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交往型规划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龙元 《城市规划》2004,28(1):73-78
简要回顾20世纪后半叶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从公众参与的角度,介绍了交往型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依据、主要论点及其意义。还分析了交往型规划和公众参与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实践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郑卫 《城市规划》2013,(8):66-71,78
对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的公众参与进行剖析,指出困境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目的、公众参与主体、公众参与程度和公众参与形式四个方面,技术理性的城市规划传统、政府集权制的规划决策模式、城市规划实施机制过度行政化、邻避设施规划涉及利益的复杂性和公众参与主体能力建设不足是公众参与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英国的城市规划实施管理采取规划许可制度,并有着鲜明的公众参与特色。自1960年代开始,公众参与就是西方社会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此后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动力。2007年我国《城乡规划法》修订,确立了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法律地位。但是我国的公众参与还仅限于规划编制阶段,规划实施阶段的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一书三证的公示,没有更多的内容,而规划实施阶段恰恰是社会矛盾集中、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地带"。本文首先挖掘英国公众参与规划许可的根源,然后介绍了英国开发许可申请程序中公众参与的环节,探寻其国家与地方层面公众参与规划许可的法律依据,进而剖析了英国公众参与规划许可的四个特征,即信息公开有诚意、公众拥有发言权、参会议员当众决策、维护规划许可公信力等,最后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和对我国的启示。期望本文能为我国完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机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至今,已涌现出诸多规划理论。其中20世纪60年代由西方规划学界提出的沟通式规划理论,近年来逐步进入了中国规划师的视野。伴随着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城市规划中产权利益矛盾的日益凸显,该理论迅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文对沟通式规划的起源、主要思想、规划方法等内容进行系统性梳理,对沟通式规划在中国如何更好地运用展开思考,提出了增大公众参与规划的权利、将沟通式规划纳入法制化轨道、在规划编制中设置沟通参与评估部分、规划专业教育中增加沟通式规划技能训练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众参与是社会公平正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基于当前我国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管理中公众参与困境分析,从理论及实施机制研究总结可知:新公共服务与共同体意识赋予公众参与理论途径;实施层面,从公众参与法制化保障、社区景观营造、公众参与平台机制、参与全过程机制、运行保障机制方面提出对我国城市绿地规划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武汉:若干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武汉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始终坚持面向公众的开放态势,注重运用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听取公众意见和要求,不断提升公民参与的程度和形式.一方面积极探索了公众参与规划的多种形式,先后组织了南岸嘴地区规划公众展评、法定图则社区参与和公示、城市色彩规划公众作品竞赛、城市战略规划公众调查、总体规划市民"金点子"和公众论坛等,初步形成公众参与规划的编制机制;另一方面,积极促进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规范化,赋予更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的范围和内容,包括规划前期的公众意愿调查、规划中期的公众论坛、规划成果的公众评议和审查、以及规划实施过程的公众听证等内容,努力为从宏观到微观各类规划的公众参与提供多种机会和保障.  相似文献   

7.
公共利益是规划价值观的核心,公共利益概念内涵的流变可以反映规划价值观的演变。在简要回顾西方哲学思想视野下的公共利益概念及城市规划理论中的公共利益概念演变的基础上,指出两者遵循从"一"到"多"的演变逻辑。通过对美国和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公共利益演变的考察,指出两国规划实践中公共利益的内涵不断扩展,所体现的规划价值观呈现殊途同归的趋势,"殊途"源于国体和发展阶段不同,"同归"是由于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和对普世价值的认同;并提出在新的社会趋势下,城市规划一方面需要坚守多元包容的规划价值观,另一方面需要在决定公共利益时限定公众参与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演变对计算机辅助规划的影响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计算机辅助城市规划在西方国家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变化对城市规划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影响.1960年代,将城市规划视作一门"科学",引发了计算机支持的定量分析模型应用热潮.1970年代以后,认识到城市规划的"政治性",不可能由计算机产生不带有价值观的规划,计算机应用重点转向了规划与管理的日常事务.1990年代以来,西方规划界出现"交往规划"思想,将城市规划视作一种"交流行为".在其影响下,规划支持系统(PSS)应运而生,并成为当前西方规划界计算机辅助规划的主要议题.西方的经验启示我们,当前中国城市规划中计算机应用必须克服技术导向的趋势,以规划为导向,从规划本身出发寻求各种适宜的技术及其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规划支持系统:一种运用计算机辅助规划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规划支持系统(PSS)是许多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和文献中日益热门的话题,但在国内规划界却鲜有提及.笔者综述了规划支持系统的产生渊源、定义、内容和实践.规划支持系统的产生与国外城市规划界两个认识上的重要变化有关.一是对计算机在城市规划中作用的看法变化,二是对城市规划本体的认识,从"为公众规划"到"与公众一起规划"的变化.尽管现在对规划支持系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功能、结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规划支持系统还是具有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规划支持系统都是用于支持多方参与规划的方式,都是提供一个规划师、决策者、普通公众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规划支持系统本身并不做出决策,也不直接推荐出最佳方案,只是在各个阶段规划的过程中提供支持.所以,规划支持系统不是一种在城市规划中新的计算机技术,而是一种在城市规划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新途径,一种运用计算机辅助规划的新方法.最后,对现阶段在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如何应用规划支持系统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公主岭市城市色彩与风貌规划》推行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对我国中小型城市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工作进程中,政府部门保证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以此建立多方规划共识。公众参与贯穿于规划的全过程,历经前期目标确立阶段、多方案选择阶段以及成果公示阶段,从公众参与形式化、公众决策规划的能力两个方面提出了公众参与规划的思考,从而倡导城市规划全过程实质性的公众参与,规划出真正意义的"市民城市"。  相似文献   

11.
