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瑶挑花”是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女子中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手工艺,瑶族因女子筒裙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而被人称为“花瑶”。本文以湖南花瑶挑花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为现实依据,分析花瑶挑花的图案、色彩、文化内涵和寓意,并结合当地瑶族地区的龙牙百合农特产品包装设计现状,论述花瑶挑花图案的价值,进而分析花瑶挑花图案在农特产品包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花瑶挑花图案的活态化应用是在新发展理念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凸显地域文化是农特产品包装设计的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陈鋆纯  彭坚  郭寅曼  莫哲琼  王斌 《包装工程》2022,43(14):246-253
目的 探索花瑶挑花纹样风格化辅助设计的方法。方法 首先,对花瑶挑花的美学特征与制作流程进行解析,探索其文化原型风格化辅助设计的智能转换路径;其次,收集并整理风格化设计图像数据库,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分割花瑶挑花纹样,并提取5类风格类型图像的构图与色彩语义特征,以此生成新的风格化挑花图像;最后,提出花瑶挑花纹样风格化辅助设计系统的构建流程与框架,以此辅助设计方法进行花瑶挑花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结论 花瑶挑花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思想。花瑶挑花纹样风格化辅助设计方法能将用户情感需求融入智能设计体系,丰富传统纹样的创新设计方式,为花瑶挑花的传承与复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满足了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3.
赵梦玥 《湖南包装》2020,(2):52-55,65
通过文献调查、田野调查、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了花瑶挑花的背景及文化传承现状,总结了花瑶挑花的艺术特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当地中小学开设特色课程,将花瑶挑花的艺术特点编入教材内容,提高传承人素养,利用网络进行艺术宣传或销售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花瑶挑花的表现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征及其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借鉴意义。其表现题材主要有人物型、动植物型2种,以一概全和隐喻表达为其主要表现手法,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纹样的连续与对称、构图饱满、造型随意等。现代包装设计可借鉴花瑶挑花重复、隐喻等表达方式,以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别从花瑶特色民族艺术的历史、艺术形式、美学价值及传承几个方面,阐述了花瑶特色民族艺术的发展与传播现状。提出要借助政府的支持,结合当下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从数字化的全新视角挖掘花瑶独特的个性化艺术价值,并在现代生活中大力传承与创新,促进花瑶民族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殖崇拜是人类悠久历史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原始先民希望人口兴旺发达的表现,花瑶因其特殊的发展历史,使得生殖崇拜成为花瑶人信仰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并以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花瑶挑花的纹样呈现,去诉说着先民对生殖繁衍及种族兴旺的热切渴望。文章探析了中外古代文化中生殖崇拜的起源与深层涵意,阐述了在花瑶挑花中常见的纹样动物(蛇、鱼、鸟及老虎)的寓意,以及其中寄托的对本民族繁衍和强壮的祈愿。  相似文献   

7.
湖湘地域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代表着湖湘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形态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其原有的文化内蕴、艺术价值正在流失。文章以湖湘传统工艺花瑶挑花为研究线索,通过对花瑶挑花工艺的分布情况、艺术呈现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出挑花工艺为何停留现状止步不前的原因,并从政策法规、人才培养、品牌创新等方面入手,探讨其传承与发展路径,以期让湖湘传统挑花工艺走出困境、重现活力。  相似文献   

8.
湘西苗族挑花不但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其纹样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是集文化与艺术价值于一体的文化瑰宝。文章梳理了湘西苗族挑花纹样审美特征的形成过程,旨在探寻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间的平衡点,为其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敏  白寒  殷果 《包装工程》2023,44(22):242-251
目的 将现代参数化生成技术融入传统纹样设计方法,以此弥补传统的纹样设计方法对设计结果可控性低、产出效率低的不足,从而探索传统纹样创新设计的新途径。方法 运用模件系统理论和图谱量化法提取传统纹样的文化基因图案,采用Grasshopper参数化工具重构纹样,并将形状文法推演规则转译为参数化语法表达的形状文法推演规则,运用系统的文法规则控制感性随意的纹样参数衍生流程,实现基于形状文法导向的参数化纹样设计方法。结果 以黄梅挑花八角莲纹为例,编写形状文法控制的纹样衍生参数化程序,生成多种八角莲纹衍生图案,并应用于不同的文创载体。结论 参数化设计逻辑下的形状文法可以更高效地挖掘传统文化纹样的创新设计价值,以形状文法为导向的参数化技术可灵活并科学地对传统纹样进行再设计,为数字化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人工智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设计,已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应用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和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进行研究。人工智能可以更加精准地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内容,表达信息理念,更加形象化、细节化、视觉化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方法从人工智能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四个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的路径研究。结论以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数字创新设计为例,提出人工智能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创新设计中的设计细则,丰富了传统设计的方法,更好地调动了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热情,带给观者更好的观赏体验,为中国数字文化遗产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旭  张杨梅 《工业工程设计》2020,2(4):80-85, 94
结合“互联网 +”的社会创新手段,对天津民间美术类非遗杨柳青年画构建系统化保护与传承。将社会创新设计方法与社交网络媒介相结合,对杨柳青年画延展出来的社会创新设计进行研究。提出 CulturetoCitizen媒介平台,即通过“互联网 +”建立“文化”与“市民”沟通的信息平台,借助 SNS、O2O等多元化方式来构建杨柳青年画与市民之间的沟通平台,创造互联网时代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方式。以社会创新设计的路径、案例分析、架构研究,探讨社会创新设计与非遗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方式方法。通过社会创新设计链接市民与非遗文化,实现非遗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播—教育—传承—启示”的过程。以杨柳青年画为研究样本,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旨在梳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保护近20年的相关研究并展望其未来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使用VOSviewer、Cite Space软件,从发文量、关键词和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梳理和总结了近20年来的湖南省非遗传统美术类保护研究的论文,并根据研究文献数量占比较大的原因着重分析了非遗湘绣、滩头年画和花瑶挑花3个项目的研究现状;同时从非遗传统美术类项目保护角度进行了文献分析,进而认为未来可以从实践出发来探索湖南非遗传统美术类项目的“技艺”,从需要出发去探索标准化生产的可能性和可实施性以及品牌建设,从发展出发进行城市设计师服务乡村非遗传统美术的可行性3个方面进一步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的途径。方法从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的视角出发,分析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黄龙府春捺钵视觉化设计实践,论述视觉化设计与开发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试图在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之间架起一座行之有效的现代视觉表达的桥梁。结论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表达是解决其生存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形象、文创产品、交互性界面三种途径进行视觉化设计与开发,这对传承黄龙府非遗文化、展示优秀的文化和建设成就、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只有进行这样创造性的转化,才能实现黄龙府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探索北京宫灯古典灯具的创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佳 《包装工程》2018,39(4):255-259
目的以北京宫灯为例,探索中式古典灯具的创新设计。方法了解北京宫灯传统工艺的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原因。主要从形式创新、功能创新和新技术新材料创新等方面寻找传统灯具创新设计的思路。结论从传承中创新,从传承北京宫灯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探索传统灯具的设计创新,并提出了相关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加强视觉信息和文物修复的内在关联性,强化信息艺术设计的认知过程和感受方式,以南朝石刻数字化修复为研究对象,进行视觉信息创新设计的研究。随着数字化文物修复技术的不断创新,视觉信息创新设计也在南朝石刻保护和修复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其重要作用。通过梳理南朝石刻保护与修复的图像、符号、场景等视觉元素,在现存的南朝石刻研究的基础上,将石刻保护与修复的视觉元素、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运用文献分析、个案研究、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南朝石刻信息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充分发挥了信息视觉化优势,以数字化的创新思维模式,赋予南朝石刻新的情感含义,综合文物修复工程、视觉信息设计方法、数字信息技术等。探索视觉信息设计在数字化文物修复中的创新设计和突破,不仅增强了视觉传播效果,而且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了文物形态和文化。  相似文献   

