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中国荒野存量丰富,为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他国土空间创建一个关于荒野的视角与适应性管理方法,将有利于加强科学研究和土地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国的自然美景以及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方法/过程】重点回顾了加拿大和美国国家公园中荒野适应性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20世纪初,自加拿大和美国开始,作为自然保护地概念的荒野在国家公园概念之后得以发展。北美有100年历史的荒野保护也随着理念、环境、冲突的变化,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规划与管理调整。【结果/结论】在北美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公园中,荒野地通常占公园总面积的95%以上。国家公园与荒野的关系取决于特定保护地中不同的保护目的和重点。无论荒野地是否被定义为国家公园的核心部分或独立的保护区,荒野的保护价值和质量被作为关键因素予以关注,或者以相应方式和原则得到管理。对拥有类似丰富荒野资源的中国提出4点建议:1)将荒野价值主流化并融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碳达峰”与“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目标等方面;2)加强全国荒野普查与清单建设,确立中国荒野分类和认定标准;3)通过确定特定荒野属性与价值,对国家公园功能分区进行科学与动态调整;4)借鉴国际荒野管理指南与实践,制定中国荒野地适应性管理技术指导指南,提出对热门国家公园在最初就做好旅游发展与荒野游憩之间的平衡规划,将原住民纳入共治主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5)
荒野哲学的思想伴随着荒野保护运动兴起于美国,经过自然作家、生态学家和哲学家等多股力量的合力推动,特别是经梭罗、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等荒野保护先行者的不懈努力,对荒野哲学思想的探索不断深化,荒野哲学范畴的规范不断完善。荒野哲学思想不仅改变了美国的荒野保护政策,更对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价值观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产生了莫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媛   《中国园林》2022,38(8):24
在国际范围内荒野保护运动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 的荒野保护体系正在稳步建立。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 速,城市中自然荒野空间的开发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不断扩 张的城市范围内尽可能保留与规划荒野景观,已经成为国内风 景园林设计师关注的问题。在梳理了城市荒野课题相关背景和 研究进展后,探索了荷兰的城市荒野实践经验,并选取3个不 同尺度和类型的代表性案例,分别对案例的项目背景、设计要 点和场地功能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自然优先、野性保护、 控制扰动和公众参与4点原则,并辩证地提取了可指导中国背 景下不同尺度城市荒野景观营造的策略,为构建中国荒野体系 提供了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4.
张凯  李巍  漆建武 《中国园林》2023,39(12):94-100
荒野地具有缓解气候变化危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该理念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以甘肃为例,结合公众感知调查,从生物物理自然度、人类干扰度、距离遥远度和外观完整度4个方面建立荒野识别指标模型。通过GIS核密度(KDE)、布尔叠加运算等进行指标计算,归一化和叠置得到甘肃省荒野地图(WQI)。结果表明,甘肃省荒野质量呈现出“西高东低”、数量呈现出“西多东少”空间态势;荒野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荒野自然基底以戈壁和荒漠生态系统为主,生态脆弱性明显;70%的高质量荒野仍处于保护区之外,亟须加强管理。基于此,提出构建分类分级荒野保护系统和荒野保护脉络,可为荒野识别指标、方法和保护提供参考,为荒野保护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荒野保护地列入保护级别最高的一类保护地,荒野体验是游憩体验最高级别的体验形式。世界各国荒野保护地实际存在形式大致分独立型和合并型2类。划定荒野保护区是荒野价值研究成果的重要应用实践,这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方向。核心保护区与荒野保护区对应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中的Ia、Ib保护地,这样既可以同国际接轨,又解决了国内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控与人类活动的矛盾问题。国家公园突出荒野保护理念既建立了国家公园与社会的情感联系,强化了国家公园的社会文化认同,又彰显了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行为分析法是划定荒野保护区的重要方法,通过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谱系,在生态环境谱系基础上通过行为交互作用分析建立游憩机会谱系与社区村落谱系。荒野保护区整合了三大谱系,建构了以荒野保护区为主体的管理分区体系,把各个功能区有机组织起来,形成结构有序、自然共生的人地耦合复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荒野"这一概念的含义因人而异。在美国,为便于政府部门进行国土管理,1964年通过的《荒野法》对"荒野"给出了官方定义。此后,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人们对"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相关属性、价值和威胁因素的理解得以改进。20世纪70年代,美国进一步的荒野立法将指定荒野保护地的范围扩大到受商业开发影响严重、野性区域面积较小但地理位置靠近人口众多区域的美国东部。1980年立法建立了阿拉斯加荒野保护地,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面积因此翻倍。但是,该法律中包含有许多特殊条款,允许农村居民的生计活动,允许已有的使用机械进入荒野区的方式继续存在。拥护"自然资源保护主义"的生物学家们利用了现有的荒野保护体系将更大范围的景观"再野化"(rewild)。这类再野化景观以荒野地为核心,通过生态廊道与其他区域相连,使得大型捕食动物群体及其猎物群体得以恢复并繁衍兴旺。"再野化"的概念在其定义和应用上都已发生演变,自然资源保护主义活跃分子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赋予其"可塑性",即根据不同语境做出不同阐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新近发布了《荒野保护地:IUCN保护地类型1b管理指南》,正在考虑建立或扩展荒野地的国家,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情境中理解并应用这些概念。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诸多因原有自然基底条件限制或用地性质转变等原因,而未经过多人工干预的土地发展成为城市荒野空间。从城市自然再认知的角度出发,辨析了城市荒野在传承人地共生关系、承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潜质;梳理出城市荒野的基本类型与存续目标,包括初级荒野的整体保护、次级荒野的再生与利用、间隙荒野的激活与新生,以及类荒野的认知引导。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研究,归纳出每类城市荒野空间发展的典型策略与应用情境,以期从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层面推进城市荒野空间有效的组织利用,为中国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毕雪婷  韩锋 《风景园林》2022,29(3):112-116
地理和文化层面的荒野之争促使自然保护的核心目标由"野地"转向"野性".从环境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论入手,不仅肯定了生态系统中非人成员的内在价值,而且进一步论证成员之间共生共存的价值关系,从而整合科学与审美建立起一种"人类–环境作用的模型".可以发现,"人走进荒野"的结果是"哲学走向野性",强调由自然体验深入自然本质,完成基...  相似文献   

9.
