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王府建筑是清代官式建筑中重要的建筑群体。文章以恭王府为例,从营建选址和建筑形制入手,介绍恭王府建筑营造技艺的内容,从建筑营造技艺的物质与非物质层面进行分析与讨论,以期对清王府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刘玮  李雄 《工业建筑》2018,(1):7-11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针对当代中国城市景观危机提出的概念。对"山水城市"营建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包括"山水城市"的概念、发展过程。阐述中国传统宇宙观及山水诗画对人居环境营建的影响。从城市选址、空间格局营造、审美意境的表达三个方面总结山水城市人居营建策略。以杭州和苏州为例,阐述两种典型的"山水城市"人居环境营建的策略。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山水城市"人居环境的营建需要将生态、文化、美学意境融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总结创新中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唐宋诗词为媒介,借助文本量化分析、诗词意境分析,梳理古代的城市意象特征。研究发现,诗词文本中古代城市意象主要包括自然山水、人文建筑、城市区域三类要素。其中,自然山水和人文建筑是关联域最广、关联度最强的核心要素。这种以山水人文空间为主要意象的中国特色,来自传统文化中结合自然的方位布局规划思想和以文化人的空间营建思想。文章验证了文本分析法研究古代城市意象的可行性,有助于深入挖掘传统营建智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咸成海 《砖瓦》2022,(1):52-54
建筑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在一个极其重视生存智慧和生态环境的国度里,中国人通过体察自然界江河竟流、山川俯仰之变化,从而格物致知,精心选择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人居环境,于是就形成了专门研究居住环境与营建布局之间关系的学问——建筑文化。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几千年来一直呈现着丰富多彩的面貌。即便在人类进入高科技阶段的今天,古代建筑文化仍然可以指导人们选择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中国古代何以产生这样的建筑观念呢?由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沿革变迁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5.
景泉  贾濛  周晔 《建筑技艺》2020,(7):66-71
传统绿色营建理念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根植于天地四时的宝贵建筑实践经验,而我国现代绿色建筑理念及技术却始终无法真正从中汲取营养,导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当代绿色建筑实践的影响甚微。针对这一问题,指出绿色建筑必须合理回归建筑历史文脉,重视传统绿色营建方法的现代转译,以"节地、节能、节材、节时"为理论依托,结合绿色建筑工程实践,揭示现代绿色建筑与传统营建方式之间的深层关联,提出基于传统绿色营建理念的当代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现代建筑文化的大浪潮冲击下,中国本土建筑受到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古代建筑蕴含的传统建筑文化营建理念是独属于我国的现代建筑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只有最大可能地解读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化中国建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本着寻找古代建筑文化营建根源的目的,文章分别从霍去病墓园区的规划设计及其内部的茂陵石刻廊房建筑设计两大设计入手,解读其中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剖析仍存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期探索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共存的新型现代建筑道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儒释道这中国三大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北京恭王府及其花园景点名称的含义进行了归类阐释,尝试从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层面对清代王府建筑和园林进行涵义解读。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在营建活动中积累了大量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和历史经验,它浸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以江苏黎里古镇为例,从古镇的选址规划、建筑布局、建筑营建等层面,对其聚落建筑在特定时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生态适应性设计经验进行探讨,总结该地区传统聚落在布局与营建活动中的生态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9.
正在所有建筑类型中,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住宅。对住宅的营建是中国建筑文化的源头。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之称的《红楼梦》,详细而客观的记述了十八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其中关于建筑的描写,就是根植于中国数千年的建  相似文献   

10.
张兴国  袁晓菊 《新建筑》2023,(4):107-112
地理环境与移民环境的相互交融,构筑起巴蜀地域多元融合、包容开放的文化地理环境,促成传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交流融会。首先,针对复杂山地条件,总结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中以经济实用的技术策略向自然争取空间,打破常规以营造富有创新变化空间的营造手段;其次,归纳巧妙利用山地地形,将场地改造融入建筑空间艺术,为建筑和环境增添气势的巴蜀山地传统建筑空间组合方式;最后,在分析巴蜀山地传统建筑与环境相适应的营建理念和方法基础上,通过实践项目探索该环境观影响下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山地建筑设计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1.
杨锐  侯姝彧  曹越 《中国园林》2021,37(7):6-12
山水是中国风景园林的文化核心,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人文观和实践观.中国古代山水营建智慧是基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核心思想,在"人与天调"的实践观下形成的实践理论体系.在其指导下的山水营建实践以人地关系的和谐为核心,主要体现为"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地"和"时"分别对应空间和时间的维度,"营建"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在中国建筑发展中的地位受西方理论体系影响,在现代建筑发展中未能得到继承与发展,传统建筑美学所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中国近代大学传统复兴式建筑营建背景和风格特征的总结,确立了其在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保护价值,并针对此类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的既存问题,提出建筑风貌分级保护策略、建筑空间可持续性保护与利用策略以及建筑环境意象整体性保护策略,旨在弥补当前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耿虹  赵东昊  朱霞 《华中建筑》2020,(5):130-134
为指导乡村的生态宜居建设,该文期望从中国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中汲取智慧,并以武汉市罗家岗村为例,探索地处夏热冬冷、潮湿多雨地区的"木兰石砌"民居为创造良好人居环境而在建筑选址、建筑组合和建筑单体方面采取的营建策略,通过Ecotect、Phoenics软件模拟分析其气候适应性,并指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可持续性在于"低成本"、"低技术"下的"在地建构"与"自然融合",启发未来乡村民居采用因地制宜的传统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建设更具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5.
《门窗》2019,(18)
技术与文化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定的技术会产生特定的传统营建技术。民居中由营建技术而产生的特征要素是民居建筑技术的重要组成,其中表现出的低技术是建筑技术发展的必要过程。民俗建筑技术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原理的简单性和地域的特征性。特定的技术孕育特定的文化。传统民居的文化受家庭结构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传统营建技术也同样面临改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的。“乡土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属性。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充分理解认识乡土文化对于营建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人性化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重要的风景要素。长江三峡库区的古塔蕴含着浓郁的巴渝地域特色、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传统生态智慧。古塔的营建体现着该地区特殊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环境的整体思考。以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古塔为研究对象,以选址特征为切入点,对其相地策略、景观表征、环境协同等方面进行剖析,厘清长江上游沿线风景要素“塔”的营建智慧与作用机制,以期为风景园林遗产,特别是长江三峡的景观遗产研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界岭口村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院落形式、门楼营建以及装饰雕塑、窗户形制、营建技术等方面,因其受到地域传统文化、义乌建筑文化以及满族建筑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建筑风格。在分析其影响因素基础上,对其所展现出的多元文化形态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建园以远俗筑囿见道心—中国古典园林的道家文化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弘 《华中建筑》1995,13(3):19-20
中国古典园林系文人营建,是观赏自然美和游憩的理想的建筑空间,它凝聚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显示出道家文化性格,精神气质,折射出道家对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社会生活和关系的理解,中国古典园林是道家意趣的物化。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建设》2000,(10):63-63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块瑰宝。民居是人们最直接接触和使用的建筑类型,是各地各民族人民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生活习俗、经济能力、民族爱好、审美观念,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材料,因地制宜巧于营建的。中国传统民居所蕴藏的文化历史价值是丰富多样的,将永远成为启迪我们进行建筑文化创新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传统民居价值的认识和重视已由学界不断扩大到政界的各界人士,特别是研究传统民居的专家学者在极其困难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