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了番茄斑萎病毒( TSWV)和番茄环纹斑点病毒( TZSV)感病植物叶片的细胞超微结构,发现两种病毒在病变细胞内的形态及细胞病理变化特征相似,但病毒含量及细胞受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与TSWV相比,TZSV侵染细胞的病变程度更为严重,叶绿体产生大的囊泡,片层结构被破坏,线粒体也发生囊泡化,而TSWV侵染的细胞内线粒体保存相对完好。高压冷冻-冷冻置换制备的样品细胞病理结构与常规化学固定的相似,但对膜结构的保存更加良好。该结果从细胞病理学上证明了TZSV在田间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水稻矮缩病毒(RDV)不同分离株侵染寄主植物的细胞病理学变化,验证RDV部分基因差异是否引起致病性差异,本文应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比较观察RDV云南分离株和浙江分离株侵染水稻的细胞病理.结果显示,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呈条带状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侵染中心.在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周围,相邻细胞不同程度地病变,叶绿体膜系统消失,部分叶绿体中含有病毒颗粒,线粒体残体及细胞质中有分散或聚集的病毒粒体,细胞核中未见病毒粒体;离侵染中心较远的细胞中亚细胞结构较完整.RDV浙江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部分细胞充满病毒粒体,无明显的条带状分布,其他细胞病理特征与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相似.这些结果表明,RDV不同分离株侵染寄主植株的细胞病理特征无显著差异,对其致病性的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超薄切片制样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在细胞中的聚集特征及其与亚细胞的相互作用是植物病毒诊断鉴定及致病性研究的基础,但存在视野小、因载网遮挡而信息不全的局限.本研究对目前蔬菜及其它重要经济作物生产上发生为害严重的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侵染番茄叶片...  相似文献   

4.
2011~2012年在浙江杭州连续发现感病甘薯植株具有甘薯病毒病SPVD的典型症状,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其叶片包含有长度为600—900nm,直径为12nm的线状病毒粒子。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及测序,其病原为甘薯羽状癍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复合侵染。运用透射电镜研究SPVD引起的细胞病理学变化,观察到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马铃薯Y病毒属特征性柱状内含体,其结构分类为Ⅳ型;线状病毒样粒子以束状平行排列成聚集体的方式存在于细胞质中;叶绿体伸出伪足状结构包裹线粒体。在维管束细胞的筛管和伴胞中观察到弯曲线状病毒样粒子形成的聚集体,其粒子排列交错,与叶肉细胞中平行排列的病毒样粒子聚集体不同,符合毛形病毒属特征。另外还在维管束和叶肉细胞结合的部位发现复合侵染的细胞病理学特征。本研究表明危害甘薯生产的SPVD已扩散蔓延到浙江省。  相似文献   

5.
复合侵染的蚕豆黄花叶病病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透射电镜、ELISA和RT-PCR技术对浙江丽水的蚕豆黄化花叶病株进行了病原诊断,电镜负染色发现病株汁液中存在线状和球状两种病毒粒子,线状粒子长度在600nm~800nm的占73%,球状粒子直径约26nm;超薄切片观察到细胞质中存在Ⅱ型风轮状内含体及大量电子致密无定型体,还有线粒体增生聚集和膜结构的增生,两类细胞病变现象出现在相邻细胞中;用BBWV 2的单克隆抗体对病汁液ELISA检测结果为阳性反应;用Potyvirus通用引物进行RT-PCR检测有1.7kb特异性扩增片段产生.根据以上结果诊断病原为蚕豆萎焉病毒2(BBWV 2)和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二者为复合侵染.  相似文献   

6.
应用高压冷冻-冷冻置换技术(HPF-FS)制备了马铃薯Y病毒属的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和大豆花叶病毒(SMV)侵染寄主植物叶细胞的超薄切片样品,并与传统化学固定方法进行比较。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病毒粒子和内含体的形态分布在两种方法处理的样品中无明显差异,但高压冷冻样品的细胞超微结构精细,细胞壁与细胞质之间边界清晰,质膜平滑而完整,细胞基质丰富;细胞核和叶绿体、线粒体等形态饱满,高尔基体潴泡结构及分泌小泡清晰,在ZYMV感染细胞的叶绿体中观察到囊泡结构。而化学处理的样品普遍存在细胞结构的收缩和变形,特别是质膜褶皱,与细胞壁分离,叶绿体呈梭形,片层结构发生改变,高尔基体潴泡结构及分泌小泡相当少见。实验结果有利于正确区别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病理变化和化学处理而产生的人工假象。  相似文献   

7.
‘麦香’桃叶片变色期色素含量及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桃的栽培品种‘麦香’(Prunus persica‘mai xiang’)为试材,在8月中旬其叶片由绿变紫红时,对其不同叶位的叶片色素含量进行了测定;以叶色维持绿色不变的品种‘照手姬’桃(Prunus persica‘terutehime’)为对照,并观察了这2个品种的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当花色苷与总叶绿素、类胡萝卜含量的比值约为1∶3.86∶0.43时叶片开始转为淡紫色;当三者含量的比值达到1∶1.70∶0.18时,‘麦香’的整个叶片转变为紫色;当三者的比值大于1∶1.35∶0.16时,叶片的紫色加深变为紫红色。超微结构研究发现,‘麦香’的顶端嫩叶与‘照手姬’的存在显著差异,‘照手姬’桃叶绿体基粒片层清晰,而此时‘麦香’叶绿体基粒片层已表现出明显的松散,线粒体膜有降解现象,而且在上表皮细胞和栅栏组织的液泡中已存在不明物质,这种幼龄期表现的衰老迹象,可能是‘麦香’桃的早熟性决定的。在基部叶片的超微结构中,两品种都出现了相似的衰老现象,即叶绿体片层结构严重扭曲并出现解体现象、嗜锇颗粒增多变大、线粒体外膜解体,内嵴混乱。此外’麦香’叶片中还显示出特有的结构:栅栏组织细胞的液泡和上表皮细胞出现大量絮状或粒状的黑色物质。本实验结果表明,‘麦香’桃叶片的成色取决于花色苷和总叶绿素的比例,‘麦香’桃在变色期合成花色苷,然后可能运输到栅栏组织的液泡和上表皮细胞,使叶片呈现紫红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