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紫砂艺术作为陶瓷艺术中一种特殊的艺术,以其得天独厚的材质工艺绽放于民族艺术之林;"竹"在民族精神与文化中被寄寓着高尚坚贞的情操,历代无数文豪艺人为竹而痴迷,苏轼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形在紫砂艺术中的运用由来  相似文献   

2.
紫砂壶艺术中的文化内容始终是受众非常重视的部分,研究一件紫砂壶的艺术特征需关注外在与内在两个层面.《竹影清风》紫砂壶承载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化",在造型设计上有竹之自然美与紫砂壶之雅致,文章对作品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其艺术特色与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强德俊 《江苏陶瓷》2007,40(4):43-43
阳羡虽古有"陶都"之名,然亦有"竹海"美名。陶都多竹,故紫砂艺术造型中亦多有竹型茗壶造型。竹型茗壶已成为紫砂艺术中的经典造型体系,而其步入紫砂造型艺术行列,虽然与陶都地域多竹  相似文献   

4.
壶中有道,道法自然。大千世界,洋洋万物为宜兴紫砂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宜兴的万顷翠竹也是紫砂艺人创新设计的主题,在紫砂壶与竹文化的交融中,绽放出千姿百态的以品竹、颂竹、写竹为特色的紫砂壶艺术精品。"腰圆竹春壶"蕴含了对大自然的歌吟,对竹子品格的赞美,体现文化紫砂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翟喈 《江苏陶瓷》2012,45(6):34
人文宜兴,素有"陶的古都、茶的绿洲、竹的海洋、洞的世界"之美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千年传承的紫砂艺术文化、习文重教的良好风气塑造出了人文宜兴大雅之性。江南水乡,山水之中又有了"竹的海洋"之誉,宜兴南部山区林木荫翳,更以"岁寒三友"中的"竹君子"为最。竹子坚韧不拔的高贵品格,清奇俊秀、疏朗颀长的形态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良工巧匠以此为题材,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清代乾隆年间吴骞《阳羡名陶录》中《阳羡茗壶赋》曰:"竹节之清,清贞莫比。"将传统紫砂文化艺术创作中对"竹节壶"在创作中的应用作出了极高的评价,竹文化为创作"大圆竹壶"(见图1)提供了创作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6.
当陶瓷问世不久,先辈们就发明了陶瓷装饰,虽是寥寥几笔,但从先辈们的主观意愿上是为了让陶瓷更美观,更有欣赏价值,因此先辈们在洁白的陶瓷上大显身手,创造发明了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的粉彩装饰艺术瓷。粉彩艺术之美使陶瓷载体更丰富,更有表现形式。它凝集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审美特征、审美内涵,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而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一、粉彩装饰的形成与"美"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超越之美表现在思想中,是乐观旷达、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等人格魅力;超越之美表现在艺术中,是艺术生命的灵魂,是灵感产生的导火线。超越之美是人性升华,思想净化,艺术提升的土壤。  相似文献   

8.
郭峰  唐玲 《佛山陶瓷》2013,23(2):47-49
腹有诗书气自华,图有形神气韵生。气韵作为品评艺术作品的重要参考,历来受到艺术评论家的重视,南朝齐画家谢赫把"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气韵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合的艺术形式总的内在特质,能够表现物我为一的生动气韵,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准则之一。中国绘画的最境界第是"气韵生动",在传统美学中,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源,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可以说,气韵是兼顾于传统艺术与哲学的学术用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所在。陶瓷绘画中的山水题材历来寄寓了艺术家对山水灵性、悟性的渗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将通过解析气韵的内涵,结合陶瓷绘画的创作心得,谈谈气韵在陶瓷山水绘画中所蕴藏的大美。  相似文献   

9.
竹迹     
《中华手工》2014,(1):104-104
<正>国人爱竹,是为风雅,是为平淡。如今已难觅清凉的竹林之地,但对竹的追求却从未停止,仿竹制品、竹型器物、翠竹装点……只为在现代生活中留一个"不可居无竹"的念想,内画八角笔筒提起内画,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精致小巧的鼻烟壶,为了秉承"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理念,创作者将内画工艺品与笔筒完美结合,让这件作品既有内画工艺品的欣赏性,又有笔筒的实用性。画风清新,不失为案头雅物。出品:衡水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价格:480元购买:漫淘网(www.mantao.com)推荐人:文丽君  相似文献   