曹越  杨锐 《中国园林》2022,38(8):6-9
荒野地,是大面积的、保留原貌或被轻微改变的自然区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等多元价值,因此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荒野保护是重要的行动目标之一。在此新背景下,分析了中国荒野地保护中存在的五大现状问题,包括荒野价值认知不足、荒野本底状态不清、荒野保护空缺明显、荒野地破碎化严重、荒野地管理质量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荒野地保护的目标和系统性保护策略(包括主流化策略、普查策略、全域分级保护策略、连通策略和提质策略),以及相应的12项行动建议,有望为我国开展系统性的荒野保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钟乐  章政  张引 《风景园林》2022,29(3):73-78
当前,全球已进入"城市化世纪",自然保护事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城市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中国正同时处于新型城镇化和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关键时期,急须思考城市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路径,但当前中国的相关研究较为欠缺,还需借鉴更多的国际经验。在系统梳理全球城市自然保护地相关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首先从定义、特性两方面阐释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内涵,辨析其与城市荒野、城市绿地、传统自然保护地的异同。其次回顾了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介绍其现状概况,阐明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性,并从认识层面、行政层面、资金层面、社会层面总结了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研究的3个思考方向,分别是城市自然保护地本底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的关系研究、定位及管理措施研究。最后,提出了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实现有效保护管理的4条可能路径:以科学研究促认识提升、以多种途径促行政治理、以市场手段促资金保障、以国民教育促社会参与。在系统思辨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思考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能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荒野地保护实践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荒野制图、系统性与连通性3个视角切入,评析国际荒野地保护实践。包括:1)以苏格兰为例,评析基于荒野制图的荒野地保护实践,指出荒野地图是开展荒野地保护实践的基础,并需要将地图与政策紧密结合;2)以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ational Wilderness Preservation System)和欧洲荒野网络(European Wilderness Network)为例,评析荒野地的系统性保护实践,指出只有建立系统性的荒野地保护机制,才能确保荒野地保护的有效性和长久性;3)以北美野地网络(Wildlands Network)为例,评析荒野地的连通性保护实践,指出在景观破碎化的区域中,荒野地连通性保护对于维持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荒野地保护实践中,荒野制图、系统性保护和连通性保护是3个重要的视角,对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网络构建等生态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concept of wilderness, as denned in the U.S.A. Wilderness Act of 1964, is analyzed and found to be ambiguous. This is an administrative advantage. The concept of underground wilderness is then introduced and found to be applicable under the terms of the Act. It is argued that the longest cave in the world, the Flint Ridge Cave System in Mammoth Cave National Park, Kentucky, can and should be officially declared as wilderness by Congress even though the surface above it is now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机制具有完备成熟的规划设计方案和理念,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建设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从环境教育的规划与管理2个层面剖析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针对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教育主题分类、多样的环境教育及解说的方案、便捷的学习资源获取渠道、公众参与度和完成度较高的志愿者计划和合作组织、发展完备的环境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以红杉树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合中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机制最为欠缺和需要提高的协调性、联系度、全民公益性、互动性、增益性和契合度等多角度深入挖掘,总结出中国构建国家公园体制中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启示内容。  相似文献   

14.
城市边缘区自然生境的环境胁迫是城市化造成的突出问题,生境保护早在30多年前就受到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高度重视。美国的物种保护经历了特定物种实体保护和重要生态斑块保护,最后回到物种赋存生境保护,可见生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增强保护规划与提升管控实效方面,中国还有待发掘系统的应对方案。美国生境保护规划起步时间早、管理体系完善且能充分协调生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对我国城市地区全覆盖规划,特别是对提升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效与复合服务能力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文章采用文献梳理及案例研究的方法,从保护规划制定、开发项目管控和环境影响评估三个方面剖析美国生境保护的思路和管控方法,并提出通过深度链接高层规划、审批管控流程与环境影响评估的适应性用地布局规划,及"硬-软件"要素结合的管控方法,来应对我国城市边缘区环境保护与管控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寻找自然原野在风景园林推动人类健康中的源头与基本作用,以及基于原野旷奥空间、建立风景感应健康世界的"元素周期表"为目标,尝试以风景旷奥空间感受及其测度为主线,探寻自然原始空间环境的健康与疗愈作用。追溯分析了"景分内外""景分旷奥""主客合一"的中国风景源头;回顾了风景旷奥理论的研究进程,从空间环境促进生命健康出发,探讨了风景旷奥的健康作用,提出并分析了空旷型、奥秘型和复合型3种原野的旷奥感受特征及其在生理、心理和精神3个层面上对于人类健康的作用,揭示了原野旷奥感应对于人类健康与疗愈的积极作用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