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苏诣晶  李奕  丛丽  张玉钧 《风景园林》2023,30(10):12-19
【目的】游憩适应性管理是缓解国家公园资源保护和游憩利用矛盾的重要方法,可以提升管理成效,是国家公园管理研究和实践关注的重点。【方法】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和文献分析方法,梳理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历程,总结其研究内容,分析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结果】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经历了2005年以前的实践探索及理论萌芽期、2006—2015年的理论建构与提升期、2016—2022年的可持续发展期3个阶段,体现出研究技术创新和理论水平的提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游憩资源、游憩环境、游客、游憩服务4个方面,涵盖资源监测与评估、承载力水平判定、游客时空行为监测等内容。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的国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人类干扰、气候变化、游憩生态系统等方面,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游憩适应性管理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结论】中国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要在借鉴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实践和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家公园的具体地域系统,选取适合的技术指标,构建相应的技术体系,实施游憩适应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略论游憩机会谱(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ROS)框架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君 《中国园林》2006,22(7):73-77
游憩机会谱为规划和管理游憩资源提供了框架。它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游憩机会清单分类方法,能够帮助确认管理决策的后果以及作为一种手段向公众通告有关游憩资源环境的信息及其预期的体验。对ROS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确定谱系分级因子的标准以及主要的应用目的。最后对游憩机会谱在中国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两点展望。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园"与"国家公园体系" 从1832年Geoge Catlin首先提出"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的概念、1872年世界成早的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设立至今,国家公园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了很多的积累,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区域生态系统与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并加以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国家公园的概念在经历了最初朴素的精英思想的阶段、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的发展阶段之后,逐步发展成为了今天的包含了自然保护区、历史地段、风景路、休闲游憩地等综合内容的"国家公园体系"(尤以美国为代表).因为"目前我国没有国家或某一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管理的'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系更是一个成长中的概念1".  相似文献   

4.
金荣  杨建飞  王语 《园林》2022,(6):118-124
日本琵琶湖国定公园建设已有70年的发展史,形成了以琵琶湖为中心与周围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有机结合的综合性休闲娱乐旅游胜地。基于琵琶湖国定公园资源特征与游憩利用形态,结合旅游发展现状研究,探讨湖泊型国定公园资源保护与游憩利用之间的平衡关系,结果发现:(1)琵琶湖水面97.8%的区域(包括湖中三个岛屿)被划为国定公园特别地域范围,只在其余2.2%的区域进行开发,最大限度减少了人为活动对水源地水质的破坏性影响;(2)尽管岛屿划入特别地域,但依然保留了原住居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这不仅维护了原住居民的利益,也确保了公园自然、人文资源的完整性和原真性;(3)有效利用周围文化遗产,通过项目包装和建设旅游驿站等方式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经济生活水平。其结果为中国类似国家公园在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5.
广东绿道网络系统担负着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以及为公众提供游憩机会的双重功能。绿道管理者要从资源使用中平衡资源保护和游憩质量、游客体验和绿道经济收益等方面的要求。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技术框架对此提供了合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改善区域绿道总体规划和运营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探讨该框架的主要研究方法与特色,结合广东区域绿道资源条件与游客对绿道满意度调查研究,总结出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技术对绿道环境与游憩管理规划可供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骆天庆 《中国园林》2006,22(3):82-86
游憩影响的量化评价是以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目的的科学游憩管理的基本前提。为了对游憩影响进行有效的量化评价,通常需要将定量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分离,分别采用统计分析和定量决策的方法进行研究。对基于统计科学的游憩影响定量分析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介绍,引介了相关技术和操作要点,并对其应用实效加以评价,作为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中国荒野存量丰富,为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他国土空间创建一个关于荒野的视角与适应性管理方法,将有利于加强科学研究和土地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国的自然美景以及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方法/过程】重点回顾了加拿大和美国国家公园中荒野适应性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20世纪初,自加拿大和美国开始,作为自然保护地概念的荒野在国家公园概念之后得以发展。