10.
高湘君 《江苏陶瓷》2011,44(2):34-34,3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代表着高风亮节的精神修养,它与松、梅一起并称"岁寒三友"。陶都宜兴富有"竹海"美誉,竹与陶一直以来就是宜兴的地域景致,在宜兴数百年的紫砂艺术发展史上,以竹为题材的历史茗壶屡见不鲜。竹型茗壶伴随着紫砂艺术史发展前行,经历了不断创新发展的艺术成熟过程。在明清紫砂艺术鼎  相似文献   

11.
<正>创作一件作品,首要的是立意新颖,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清代的制壶名家杨凤年精于塑器制作,其代表作有"梅段壶"、"竹段壶"等,将梅、竹的形象塑在壶上,其精到的贴塑技艺,简约传神的艺术手法,把自然界的梅竹塑成了立体的画面,栩栩如生,使紫砂壶平添了一股清新之气,可赏可玩,使人爱不释手。由于对梅、竹的偏爱,在创作设计"寒香竹韵茶具"时,笔者有意地把梅和竹塑在一把壶上(见图1),  相似文献   

12.
"风雨后,百花折处,惟立一抹碧绿,沾新露."这便是竹,这也是一直以来徘徊于脑际而挥之不去的感动.从业于紫砂艺术,不可谓不爱,然而独爱竹之风骨的情结,未曾因任何因素而减淡.  相似文献   

13.
陶瓷绘画中,竹是重要的表现题材。古诗云:"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颇无妖治,雅俗共赏",竹的天性让它成为高洁的象征,"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五瑞图"中竹、松、梅、月、水,竹在中国文化和陶瓷艺术中有重要的地位。当我们用青花、粉彩、颜色釉等手法描绘竹之时,欣赏的不仅是它四季长青、亭亭玉立、清秀素雅、天姿俏丽的外部特征,也寄托了个人情感和时代审美。所以我的青花竹系列作品,是表现竹的气节,也是意在笔先,通过山乡野竹、青花幽靓表达个人的出世情怀。  相似文献   

14.
张珍英 《江苏陶瓷》2012,45(3):51-51
砂塑器造型也称为"花货",是对雕塑性紫砂器皿以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紫砂"花货"的工艺制作是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壶器的造型,如将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种树  相似文献   

15.
筋纹器是紫砂壶艺术中重要的类型之一,以独特的肌理美与模仿之真实著称,体现出中国古典艺术形式中包含的现代结构美,兼具传统与现代因子。"弦月筋纹壶"独具创意地将弦月与筋纹结合起来,使这两种造型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准确传达出紫砂筋纹器的特征与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吴敏 《江苏陶瓷》2014,(2):67-67
<正>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与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相比的中国,文明传承与文化发展未曾断绝,而又绵延至今。华夏文明以岩画、甲骨文、竹简、绢纸、纸张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艺术辉煌与劫难,用笔墨纸砚记载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文化艺术表现史今文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又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竹文化不仅在书法、绘画、诗词中表现出了韵美意清,而且在以陶瓷文化为代表的手工工艺品中表现得尤为  相似文献   

17.
正青花艺术是陶瓷绘画之国粹。青花绘画艺术享有如此之声誉是与青花"黑白艺术"的"留白"分不开的。青花艺术的"留白"现象朔其源是伴随着中国画的画史而产生发展的。中国画"留白"的历史产生于先秦形成于六朝,而成长期则在唐代,确切的依据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白画"之说可见。而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期则是宋代。随着人类文明脚步的迈进,基于民族审美心理之必须,绘画表现中"留白"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专署,青花艺术恰到好处地吸纳了中国画的经典之处,尤其是"白黑"二素的应用达到极致,"留白"使自然与理  相似文献   

18.
自然界是文化艺术审美灵感的重要来源。中国紫砂壶自诞生以来就与自然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从这一特点出发,通过"双色南瓜"紫砂壶,从中体会自然艺术之美与独特的制作工艺,完成了一次与紫砂壶艺术及自然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留青之美     
留青竹刻是竹刻艺术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技艺,直接在竹皮表面的一层青筠上进行镌刻的传统艺术。创作者需在其上巧施工艺,将描、刻、挖、刮等技法使刀法与绘画笔法相互融合,留下表层原有的青色,铲去花纹以外的青筠,露出竹肌,借竹青去留的多少形成起伏的花纹并分出层次。形成色质的差异,犹如墨分  相似文献   

20.
吴燕群 《江苏陶瓷》2007,40(4):41-41
在紫砂艺术之中,方货与圆器可以说是它的两大基本造型。由简单的方与圆造型到方圆结合而衍生的造型,无不体现了紫砂艺术中的方圆之美。古人曾有"天方地圆"之思,到如今科学虽抱以谬论,然其天地方圆之美,一直是艺术造型中的宠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