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文献"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生命周期能耗及碳排放的测算模型"中的模型,选择了大连地区2个区域集中供热系统B01、B02和9个公共建筑供热供冷系统B03~B11作为计算实例对其生命周期内的能耗、碳排放和经济性进行了量化剖析。结果表明:B01和B02生命周期碳排放分别为743.60 kg/m2、620.98 kg/m2,B03~B11生命周期碳排放为800.15~1 377.85kg/m2;系统设备生产、安装等阶段隐含能耗和碳排放比例达到6%~14%;我国寒冷地区一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虽然达到一定的节能减排效果,但生命周期内碳减排成本较高,远远高于我国碳税;影响碳减排成本的3种因素中,影响权重分别是电力价格设备运行效率电力碳排放因子。  相似文献   

2.
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对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利用CBCEM模型对我国建筑运行碳排放进行中长期预测,研究了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目标和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建筑领域按照现有发展模式,建筑运行碳排放将在2038-2040年达峰,碳排放峰值约为31.5亿tCO2,到2060年碳排放量仍将有27.2亿tC02,无法实现建筑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通过现有技术措施的组合实施,可将建筑领域碳达峰时间提前至2030年左右,峰值强度约为26.5亿tCO2;通过测算不同情景下建筑碳排放量,综合考虑技术难度、成本和可推广性,建议技术措施的优先级是:提升新建建筑能效>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本研究为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控制建筑业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探究我国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绿色低碳建筑相关研究文献为样本数据,采用文献计量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研究与国家政策颁布息息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建筑类期刊上,涉及学科较多;虽然已形成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和研究机构,但尚未形成关系紧密的作者、机构合作网络;研究热点和前沿主要包括碳核算、低碳技术研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低碳改造和建筑碳排放权交易5个方面;绿色低碳建筑领域后续研究应从界定统一的建筑碳排放核算边界、关注使用者行为习惯、推动传统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背景,调研了我国及上海建筑领域碳排放现状,研判了上海建筑领域碳排放趋势,分析上海建筑领域碳达峰困难和瓶颈,最后提出了制定该市建筑领域碳达峰“1+1+3+6+12”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5.
建筑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是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关键领域。从低碳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视角出发,分为设计、施工、运营及拆除 4 个阶段进行碳排放核算。构建了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体系,将低碳监管融入到全寿命周期过程;根据人员消耗、化石能源、电能等 3 种主要的碳排放因子,建立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的 CO 2 排放核算模型;在政府实施碳税政策背景下,基于作业成本法建立了 CO 2 排放成本核算框架,对住宅、商业建筑、工厂厂房、办公楼、会展中心、学校等 6种不同类型低碳建筑项目进行全寿命周期评价,并运用 0-1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分析了建筑投资商的项目组合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6.
郝佳莹  高健 《建筑节能》2016,(9):122-124
在归纳建筑领域碳排放—碳减排的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建筑碳排放—碳减排预测模型。在传统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引入了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从而优化权值和阈值,训练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寻求最优解,使模型在碳排放和碳减排双目标下预测未来城市建筑的"碳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建筑用能作为消费领域用能的主要部分,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准确分析建筑领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对于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并制定中长期规划有重要作用。文中基于中国能源平衡表的建筑能耗宏观计算方法,对黑龙江省2006—2020年近15年的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总量进行统计与计算。得出黑龙江省建筑领域能耗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各种能源种类消耗情况,以及不同建筑类别的能耗和碳排放现状,为政府今后节能减排的政策优化及政策选择提供数据支撑。结果显示2006—2020年,黑龙江省城镇建筑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之后逐年下降,也表明黑龙江近些年大力推行散煤替代、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提升供热效率等建筑节能政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筑部门碳排放在社会整体碳排放中占比较大,以建材碳排放为主的建筑隐含碳排放和以运行能源消耗为主的建筑运行碳排放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的2个最主要部分。开展零碳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加速建筑部门深入推进碳减排,在建材碳排放和运行碳排放两方面发力,促进建筑从运行阶段零碳排放到全寿命周期零碳排放,进而推动实现个体到整体的建筑零碳排放目标。通过对加拿大零碳建筑设计评价标准、运行评价标准的剖析,以及实际评价项目的介绍,结合我国当前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标准编制和实施情况,对比了中加在建筑碳排放计算、建筑碳中和基础、建筑碳抵消措施、零碳目标实施路径及关键评价指标方面的异同,提出了我国绿色建筑项目进行零碳设计和运行可采取的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周霞  杜卓群 《建筑经济》2020,41(1):116-120
基于2009~2018年京津冀新增建筑产业用地出让数据和2008~2017年京津冀建筑业能源消费数据,运用核密度方法分析建筑产业时空布局趋势,从产业高度-地价耦合度、建筑产业碳排放量,以及其碳排放强度角度分析产业结构优化、降碳减排方面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业碳排放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影响重大,在中国建筑业碳排放测算的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Slope 值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2006~2017 年建筑业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表明:2006~2017 年,我国建筑业碳排放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建筑业碳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南部地区排放量较大,其他区域排放量较低。大部分省份建筑业碳排放量为中速和缓慢增长型,建筑业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建筑业碳排放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呈缓慢波浪式上升态势。建筑业碳排放空间集聚程度呈现出增强-减弱-增强的波动变化趋势,集聚程度较低,但局部空间关联性较强。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等相关部门制定建筑业碳减排管理的差异化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保温结构一体化系统凭借其热工性能、与建筑同寿命等优势,可使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本研究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理论,选定保温结构一体化产物——增强复合岩棉条板保温系统为研究对象,以1 m2为单位进行了生产阶段的碳排放计算,并以西安市某住宅为例进行了与岩棉薄抹灰外保温系统的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保温结构一体化系统的建筑可减少约1.61%,即30.5 kgCO2e/m2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同时可避免由于保温系统再次生产运输和施工所造成的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为建筑领域绿色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2.
沈丹丹 《建筑施工》2021,43(10):2162-2166
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定量研究生产、运输、建造、运行、拆除和回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以上海某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建筑全生命周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指标为2.72 t/m2,运行期间的建筑碳排放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其次为建材生产阶段.降低运行阶段的能源需求,选择可再循环和碳排放因子小的建材、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浪费有助于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该模型的建立,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提供依据,为优化设计方案、建造方案和运行方案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3.
沈丹丹 《建筑施工》2021,43(10):2162-2166
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定量研究生产、运输、建造、运行、拆除和回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以上海某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建筑全生命周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指标为2.72 t/m2,运行期间的建筑碳排放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其次为建材生产阶段.降低运行阶段的能源需求,选择可再循环和碳排放因子小的建材、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浪费有助于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该模型的建立,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提供依据,为优化设计方案、建造方案和运行方案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4.
吴水根  谢银 《建筑施工》2013,35(1):85-88
装配式建筑结构对我国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提高建筑的工程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实现建筑建设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探讨装配式建筑结构在其物化阶段的节能减排效果,并为其全寿命周期提供分析基础,在分析碳排放计算分类基础上,采用将施工活动划分为几个主要的碳排放源,然后统计各排放源的使用和消耗量。再通过装配式结构的建造流程建立相应的碳排放系统边界,将碳排放源分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并根据常用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以及常用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强度,对每一项进行分类和计算,最后提出完整的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思路。  相似文献   

