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淀粉为原料,使用水热法将其碳化后用活化剂KOH对其活化,制备了淀粉基多孔碳材料,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CO2/CH4的吸附性能测试,计算吸附热以及材料对CO2/CH4的吸附选择性,讨论了碳材料结构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制备过程中,随着活化剂KOH用量比例的增大,所制得的材料其比表面积和孔容增大,其孔径分布也就越宽。所制得的碳材料其比表面积可达2972 m2·g-1。这些淀粉基多孔碳材料对水蒸气的吸附等温线呈现出Ⅳ类等温线。所制备材料对CO2吸附容量主要取决于其孔径小于0.8 nm的累积孔容(Vd < 0.8 nm)。材料的超微孔的孔容越大,其对CO2吸附容量也越大。所制备的C-KOH-1材料在101325 Pa和298 K条件下,对CO2的吸附量达到4.2 mmol·g-1,其对CO2的吸附热明显高于其对CH4吸附热,其对CO2/CH4吸附选择性为3.7~4.26,同时本文通过对材料的水蒸气吸附等温线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得材料主要表现为中等憎水性,这对材料在实际工况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MgO吸附剂因其成本低廉、来源广泛、再生能耗低等优势在CO2吸附领域应用广泛,但比表面积低限制了其吸附性能。以高表面积、多级孔结构的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POL-PPH3为载体,采用浸渍煅烧法和超声煅烧法制备得到POL-PPH3负载的MgO吸附剂(MgO/POL-PPH3),用于CO2捕集。探究制备方法、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等制备条件对MgO/POL-PPH3吸附剂上CO2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浸渍煅烧法优于超声煅烧法,且随着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增加,MgO/POL-PPH3样品上CO2吸附容量逐渐降低。采用浸渍煅烧法,煅烧温度300℃,煅烧时间1 h时,MgO/POL-PPH3-300-1吸附剂上获得最优CO2吸附量,达0.55 mmol/g。在组成为12%CO2,其余为氮气的模拟烟道气中,MgO/POL-PPH3  相似文献   

3.
以水热法制备的碳球为模板,经尿素水解和煅烧活化获得具有中空笼球结构的纳米CaO,该纳米CaO经高温活化后能有效克服普通商业CaO高温下循环吸附CO2时易烧结失活的问题。在同步热分析仪上对其吸脱附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中空笼球结构有利于CO2的扩散与传质,从而增强吸附反应的进行;在850℃下活化3 h后获得的吸附剂具有最好的热稳定性;其CO2最大吸附量可达0.696 4 gCO2/(g吸附剂),且在经历50次吸脱附循环后,仍能保持理论吸附量的64.5%。  相似文献   

4.
杨小强  丁玉栋  李晓强  朱恂  王宏  廖强 《化工进展》2020,39(9):3511-3517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原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1,3,5-三异丙基苯(TPB)为扩孔剂,制备不同孔道结构的多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球(PSNs),将四乙烯五胺(TEPA)通过物理浸渍法负载到PSNs上,合成TEPA-PSNs吸附剂。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光谱、N2吸附-脱附循环实验和热重分析对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热稳定性能进行表征,成功制备了具有不同孔道结构的胺基化多孔二氧化硅。对吸附剂材料进行CO2吸脱附实验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当TPB含量增多时,吸附剂材料吸附的CO2量也随之增大,并且TEPA-PSNs-0.5在75℃时吸附量最大,达4.70mmol/g;一阶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该吸附剂的CO2吸附过程;经过5次循环,其再生性能仍然高达94.34%。因此,合成的胺基化多孔二氧化硅具有高吸附量和良好稳定性,是用于二氧化碳捕集的潜在材料。  相似文献   

5.
以煤液化残渣(CLR)为原料制备CO2吸附剂,在实现碳减排的同时,可有效提高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经济性和环保价值。本文采用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为碳源,通过预氧化、炭化活化等工艺,制备出了吸附性能较优的CO2吸附剂。利用热重分析仪(TGA)、低温氮吸附仪(BET)、扫描电镜(SEM)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手段对吸附材料的微观形貌、孔径结构以及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显示,低灰分液化残渣所制备的吸附材料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微孔结构,更有利于CO2的吸附。以低灰分液化残渣为原料,在较优活化条件下(活化剂/原料质量比为1∶1、升温速率5℃/min、活化时间1h)制备的CO2吸附剂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在40℃、15%(体积分数) CO2模拟烟气条件下的CO2吸附容量为4.47%(质量分数),在0℃、1bar (1bar=105Pa)条件下的CO2吸附容量可高达27.70%(质量分数),低温吸附性能优异,吸附速率快且具有良好的循...  相似文献   

