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区奥陶系主要烃源岩有马家沟组厚层泥晶灰岩、克里摩里组薄层灰岩、乌拉力克组黑色页岩与泥质灰岩。其中克里摩里组薄层灰岩、乌拉力克组黑色页岩与泥质灰岩较好,属中等优质烃源岩,马家沟组厚层泥晶灰岩较差。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成熟度达到高成熟甚至过成熟阶段,属于生气阶段。  相似文献   

2.
利用内加热压实式生、排烃实验模拟装置,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海相的群4井灰岩进行了热解演化模拟。在实验演化过程中,该灰岩表现出较强的生气能力,所生成的气体以非烃气为主(约占85%-100%),而烃类气体中以甲烷为主;该灰岩还具有较强的生油能力(峰值为78.5mg/g-c),生油范围宽,并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均具有较强的排油能力,其排油效率分布在45%-55%之间。灰岩中有机质的赋存形式及其在高温下的演化作用使其具有特殊的生油族组分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3.
烃源岩生烃性的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讲座了利用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谱仪(TOF-SIMS)研究烃源岩生烃性的制样技术、碎片离子的丰度和离子的浓度的关系;研究了吐哈盆地中株罗统烃源岩中矿物沥青基质TOF-SIMS的谱图分布特征、无机和有碎片离子的归属与碎片离子的构成,提出了烃源岩成烃性评价方法,并利用碎片离子特征峰参数XAL,YOX和ZAR来反映矿物沥青基质中脂、氧和芳香结构的组成,结果表明:它们作为矿物沥青基质的成烃性指标是有意义的;CH5NO3^3等含氮氧化合物碎片离子特征峰的发现,反映了菌类等微生物积极参与生物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主要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带寒武-奥陶系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烃源岩的特征以及生烃时间、运移条件等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区油气源充足,具备了形成大型油气藏的基础,指出塔东一井东、北、西北一带,其次是群克1井以南地段,是重点寻找寒武-奥陶系油气的远景区块.  相似文献   

5.
针对层序地层学在烃源岩评价及预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层序地层学、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对渤海湾盆地C-P烃源岩生烃潜力和有机显微组分的分布.结果表明:C-P不同体系域的有机显微组分性质、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生烃潜力和有机相存在明显差异,在早期高位体系域中,煤中镜质组、基质镜质体B,藻类体的含量很高,泥岩中也有较多的藻类体和无定形体.因此早期高位体系域中的烃源岩有较好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原油裂解生气过程,用热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原油裂解生烃特征与演化规律.采用50MPa压力下封闭体系黄金管原油热解实验,使用气相色谱定量、色谱-同位素质谱分析,研究了塔里木盆地牙哈和哈得原油样品热解生烃产率、碳同位素特征及其生气过程.提出原油裂解生气潜力大,在高演化阶段仍有较大的生气产率,发现了原油裂解生气的"二段式"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牙哈、哈得原油样品具有很高的总气产率,C1-5产率分别达738.87mL/g,598.98mL/g;随热解温度升高,牙哈、哈得原油样品热解生成的甲烷和沥青产率不断增加,C2-5和C6-14产率先增加后减少,C14+产率不断降低,δ13C1值先变轻后变重,δ13 C2,δ13 C3值逐渐变重;原油裂解生气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以液态烃裂解成湿气为主,第2阶段为C2-5烃气裂解成甲烷和沥青.分析不同原油样品裂解生烃特征与生气过程,有助于研究原油裂解生烃机理.  相似文献   

7.
在大量实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塔东北地区中、下侏罗统煤戏源岩煤、碳质泥岩和暗经岩的生烃潜力评价标准以及作为生油岩时的生油潜力评价标准,探讨了作为煤系不同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的主要指标,指出氢指数是评价煤系烃源岩生油潜力的关键指标。通过与湖相烃夺评价标准的对比,指陋了煤系烃源岩生排烃的特点,认为煤烃夺生烃潜力评价标准具有较强的区域性,难以构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地区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是很有必要的,而沉积环境是影响标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采用囊式生烃封闭装置系统进行煤系烃源岩热模拟实验的分析研究,对新汶地区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样品开展了产烃特征的分析,实验表明石炭系煤系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气态烃产率随温度变化而不同。将生烃阶段划分为连续生烃和二次生烃两种形式。连续生烃过程生成的天然气干燥系数低于二次生烃过程。从500℃~550℃开始,二者干燥系数又趋于一致,主要以生成甲烷为主。当二次生烃现象越多,总产气量就越少。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纯西辉长岩对烃源岩异常生排烃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性岩浆带来大量的热量和地幔物质,并产生极高的压力,加速了周围烃源岩的成熟演化,且促使其排烃,形成放射状排烃格局;辉长岩中的过渡金属由于有机酸的活化、迁移,并最终在周围烃源岩中沉淀、聚集,它们对烃源岩生烃起到显著的催化作用,使其早熟;火山热液中以及辉长岩蚀变产生的CH4和H2对烃源岩生烃起到加氢作用,显著扩大了其生烃量和提高了区域油气丰度。  相似文献   