15.
沈丹丹 《建筑施工》2021,43(10):2162-2166
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定量研究生产、运输、建造、运行、拆除和回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以上海某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建筑全生命周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指标为2.72 t/m2,运行期间的建筑碳排放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其次为建材生产阶段.降低运行阶段的能源需求,选择可再循环和碳排放因子小的建材、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浪费有助于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该模型的建立,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提供依据,为优化设计方案、建造方案和运行方案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在城镇化不断发展背景下,我国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对应建筑能源增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大,对周围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危及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建筑行业是我国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建筑碳排放具有外部性和公共性,若大气环境容量过度,会影响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当下实现碳减排的新型方式为"碳排放权交易",将碳排放权交易引入建筑领域,将为建筑领域各项工作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对建筑行业中碳排放量交易的具体形成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双碳目标下,建筑减碳任重道远,碳排放计算成为一个设计显性要素引起建筑师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本团队在第二届(2018年)、第三届(2022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参赛作品栖居2.0(装配式木结构)、栖居3.0(装配式钢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其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两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的特点,分析两栋建筑的低碳策略及实际效果,从体系优化、材料运用、隐含与运行耦合3个方面提出针对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减碳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为测算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将建筑全生命周期分为建材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运营使用和维护更新、废弃与拆除 5 个阶段,分别分析各阶段碳排放的来源,运用碳排放因子法确定各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构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模型,结合广州市某高校办公楼改扩建工程案例,分析各阶段碳排放特点与强度,为建筑碳排放测算研究提供参考。测算结果表明,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运营维护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最大的阶段,分别占该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 30.03%和 68.00%。同时也是减排潜力最大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印江  王海宁  张宏 《城市住宅》2021,28(7):16-19
针对装配式建筑物化过程中,采用电动运输工具进行预制构件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的计算研究,对比分析预制构件运输与普通材料运输之间的区别,通过真实道路试验测定预制构件电气化运输的真实碳排放量.研究中开展了化石燃料车和电动车的对比测试,同时对比分析不同满载率情况下构件运输碳排放量,采用统计分析工具拟合回归公式,得到相应碳排放因子取值方式.本研究可为GB/T 51366—2019《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中的运输部分进行有效补充,并为可再生能源在装配式建筑行业的深度应用提供碳排放量计算的定量标尺.  相似文献   

20.
陈定艺 《福建建筑》2022,(6):145-148
研究建筑领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减少行业碳排放具有重大意义。以统计年鉴为基础,建立福建省建筑领域碳排放的测算方法,通过LMDI模型,分析影响福建省建筑领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影响福建省建筑领域碳排放量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均建筑面积,一般影响因素为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强度、常住人口规模。做好城市规划、提高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