6.
刘岱  陈绍云  黄纯洁  费潇瑶  张永春 《化工进展》2016,35(11):3701-3706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Ce-Cu-Al-O复合金属氧化物吸附剂,用于低温下脱除CO2气体中的微量H2S。采用XRD、N2物理吸附、SEM及XPS等手段对脱硫前后的吸附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Ce含量、煅烧温度、气体空速、杂质气体及吸附温度对吸附剂脱除H2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e-Cu-Al-O系列吸附剂在40℃条件下可有效脱除CO2气体中的H2S,Ce含量为10%的吸附剂(10Ce-Cu-Al-O)具有最大H2S穿透吸附量,为94.1mg/g。研究发现,引入CeO2能有效改善CuO的分散性,提高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提高煅烧温度,较大空速均不利于吸附剂的脱硫效果;平衡气CO2会抑制H2S的吸附;吸附温度不高于100℃时,10Ce-Cu-Al-O的穿透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且不会生成COS副产物。表征结果显示,硫化后吸附剂的组分团聚导致了比表面积和孔容降低。此外,失活后的脱硫剂可在100℃用空气再生。  相似文献   

7.
燃煤电厂烟气中存在的微量SO2对胺基CO2固体吸附剂的碳酸化反应及循环特性有不利影响。利用固定床反应器,针对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胺基CO2固体吸附剂的碳酸化特性及其在含SO2气氛下的失效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并结合红外光谱、有机元素分析、BET等测试手段,研究其失效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胺基CO2固体吸附剂在反应温度50℃时具有较好的碳酸化反应特性和循环特性。当反应气氛中存在SO2时,由于生成了不可再生的亚硫酸/硫酸盐类物质而导致胺基活性位损失,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影响了吸附剂的脱碳性能,但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可提高吸附剂的碳酸化反应竞争性。  相似文献   

8.
CO2浓度的增加会引起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等环境问题,因此开发CO2捕集技术刻不容缓。Mg O作为一种理想的CO2吸附剂已成为研究热点。综述了Mg O基CO2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探讨了不同方法对Mg O的比表面积、CO2吸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的Mg O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碱性位点,有效地提高了其捕集CO2的能力;采用熔盐掺杂改性法制备的Mg O基吸附剂对CO2捕集能力显著提高,多次吸-脱附循环后仍保持较高的CO2吸附容量。未来对Mg O基CO2吸附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gO的改性方法、工艺条件优化和捕集机制等方面,进而推进MgO基CO2吸附剂的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9.
有效捕集CO2对于缓解亟待解决的温室效应、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钙基吸附材料因为CO2吸附容量高及成本低廉而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钙基吸附剂的CO2吸附机理,着重阐述了显著提高吸附性能的两种改性方法,包括惰性掺杂和形貌调控。归纳了利用Zr、Ce、Mn、Mg、Al等塔曼温度较高或富含氧空穴的金属氧化物对氧化钙进行单掺杂和复合掺杂改性,针对合成方法、吸脱附条件、惰性组分掺杂量、钙基前体等不同参数对掺杂改性钙基CO2吸附剂性能的影响进行总结。同时指出,采用聚苯乙烯小球、碳凝胶、碳球、表面活性剂等制备得到的中空结构球形钙基吸附剂或实心结构球形钙基吸附剂,具有良好的CO2吸附容量和吸附稳定性。提出两种改性方法距离工业化应用还有较大的差距,亟需深入探讨吸附剂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吸附剂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胡航标  张涛  崔征  唐盛伟 《化工进展》2016,35(11):3576-3584
以氧化石墨烯-羧基碳纳米管水溶液为原料,葡萄糖酸β内酯为交联促进剂,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得负载有多乙烯多胺的氧化石墨烯-羧基碳纳米管三维多孔气凝胶。通过在制备过程中改变多乙烯多胺的加入量可以调节其负载量。FTIR、XRD、TG、SEM、XPS、Raman、N2吸脱附等测试表征发现:多乙烯多胺通过酰胺键与基体连接,所得材料呈蜂窝状,且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随胺类负载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引入多乙烯多胺后的气凝胶材料通过化学作用实现CO2吸附。在200kPa、328K下,多乙烯多胺含量为55.8%的改性吸附剂的CO2吸附量可达3.9mmol/g,为相同条件下未改性吸附剂的9.8倍。结果表明,将多乙烯多胺、氧化石墨烯和羧基碳纳米管制备成三维蜂窝状多孔材料能有效提高CO2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1.
用富含胺基的物质对多孔材料进行修饰可以得到高CO2吸附量的吸附剂。采用浸渍法将聚乙烯亚胺(PEI)和2-氨基-2-甲基-1-丙醇(AMP)负载在拟薄水铝石上,考察了CO2压力、胺类物质负载量等对吸附性能的影响。采用低温N2吸附/脱附法(BET)、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TIR)等手段表征了吸附剂的结构特征及其物理性质,并使用重量法微天平实验装置对吸附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恒定为50℃,压力小于1 MPa时,负载PEI的吸附剂最高的CO2吸附量为77.53 mg CO2·(g吸附剂)-1,最佳负载量为85%;压力大于1 MPa时,负载PEI的吸附剂最高的CO2吸附量为123.79 mg CO2·(g吸附剂)-1,最佳负载量为10%。负载AMP的吸附剂最高的CO2吸附量为128.01 mg CO2·(g吸附剂)-1,最佳负载量为85%。CO2吸附稳定性实验表明,吸附剂对CO2的吸附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2.
谢竺 《硅酸盐通报》2020,39(12):3952-3957
为研究建筑废弃物——锯末木屑在环保中的应用,以NaNH2为活化剂和氮源,利用一步热解法制备了氮掺杂的多孔碳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光电子衍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发现样品主要由微孔构成,大的比表面积和高的氮含量相互协同,为CO2的电化学还原反应提供了丰富的催化活性位点和CO2反应物。电化学测试研究结果发现,样品还原CO2的主产物为CO,在-0.7 V(可逆氢电极,RHE)的过电势下,CO的法拉第效率高达82%,且样品可持续稳定电解18 h。说明以建筑废弃木屑材料制备的多孔碳可有效还原CO2,实现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H2S杂质对固态胺吸附剂吸附CO2性能的干扰机制还缺少全面研究。以Al2O3为载体负载聚乙烯亚胺(PEI)制备铝基固态胺吸附剂(PEI@Al2O3),系统探究了H2S对其CO2吸附容量、吸附速率和循环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H2S与CO2共存时,会相互抢占吸附剂上的胺基活性位点,从而发生竞争性吸附,但在模拟沼气条件(40%CO2+59.5%CH4+0.5%H2S)下,H2S的吸附竞争力远小于CO2,H2S吸附被抑制,且二者的最佳吸附温度不一致,在CO2最佳吸附温度下,PEI@Al2O3的CO2吸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均不受H2S干...  相似文献   