北美有100年历史的荒野保护也随着理念、环境、冲突的变化,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规划与管理调整。【结果/结论】在北美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公园中,荒野地通常占公园总面积的95%以上。国家公园与荒野的关系取决于特定保护地中不同的保护目的和重点。无论荒野地是否被定义为国家公园的核心部分或独立的保护区,荒野的保护价值和质量被作为关键因素予以关注,或者以相应方式和原则得到管理。对拥有类似丰富荒野资源的中国提出4点建议:1)将荒野价值主流化并融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碳达峰”与“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目标等方面;2)加强全国荒野普查与清单建设,确立中国荒野分类和认定标准;3)通过确定特定荒野属性与价值,对国家公园功能分区进行科学与动态调整;4)借鉴国际荒野管理指南与实践,制定中国荒野地适应性管理技术指导指南,提出对热门国家公园在最初就做好旅游发展与荒野游憩之间的平衡规划,将原住民纳入共治主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观光游憩的公益性是国家公园的管理目标之一,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策略是实现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兼具的重要手段,借助游憩承载量研究为经营管理部门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首先梳理国家公园的宗旨及承载量定义;利用承载量的不同冲击参数对其分类;从国家公园实质生态游憩承载量与社会心理游憩承载量角度厘清承载量在国家公园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建构游憩承载量之评估模式,为国家公园经营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管理目标与国家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保护地分类系统是保护地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保护地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保护地管理目标分为生态、价值、功能、区域4种类型,针对中国保护地人地关系现实状况,基于管理目标的保护分为3种类型:绝对保护、严格保护、整体保护,对应3类保护地:生态保存地、国家公园和持续利用地3类,每一类保护地根据资源属性和保护要求细分为若干类管理类别。具有重要科研价值需要绝对保护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保护地归类为生态保存地,具有保护与游憩双重功能的保护地归类为国家公园,具有历史延续的生产生活功能的社区景观保护地归类为持续利用地。生态保存地与持续利用地延续现行的管理体制,归属不变,国家公园整合了多类以保护与游憩为双重功能的保护地,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机构实施统一管理—国家公园管理局。  相似文献   

10.
于淼  许冬  丁康  李运远 《风景园林》2023,30(5):108-116
【目的】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游憩服务评价并提出优化指引策略,对保护传承长城文化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均具有突出意义和重要影响,可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源数据,运用ENVI 4.8和ArcGIS 10.5软件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现有游憩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判,并依据评估结果提出优化发展指引。【结果】根据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和特质丰富了文化性指标,构建了适用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游憩服务评价体系,有效评估了现有游憩资源的游憩服务潜力和已有开发水平。结果表明:1)游憩潜力和游憩机会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度,区域开发基本依托游憩资源现状,整体较为合理,但局部地区不匹配,特别是居庸路、黄花路、古北口和马兰路4个重点区域周边多为低潜力-高机会地区;2)游憩服务评价结果被量化到各乡镇后,呈现出与量化前不同的分析结果,游憩潜力与游憩机会较为匹配的乡镇仅11个,游憩潜力大于游憩机会的乡镇共12个,可考虑优先开发建设,剩余19个乡镇存在现有资源利用趋于饱和的现象;3)80%的现有游憩景点具备高游憩机会,景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  相似文献   

1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荒野保护地列入保护级别最高的一类保护地,荒野体验是游憩体验最高级别的体验形式。世界各国荒野保护地实际存在形式大致分独立型和合并型2类。划定荒野保护区是荒野价值研究成果的重要应用实践,这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方向。核心保护区与荒野保护区对应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中的Ia、Ib保护地,这样既可以同国际接轨,又解决了国内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控与人类活动的矛盾问题。国家公园突出荒野保护理念既建立了国家公园与社会的情感联系,强化了国家公园的社会文化认同,又彰显了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行为分析法是划定荒野保护区的重要方法,通过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谱系,在生态环境谱系基础上通过行为交互作用分析建立游憩机会谱系与社区村落谱系。荒野保护区整合了三大谱系,建构了以荒野保护区为主体的管理分区体系,把各个功能区有机组织起来,形成结构有序、自然共生的人地耦合复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社区协调发展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的重点与难 点。意大利国家公园社区历史悠久,在社区发展方面积累了一 定的实践经验。从人文与自然共同的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在 概述意大利不同生态区内国家公园社区分布、整体发展概况和 发展策略的基础上,选取3个具有整体生态系统代表性的国家公 园社区,从空间和功能、产业发展两方面分析了其差异化的发 展特征;从土地管控、产业引导和项目制定2个维度探析了社区 发展的针对性策略;并从价值认知、规划内容、具体政策三方 面分析中国国家公园社区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海龙 《风景园林》2019,26(11):64-70
