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节杆菌产β-呋喃果糖苷酶催化转果糖基作用,对甜菊糖进行分子改性。采用蔗糖和甜菊糖的混合反应体系,考察了不同浓度蔗糖对甜菊糖转化率的影响,并比较了间歇式补加固体蔗糖和连续流加蔗糖溶液对甜菊糖转化率的影响,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条件下,采用初始浓度为20%(W/V)的蔗糖反应,反应过程流加30%(W/V)蔗糖溶液,反应5h后,甜菊双糖A苷和甜菊苷的转化率均超过90%,反应过程中二者的最高转化率均可达98.6%。   相似文献   

2.
用节杆菌产β-呋喃果糖苷酶催化转果糖基作用,对甜菊糖进行分子改性。采用蔗糖和甜菊糖的混合反应体系,考察了不同浓度蔗糖对甜菊糖转化率的影响,并比较了间歇式补加固体蔗糖和连续流加蔗糖溶液对甜菊糖转化率的影响,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条件下,采用初始浓度为20%(W/V)的蔗糖反应,反应过程流加30%(W/V)蔗糖溶液,反应5h后,甜菊双糖A苷和甜菊苷的转化率均超过90%,反应过程中二者的最高转化率均可达98.6%。  相似文献   

3.
4.
酶法改质甜菊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环糊精葡糖基转移酶(CGTase)酶法改质甜菊糖的各种影响因素,确定适宜的反应条件,结果如下:甜菊糖浓度为15%,淀粉∶甜菊糖为2∶1,CGTase的添加量为0.3 mL,在65℃条件下反应30 h。  相似文献   

5.
甜菊糖的酶法改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菊糖是一种非营养性天然高倍甜味剂,其中的多种成分具有生物活性.对甜菊糖中大量存在的甜菊苷进行改性可以去除其后苦涩味并可以获得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衍生物.本文主要综述了各种糖基转移酶催化转化甜菊苷及其它衍生物的过程和产物,尤其是酶催化改性甜菊苷的区域选择性及其对其甜味特性的影响;着重分析了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催化转化机理及其各种催化活性之间的竞争和关联;并对甜菊糖的代谢、毒理以及生物活性等进行了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6.
β-呋喃果糖苷酶催化甜菊糖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用β-呋喃果糖苷酶催化甜菊糖的分子改性,采用蔗糖和甜菊糖的混合反应体系,优化的催化反应条件为:pH 6.5,反应温度40℃,甜菊苷和甜菊双糖A苷与蔗糖的摩尔比为0.007和0.003,加酶量15 U/mL,反应时间15 h.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甜菊苷和甜菊双糖A苷的转化率分别为63.6%和63%.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环糊精葡糖基转移酶法对甜菊糖进行结构改变的工艺。方法:以甜菊苷酶改转移率为指标,通过对影响酶改性反应的pH、甜菊苷与淀粉的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酶的用量五个因素进行考察,首先确定pH以及甜菊苷与淀粉的比例对转化率的影响,对剩余三个因素采用正交设计考察,筛选了酶改性甜菊苷的最佳工艺。结果:最佳酶改工艺组合为:pH=6,淀粉与甜菊苷的比例为2∶1,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24h,酶的用量为60u/g淀粉。结论:该方法能有效对甜菊苷进行酶改,工艺合理且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8.
环糊精葡糖基转移酶法改性甜菊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选环糊精葡糖基转移酶法对甜菊糖进行结构改变的工艺。方法:以甜菊苷酶改转移率为指标,通过对影响酶改性反应的pH、甜菊苷与淀粉的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酶的用量五个因素进行考察,首先确定pH以及甜菊苷与淀粉的比例对转化率的影响,对剩余三个因素采用正交设计考察,筛选了酶改性甜菊苷的最佳工艺。结果:最佳酶改工艺组合为:pH=6,淀粉与甜菊苷的比例为2∶1,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24h,酶的用量为60u/g淀粉。结论:该方法能有效对甜菊苷进行酶改,工艺合理且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9.
酶法改性甜菊糖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通过α淀粉酶和环糊精转糖苷酶(CGTase)对甜菊糖甙分子进行改性研究,以期改善甜菊糖甙的后苦味,经优化并最终获得酶法改性甜菊糖甙的生产工艺条件。本工艺的主要流程为:淀粉水解→酶法改性→脱色→树脂纯化→喷雾干燥,其中酶法改性为工艺中的关键步骤。本实验还研究了上述反应中淀粉溶液的浓度、温度、pH、时间、酶的用量及淀粉与甜菊糖甙的物料比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甜菊糖是一类被广泛使用的天然高倍甜味剂。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来源于Paneibacillusmacerans JFB05-01的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催化甜菊苷(St)的转糖苷反应,以此克服其后苦涩味这一致命缺点。最终优化条件为:60℃下,以水为溶剂,淀粉水解液作为糖基供体,浓度为15 mg/mL,甜菊苷浓度为10 mg/mL,加酶量为15 U/g St,3 h后可到平衡,甜菊苷的转化率可达59.2%,St-Glu 1的产率为32.4%。转苷产品经淀粉糖化酶水解0.75 h,St-Glu 1含量提高至43.1%。转苷产物的溶解度提高60倍以上,后苦涩味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1 引言自从 1 95 3年聚酯商业化生产以后 ,已得到快速发展 ,并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合成纤维。聚酯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 ,例如高强度和高弹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磨性、良好的拉伸性、回复性和抗折皱性。但由于它的疏水性和钝性的表面 ,聚酯也有许多不良特性。如易起球、易产生静电、光泽耀眼、透气性差、难于染色和不易去污。由于聚酯耐许多化学药品 ,使得对聚酯的改性通常要在苛刻的条件下进行。在本课题中 ,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改善聚酯的性质 ,这种方法是用酶对聚酯进行表面改性。我们发现的这种聚酯酶是一种丝氨酸酯酶 (serinees…  相似文献   