14.
朱祥  吕文杰  胡军  汪华林  刘洪来 《化工学报》2014,65(5):1553-1562
有机多孔聚合物(porous organic polymers,POPs)是一类由有机构建单元连接而形成的新型多孔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以及CO2吸附能力,近年来有关POPs在CO2捕集和分离的研究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大量具有优异孔性质(比表面积和孔容)的POPs通过不同有机合成反应被成功地开发出来应用于CO2吸附分离过程。本文介绍了POPs材料的CO2捕集与分离性能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提高POPs材料CO2分离性能的合成策略,重点分析了可以通过功能化增强吸附剂与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提高材料的CO2分离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丽  王兴杰  李浩  陈永伟  李忠 《化工学报》2018,69(2):733-740
以淀粉糖(主要成分为葡萄糖)为碳前体,制备了一系列多孔碳材料(C-GLCs-800),对其进行孔隙结构分析,并应用FT-IR、SEM、TGA对其进行了表征,测定了材料在288、298和308 K下的CO2和CH4吸附等温线,根据IAST理论预测了材料对CO2/CH4二元体系的吸附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活化条件对材料的孔隙结构有明显影响,随着KOH/C质量比的增加,所制备的C-GLCs-800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先增加后降低。其中C-GLC-800-4的BET比表面积高达3153 m2·g-1,总孔容为2.056 cm3·g-1。C-GLC-800-2的窄微孔(Vd<1 nm,孔容0.3538 cm3·g-1)含量最高,为30.63%。C-GLC-800-2在298 K和105 Pa下对CO2吸附量高达3.96 mmol·g-1,明显高于许多传统吸附材料和MOFs材料在相同条件下对CO2的吸附容量。应用Clausiuse-Clapeyron方程计算了CO2和CH4在材料上的吸附热,应用IAST理论计算了CO2/CH4的吸附选择性,结果显示C-GLC-800-2对CO2/CH4的吸附选择性为8.35。  相似文献   