16.
吴珂 《湖南包装》2020,(2):48-51
文章以大布江拼布绣为例,结合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中产品存在的同质化和质次等问题,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需要做好相关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即大布江拼布绣产品的设计创新;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做好文化创新;建设好自我品牌和消费渠道,使其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17.
邵宇  晏婷 《包装工程》2022,43(10):378-385
目的 以现代设计的角度解析粉彩团花纹饰,探索其传承创新的可能性。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并启发传统纹饰研究,促进传统纹饰在当代设计中的多元融合,给当下设计提供传承与创新理论支持。方法 研究“一带一路”的传统文化艺术源头,以景德镇粉彩纹饰为切入点,用现代设计的法则解析粉彩团花纹饰的形成。对馆藏的典型粉彩团花纹饰举例说明,分析其纹饰在艺术性、功能性及思想性上的独特之处,为传统纹饰在当代设计的创新做出一些有意义的探索。结论 “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中国传统纹饰艺术不仅有历史考古与文化收集的价值,也有审美的价值。通过设计角度的解构和分析粉彩团花纹饰的基本特征、文化意义、艺术审美和传承载体等,有利于进一步解读“一带一路”源头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内涵,促进传统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意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姜夏旺  张璐 《湖南包装》2023,(2):22-24+79
研究分析民俗红包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设计,发掘符合时代特征与人们审美情趣的红包设计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当前数字红包与传统红包功能的融合以及对实体红包价值的传承方式,进而总结并探索实现数字红包设计创新方式。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红包传承创新需要结合数字技术与综合性的设计手段,以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多元化体验形式传达红包蕴含的吉祥文化和美好的祝愿,以丰富多元的形式延续传承和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李鑫扬 《工业工程设计》2021,3(5):33-38, 45
本文以传统挑花工艺的“现代化”为例,深入探讨设计生态中将“传统”视为元素,与视觉思维相割裂的设计问题。传统挑花工艺经由历代制作者的实践建立起一种知觉上的内在整体关系,而非一种由各部分形式接合的“整体”,在其内部一直保持着人的感知与设计活动之间的平衡。然而,受现代生活洪流的影响,现代挑花设计中出现了将传统挑花图案及工艺视为元素来运用的现象,简单地将传统与现代进行表面接合,从而导致了设计生态陷入失衡的境况。此类设计生态问题并不仅局限于这一领域,在与现代设计相关的其他行业亦不乏此类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李加  张景 《包装工程》2024,45(4):485-490
目的 世代相传的蜀绣凝聚了悠久的历史价值、丰富的文化价值与极高的艺术价值。基于“美育”的视角结合AIGC技术进行创新设计有助于蜀绣的传承与发展。以人工智能的设计融合蜀绣的文化特色来开发文创产品及周边,使美育融入现代年轻人的时尚生活,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这既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也在传承创新中保护了非遗蜀绣的原真性。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与图像分析研究梳理蜀绣的历史与现状,并对蜀绣的传承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目前蜀绣的纹样技艺、创新传播等情况并进行系统梳理。使用AIGC进行创新设计,并将创新设计应用于文创产品研发,最后进行数字化推广。结果 通过AIGC为蜀绣带来了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再灵活运用以线带面、绣画结合的方式,使人工智能美学助力非遗传承。结论 AIGC融合蜀绣的创新设计提升了文创产品的科技精神与内涵,赋予了蜀绣传承与发展重要的时代革新意义,数字化推广也使蜀绣的传播方式与受众群体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