正公众参与是规划行业的一个老话题,但是各地持续不断的实践让其历久弥新。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深规院")基于多年实践,于2014年提出了新的城市观和方法论,即"共同城市"和"三众规划",其中包含了对城市、公众参与规划的新思考和新观点。新常态下,公众参与规划面临新形势当前,中央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并大力倡导协商民主,为公众参与规划注入了新内涵。与此同时,互联网、大数据蓬勃发展,也激发了规划师利用新技术推动公众参与规划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2.
韦飚  戴哲敏 《城市规划》2015,39(5):32-37
城市规划领域进行公众参与的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但却跨越了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障碍,在世界各地得以推广和发展,并在不断地丰富着它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探索。本文从回顾中外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起源、实践历史入手,以杭州市新一轮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朝晖、塘北单元和伦敦郊区霍尔斯特德堡社区的更新改造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为例,对两者间的异同进行比较,讨论了公众参与不断演进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对推进我国今后城市规划领域中公众参与活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社区发展规划应以社区居民为本位,体现多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参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我国当今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现实状况,在上海友谊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的实践中,以安斯汀(Sherry R.Arnstein)"市民参与的梯子"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适合我国城市社区的"推进式参与"的理论演绎框架,并将该理论框架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计划.在行动的经验基础上,本文归纳出保障公众有效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操作要点,涉及组织方式、参与机制、政府主导等三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城市规划科学性源于科学的规划实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石楠 《城市规划》2003,27(2):82-83
“城市规划”这四个字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 ,按照比较通行的说法 ,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 ,也是一种职业实践 ,又是一项社会运动。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 ,当我们提到城市规划时 ,我们既可能是指城市规划的原则或方案 ,比如“一切建设活动应该符合城市规划” ,这里实际上是指法定的规划方案或规划原则 ;也可能是指从事城市规划专业工作 ,比如“做好城市规划” ,实际上是指做好规划编制、规划管理等具体工作 ;还可能是指一种过程或社会活动 ,比如“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实际上是指公众参与规划的全部过程和不同的领域。所以 ,广义上的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15.
陈征  邓洋 《中外建筑》2013,(5):104-105
在阐述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主要障碍,提出适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的公众全过程参与机制的思路,并对公众参与事项、参与主体、相关组织、参与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可作为政府部门决策和公众参与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门窗》2015,(9)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建设生态化城市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建设生态化城市的有效途径就是讲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有效的融合起来。本文首先对我国现存的关于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关系的理论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了在城市规划理论中加入城市价值观的理念,并指出了城市价值观在城市构建理论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笔者揭示了城市规划生态化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启示,对生态化城市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规划现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结合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新发展的了解,研究了西方规划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并倡导更为开放的规划理论和规划体系,以进一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8.
卫琳 《城乡建设》2005,(3):64-66
2004年6月22日-7月12日,建设部小城镇规划建设培训团赴澳大利亚进行培训和实地考察系统学习了澳大利亚联邦城市规划政策与目标、战略性计划概论、城市规划政策、社区在规划中的参与、澳大利亚首都规划建设及发展,并对有关案例进行了分析.学习借鉴澳州的规划管理体制;城镇建设规划要适度超前,建设要因地制宜;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加强公众在规划制定和实施中参与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划是一种具有"契约"性质的公共政策,理应接受信用程度的检讨。城市规划理论上的较高地位遭遇现实的巨大落差,认可和支持度都较低,这种现象表征的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信用不足问题。本文立足于不完全契约理论,从规划变更入手,探讨了中国城市规划信用受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结论:(1)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不完全契约,规划变更是对规划契约的再调整;(2)规划变更对规划信用的效果分别作用于既有规划和新的规划,以此共同决定着城市规划的信用;(3)城市规划的信用受损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政府在规划变更中对于不完全契约中"剩余控制权"的积极使用。对此,应该尝试"剩余控制权"的分散和转移;贯彻"有权利必有救济"的法治原则,强化规划事前救济;制度设计不应以减少行政成本为单一准则,而应该重塑城市规划的信用为核心目标,以更精准的公众参与,提升救济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杨子君 《山西建筑》2007,33(29):8-9
归纳总结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及发展,分析了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变化与发展,通过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对比研究,并结合我国的自然人文环境,从而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