10.
11.
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松辽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构造演化,不同地区烃源岩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不相同。通过对收集的资料和采集的上古生界烃源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松辽盆地不同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演化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有机质类型较差(主要为Ⅲ型和Ⅱ2型),现今热演化程度高(已达到成熟和过成熟阶段),后期生烃潜力有限,但不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生烃贡献小;肇源、长岭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为后期深埋藏型,存在二次生烃,为上古生界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区,对天然气资源有贡献;杜尔伯特地区由于受周边侵入岩烘烤、后期浅埋深等因素的影响,古地温远高于现今地温,不能发生二次生烃,烃源岩基本无效。因此,松辽盆地肇源、长岭地区为上古生界烃源岩有利生气区。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域前第三系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渤海海域前第三系的烃源岩特征,对前第三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及有机质成熟度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震旦系60%的烃源岩进入了成熟带,但生烃潜力较差;古生界寒武—奥陶烃源岩除C油田之外,石碳—二叠系除了埕北及渤海西部地区之外,生烃能力较差;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镜质体射率为0.5~0.6,有机碳含量较高,总烃含量比较大,生烃潜力较好;白垩系下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处于低成熟阶段,生烃潜力优于中下侏罗统和石碳—二叠系地层;石炭系—二叠系、中下侏罗统及白垩系下统三套地层是前第三系烃源条件较好的地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研究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不同储层间特征的对比及各储层在平面上的变化特征,通过收集和整理各单井储层岩心孔渗测试、平面沉积相、断裂分布、薄片分析和油气藏特征等资料,详细地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3套油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分析表明:裂缝型储层是塔中地区主要的储层类型,各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均不存在线性关系,储层渗透率变化区间较大,裂缝发育控制了该区渗透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比较关注的几个与油气聚集有关的储层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物性高值区均沿I号坡折带分布;沉积相是控制这些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分布与储层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古岩溶作用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塔中层间岩溶与塔北风化壳岩溶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别。为进一步识别塔里木盆地层间岩溶发育模式,分析古岩溶发育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奥陶系及上覆地层之间的地层缺失情况,通过野外剖面考察及室内岩心实验分析,考察了传统风化壳岩溶和层间岩溶野外剖面及典型特征。研究表明,层间岩溶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自上而下分别为结核垆坶带(残积带)、风化裂隙带(渗流带)和溶蚀孔洞带(潜流带),各自形成的溶洞连续性较差;并发育多期旋回,组成数十米的层间岩溶发育带,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域。认为塔里木盆地层间岩溶型储层是多期次岩溶作用叠加改造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是在古生代地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叠合型含油气盆地。由于盆地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这就为油气的生成、聚集、保存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从盆地内发现的多处地面油气显示和目前钻井获得的高产油气流,都证实了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在盆地内发现的多套生油层系中,寒武──奥陶系为最佳。为此,本文就从寒武──奥陶系的石油地质特征入手,来探讨油气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平庄-马厂盆地油气资源做出客观评价,对盆地发育的九佛堂组、沙海组两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沙海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中等一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B型为主,有机质处于未成熟一低成熟阶段,其生烃能力对盆地贡献小;九佛堂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属好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B-ⅡA型,处于低成熟一成熟阶段,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C --O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寒武至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分析了影响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变化的原因 .结果表明 ,寒武 -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的变化可能与海平面变化有密切联系 ,在早寒武世至中寒武世海退期 ,有机质产率及有机碳埋藏速率的下降导致了碳酸盐岩δ13 C值的降低 ;而在早奥陶世海侵期 ,有机质产率及有机碳埋藏速率的增加导致了碳酸盐岩 δ13 C值的增高 ;中寒武世海水中的硫酸盐含量高 ,硫酸盐细菌的还原作用使有机质氧化 ,从而导致碳酸盐岩δ13 C值降低 ;部分样品过低的δ13 C值可能与岩浆活动或火山活动释放的 CO2 参与分馏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成熟烃源岩稳态连续排烃机制,分析陆相成熟烃源岩区内连通砂体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并深入探讨烃源岩内砂体与烃源岩的接触面积、砂泥互层烃源岩层系中砂岩含量、砂体物性、砂体分布及其连续性对排烃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连通砂体与烃源岩的接触类型分为垂向沉积相变接触型、侧向沉积相变接触型及交错复合接触型,其中前两者是烃源岩-连通砂体的主要接触类型;烃源岩-连通砂体配置组合以在异常压力驱动下的稳态连续排烃为主;烃源岩内砂体与烃源岩的接触面积越大、砂岩含量越大、砂岩物性越好、砂体分布稳定及连续性好有利于成熟烃源岩排烃,则排烃效率越大,进而控制主要排烃方向和资源量。烃源岩内连通砂体对油气二次运移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其与烃源岩外连通砂体的分布连续性与物性连通性。如果烃源岩内砂体是孤立的,油气无法运移出烃源岩区,则形成烃源岩内油气藏;如果烃源岩内砂体与烃源岩外砂体分布连续且物性连通,则油气运移距离大,可在更为有利的圈闭分布区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