美国州立公园与国家公园相比,更强调满足州内居民就近户外休闲游憩需求的功能,这使得其在美国整体公共户外休闲空间体系中占据特殊的位置。在中国第一次全面地研究了美国州立公园体系的发展、特征及与国家公园体系的关系,特别是以部分州为例研究了美国州立公园的分类、质量评估、可达性与空间分布评估等关键问题。研究认为,州立公园的意义在于既缓解了美国国家公园面临的巨大旅游游憩压力,也满足了大众户外休闲游憩的需求。这值得中国在目前构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同时予以借鉴。最后基于中国的实际需求与挑战,探讨了在省域/区域层次加强构建地方公园、保护地和游憩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园游憩体验的研究对于解决多样化的游憩需求与有限的游憩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将游憩机会谱理论应用于城市公园游憩体验质量改善,提出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E-A ROS)。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统计分析法,从物质、社会、管理3个方面构建珠江公园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指标量化方法,从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和行为偏好3个方面进行活动因子研究,探讨珠江公园使用者活动规律,构建珠江公园游憩机会谱。从而为城市公园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的应用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层和空间异质性加剧使得弱势群体获得公园 游憩服务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探究弱势群体的公园绿地潜 在供给和实际游憩服务获得的差异仍是一项重要任务。选择中 国武汉市24个具有明显社会层级和空间异质性的小区,从居住 区和个人2个尺度研究了不同弱势群体获得公园绿地潜在供给 和实际服务的公平性差异,并分析了2个尺度中弱势因素对获 得游憩服务的交互影响,以及影响游憩服务获得的主要因素。 结果显示,老旧小区的公园绿地潜在供给以及实际游憩服务与 新小区没有显著差异,但生理弱势是影响居民获得游憩服务差 异的主要因子,而不同尺度的非生理弱势因素交互则会明显削 弱居民可获得的单次游憩服务量。此外,居住区尺度小区周边 设施对居民可获得的公园游憩服务的影响大于小区内部条件和 居民个人社会经济特征。研究结果明确了城市建成环境对不同 弱势群体获得公园游憩服务的公平性影响差异,对快速城市化 地区弱势群体公平获得公园游憩服务的改善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6.
县域景观游憩服务评价——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憩发展潜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系统评价区域游憩服务并将其用于土地利用决策是引导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以四川省贫困县武胜县为例,尝试从县域尺度对游憩服务进行建模与制图评价,从游憩吸引力和游憩使用度两个维度对县域游憩资 源进行系统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高吸引力 - 高使用度的游憩服务主要集中于人口密度较高、具有特色景观的城 镇中心及其周边;河流沿线属于高吸引力的游憩服务区,具有开发潜力;县域景观中近四成面积不具有游憩开发的价值。县域游憩 服务的评估与制图既是描绘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重要性的有效手段,又为规划设计决策提供依据,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前瞻评价。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通信技术提高,大城市居民游憩空间从城市拓展到区域,环城游憩成为居民日常游憩的刚性需求和新常态,而大数据的应用为精准识别环城游憩的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可能。以武汉市中心城区环城游憩行为与空间分布为对象,采用手机信令数据、POI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地理统计数据等,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识别了游憩人口分布、游憩停留时长、游憩强度、游憩功能、游憩空间总体结构等基本特征及环城游憩资源与游憩强度匹配特征,为优化大城市郊区环城游憩空间、进行环城游憩实证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既是生态环境实地保护的重要保障,也是满足社区发展、访客游憩服务管理等人类利用需求的重要手段,对于协调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尚处起步阶段的现状,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对比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乌干达、英国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特征,提出我国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建设的6项建议:明确原则定位、坚持文化认同、优化管理体系、注重能力提升、建设执法队伍、强化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面临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日趋严峻。作为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山地公园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山地公园游憩服务评价有助于科学指导山地公园的优化,提升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游憩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游憩体验感。以承德市为例,对中心城区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承德中心城区山地资源和环境特征,着重从市民对中心城区山地游憩环境的需求、感知出发,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选取了游憩环境、游憩设施、游憩感知、游憩承载、游憩区位5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对这些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化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加权叠加,得到承德中心城区21个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山地公园游憩开发建设指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对山地空间的不同游憩需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山地公园的生态游憩建设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贵阳市黔灵山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云台摄像监控系统和出入计数系统等多种数据源,对游憩时空特征和空间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群游人的游憩方式和时空选择存在差异;公园空间类型多样,空间承载力呈明显的时空差异,承载力高的区域比重较低,集中在各类广场和主要道路等活动空间,大面积山体空间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良好,但空间承载力极低,游憩方式单一。基于此,从优化和开发山体空间、丰富游憩项目和增加服务设施,以及提升公园管理能力3个方面提出山体空间承载力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