旧城再生空间的设计和评价提供了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以河沥溪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空间句法的研究方法分析其再生空间方案设计,并对方案生成后可能出现的效果进行评价,得出较优方案,以期为以后旧城空间的改造方案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交通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针对我国城市向多中心布局发展的趋势,模仿引力场理论建立了城市各中心的交通影响范围界定模型及可达性模型,对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了深入的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付劲英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109-112
通过辨析适于避震疏散的绿地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不同,阐明适于避震疏散的绿地应具备的规划设计观,提出避震疏散专项绿地系统规划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使避震疏散专项绿地系统规划正确实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物质要素构成与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分析它的演化进程对于指导城市空间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青岛市百年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运用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理论对青岛百年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进程、动力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青岛市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简要回顾了城市广场在西方国家发展的历史,并分析了城市广场的功能及我国城市广场的现状,进而提出解决现存问题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8.
山地中心城市空间具有多元化特征,这与城市整体功能之间形成互动影响关系。在深入剖析中心城市特征与山地城市形态矛盾的基础上,遵循山地中心城市多组团、多中心、多维度、多层次特征,从宏观层面构建了山地中心城市多元化空间特性与中心城市整体功能发挥的理论模型,搭建了“四多”特征与城市整体功能的联系,解构了山地城市整体功能受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关系,模型将特征与功能关系进一步数理化和抽象化,是在山地特征规划科学性的基础上,对山地空间与整体功能发挥理论的发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19.
城市雕塑对于城市空间环境的意义--以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程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23(2):93-95,110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美化空间环境,表达城市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在对城市雕塑简单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徐州城市雕塑实例重点分析了城市雕塑对于城市空间环境的意义,并在最后就徐州市的实际情况给出对该市城市雕塑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袁奇峰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2,(3)
通过对传统城市建设理论的反思,本文提出城市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空间”的观点,认为城市生活空间是一个由人与环境整合而成的文化整体,这是一切高质量的城市环境的内涵。作者还进一步揭示了城市生活空间的内部結构及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