16.
CO2作为温室气体,受到了全球的普遍关注,其捕获、应用和贮存技术成为了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无论是对于CO2的转化利用还是封存技术,其捕获是必要前提。近年来用于此领域的再生干燥吸附剂由于较低的能量需求和其他独特的属性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其中,碱金属(钠和钾等)碳酸盐因吸附温度低被视为有前途的吸附材料并常用作再生干燥吸附剂。但是基于Na2CO3和K2CO3的吸附剂具有反应速率慢或吸附剂再生温度高等问题。而活性炭吸附剂则有克服这些问题的特性。活性炭材料的比表面积、孔结构、表面性质、表面官能团都对CO2的吸附有重要的影响,性能调控空间大。本文在介绍几种CO2捕获技术基础上,对采用这些方法中常用的固体吸附剂进行了概述,对各种吸附剂优缺点进行了归纳,展望了碱金属碳酸盐及其包括活性炭在内的碳基复合材料在减少CO2排放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以4种不同品牌多孔蜂窝活性炭为研究对象,采用N2物理吸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XRF等方法对活性炭物化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不同品牌蜂窝活性炭材料的成分和孔隙结构对CO2吸附的影响。并通过对比0,20,40℃下CO2的吸附等温线,分析CO2在不同蜂窝活性炭材料表面的吸附热力学特性,拟合出CO2气体吸附量与等量吸附热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2和CO2吸附等温线属于Ⅰ型吸附等温线,样品主要以微孔结构为主,存在少量介孔结构;不同温度下活性炭吸附CO2曲线均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温度升高,CO2在活性炭材料上的吸附量均减小,说明升温不利于CO2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相同条件下,泰州800活性炭(TZ800)的吸附量高于淄博800活性炭(ZB800)的吸附量,表明CO2更易吸附于TZ800活性炭上,这可能得益于其丰富和发达的微孔结构。同时TZ...  相似文献   

18.
选用了7种不同物理化学特性的碳材料,分别为活性炭-1 (比表面积1779m2/g)、活性炭-2 (比表面积970m2/g)、多孔纳米炭-1 (平均孔径14nm)、多孔纳米炭-2 (平均孔径85nm)、多孔纳米炭-3 (平均孔径4.7nm,掺氮)、多孔纳米炭-4 (平均孔径4.1nm,不掺氮)和纳米碳纤维。在对比这7种不同的碳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与其脱硫性能的基础上,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脱硫温度、反应空速等因素对碳材料吸附脱除SO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材料吸附脱除SO2的性能受材料的比表面积、孔隙结构、表面官能团、脱硫温度和反应空速的综合影响。不同的碳材料中,材料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对材料的脱硫性能影响很大,以微孔结构为主的碳材料SO2去除率较高,以介孔结构为主的碳材料脱硫容量较高;随着脱硫温度升高,碳材料的吸附脱硫性能降低;随着反应空速降低,碳材料的吸附脱硫性能升高。本研究中,多孔纳米炭NCP-10的吸附脱除SO2性能最好,能在室温下保持100%的...  相似文献   

19.
直接空气捕碳(DAC)技术属于一种负碳技术,作为碳捕集、存储和利用(CCUS)技术的有效补充,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之一。由于吸附能力强、再生能耗低、应用场景灵活以及结构可调性强,固体多孔材料在降低DAC经济成本和运行能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从固体多孔材料的DAC原理出发,重点综述了包括沸石吸附剂、硅基吸附剂、炭基吸附剂、纳米氧化铝吸附剂、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吸附剂和多孔树脂材料吸附剂等DAC的研究现状,系统介绍和比较了固体多孔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吸附选择性、水热稳定性、再生能耗以及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缺点。本文着重分析了胺功能化改性和载体孔隙结构等因素对吸附CO2性能的影响规律,对各类固体多孔材料在DAC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方向,并指出未来固体多孔吸附材料的设计开发应兼顾经济性和高效性,加快开展中试规模的DAC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迟长云  李英杰 《化工进展》2018,37(12):4908-4916
采用挤出滚圆法对钙基碳载体Ca(OH)2进行造粒。在双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黏结剂、支撑体和造孔剂对造粒后钙基碳载体循环捕集CO2性能的影响,并提出采用多孔Al2O3球粉作为新型支撑体。结果表明,选择聚乙烯吡咯烷酮为颗粒黏结剂时最佳添加量为2%。高铝水泥和多孔Al2O3球粉均可作为支撑体造粒。多孔Al2O3球粉作为支撑体造粒后碳载体的循环捕集CO2性能更高,其10次循环后CO2吸收量为0.23g/g,是添加高铝水泥造粒碳载体的1.35倍。微晶纤维素作为造孔剂显著提高了造粒碳载体的循环捕集CO2性能。多孔Al2O3球粉作为支撑体造粒后碳载体的抗压强度略高于高铝水泥作为支撑体。多孔Al2O3球粉造粒钙基碳载体拥有大量30~100nm孔隙,其比孔容高于高铝水泥造粒碳载体,这有利于CO2捕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