12.
乳清蛋白通过改性 ,可以加强其功能性质 ,从而合理利用资源 ,开发新产品 ,扩大在食品中的应用。乳清蛋白的改性方法有化学改性、物理改性和酶改性。酶改性主要包括水解和交联。其中 ,用转谷氨酰胺酶改性具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3.
蛋白质酶法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迪  代蕾  高彦祥 《食品科学》2018,39(15):233-239
蛋白质作为三大营养物质之一,除具有营养价值之外,其功能特性也在食品、医药和材料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蛋白质功能特性与其分子结构有关,可以通过物理、化学、酶或基因工程方法对蛋白质进行改性修饰,从而改 善蛋白质的功能特性、营养价值及食品感官质量等,进而扩大其应用范围,满足工业需求。诸多改性方法中,酶法 改性安全性高、条件温和,且产品可接受度高,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蛋白质改性方法。酶法改性主要包括对蛋白质进 行水解、交联或共价接枝。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蛋白质酶法改性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改性蛋白质的功能特性,并对其 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应用膜分离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进.首先用微滤膜和超滤膜两级膜对甜菊糖水提液进行除杂,除掉果胶等大分子杂质、色素和水溶性蛋白等杂质,最后用纳滤膜进行脱盐浓缩.结果表明,进过膜处理后的液体浓缩了15倍,纯度达到87%左右.  相似文献   

15.
以固定化脂肪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中初步合成了蔗糖月桂酸酯。探讨了底物摩尔比、pH、初始水活度、水合盐等影响酯化反应的因素,并研究了酯化反应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稻壳酶解制备还原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纤维素酶酶解稻壳,对稻壳的酶解影响因素首先做单因素实验,然后作响应面实验,最终得到最佳参数条件是温度为57.00℃,加酶量为11.00%,pH值为4.80,时间为20.00h,所得的酶解率为25.32%,对酶解率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为加酶量和温度。  相似文献   

17.
18.
聚丙烯腈纤维的生物酶表面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利用含腈水合酶的粗酶液处理聚丙烯腈纤维 ,使纤维表面的氰基选择性水解为酰胺基 ,从而提高聚丙烯腈纤维的吸湿性、抗静电性及酸性染料的上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