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
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对于减轻温室效应和开发有机化工新碳源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简要介绍了二氧化碳化学转化的研究意义,总结了其参与化学反应的主要途径,对比了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与双酚A型聚碳酸酯,指出开发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共聚反应的高效催化剂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重点综述了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共聚各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优缺点。分析得出该研究领域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催化剂效率和共聚产物的性能与应用。产品由于具有生物降解性且其原料为储量丰富的二氧化碳,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环氧化合物开环聚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环氧化物开环聚合用催化剂及聚合机理,并对阳离子、阴离子、配位开环聚合方法的应用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各种催化体系的工艺进展,指出生物酶和磷腈类催化剂具有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7.
8.
CO2与环氧化合物合成环状碳酸酯具有100%的原子利用率,是CO2化学利用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且环状碳酸酯应用范围广泛,如非质子溶剂、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质、聚碳酸酯和聚氨酯合成的单体、药物中间体以及其他精细化学品等。综述了近年来上述反应催化体系的最新进展,包括动力学、机理研究,并重点介绍了影响其活性和选择性的参数。 相似文献
9.
10.
以环氧大豆油和甲醇为原料,通过开环加成制备植物油基多元醇。在自制的二氯二氧化钨(WO2Cl2)作催化剂、三氟甲磺酸银(Ag OTf)作助催化剂的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助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温度和醇油物质的量比等对环氧大豆油开环转化率的影响,并对产物的环氧值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催化剂用量为3%(以甲醇和环氧大豆油总质量为基准,下同),三氟甲磺酸银用量为4%,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8 h,醇油物质的量比为28∶1时,环氧大豆油的开环转化率较高,为89.13%。对开环产物进行了FTIR、1HNMR、TG以及流变性分析。通过热重分析得出,多元醇的分解温度(334℃)比环氧大豆油的分解温度(305℃)高。流变性分析得出,随着温度的升高,环氧大豆油和多元醇的黏度逐渐下降。在温度较低时,大豆油多元醇的黏度明显低于环氧大豆油的黏度。 相似文献
11.
以CO2与环氧乙(丙)烷合成碳酸乙(丙)烯酯的反应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应用于环氧烷和CO2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的催化剂进行比较,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均相催化剂,特别是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用于CO2和环氧烷合成环状碳酸酯反应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通常比较高,但均相催化剂与产物分离困难.与均相催化剂相比,多相催化剂易于和产物分离.但普通的多相催化剂,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和碱金属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差,反应条件苛刻.将均相催化剂固载化形成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多相催化剂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14.
针对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制备脂肪族聚碳酸酯反应体系,本文在综合分析脂肪族聚碳酸酯应用前景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双金属氰化络合催化剂在该工艺中的研究进展,并对不同种类活性中心金属的组合在不同反应体系中的催化效果进行了分析。共沉淀法制得的Zn-Co双金属氰化络合催化剂在CO2与环氧烷烃的催化体系中,通过改变制备方法、配体等条件可以实现对催化剂形貌的控制,有利于催化活性的提升。Zn-Fe双金属氰化络合催化剂对于环氧丙烷开环活性较好。同时还介绍了采用其他活性中心金属组合制得的双金属氰化络合催化剂,发现对于CO2与环氧烷烃共聚活性受中心金属及配体的影响较大。最后,对该共聚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为双金属氰化络合催化剂的设计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二氧化碳尤其是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替代常规有毒溶剂成为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溶剂受到了广泛关注。CO_2虽是温室气体,但其具有无毒、易除、来源广等优点,可用于萃取、分离、化学反应和材料处理等过程,CO_2是极性较弱的溶剂,大部分极性分子和高分子量聚合物在其中的溶解度都很低,限制了其工业应用。因此,亲CO_2化合物(CO_2-philes)的设计及制备成为研究热点。重点介绍了高分子聚合物、含氟表面活性剂、烃类表面活性剂和糖类化合物等几类CO_2-philes的性质及其与CO_2的相互作用,总结分析了CO_2-philes的特性及设计原则,指出今后CO_2-philes应具有无毒、可循环使用和环境友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
环氧化合物因其特殊环应变而具有显著的反应性,在酸或碱的催化下与许多亲核试剂进行开环反应,可用于制备各种合成中间体。环氧化合物开环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是合成化学的核心课题。本文综述了环氧化合物亲核开环反应过程强化的国内外进展,从新材料(介质)强化、外场强化、过程装备强化等方面介绍了不同强化策略对环氧化合物亲核开环反应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新型多孔材料、金属氧化物、离子液体等几类材料对环氧化合物亲核开环反应的催化性能的影响,并指出了实际工业生产中环氧化合物亲核开环反应强化技术中依然存在转化率和选择性不高、反应能耗大的问题。提出建立基于环氧化合物开环反应特性的多种强化技术耦合的过程强化方法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