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墨水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胶囊电泳显示电子墨水技术(EPID)是实现柔性显示的重要技术之一。电子墨水的微胶囊化,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改善了电子墨水的稳定性问题。本文以联苯胺黄PY14为显色颗粒,分散蓝BF为背景色染料,四氯乙烯和二甲苯为混合溶剂,聚丁烯琥珀酰氨PIBI为电荷控制剂制备电泳显示液。以明胶一阿拉伯树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将电泳显示液微胶囊化,制得颗粒饱满圆滑,壁材透射率高,保存时间长,柔韧性好的电子墨水微胶囊。并制作了对比度高,响应快的电泳显示原理型器件。用密度仪测试,显微镜观察,粒度仪测试粒径分布的方法,研究确定了微胶囊制备过程中影响微胶囊形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王登武  王芳  马素德  赵晓鹏 《功能材料》2011,42(Z4):691-693,698
以明胶-阿拉伯树胶为壁材,四氯乙烯(TCE)为分散介质,硬脂酸表面改性的纳米TiO2为显示颗粒,Span-80为稳定剂,采用复凝聚法一步制备了电子墨水纳米胶囊.讨论了各种因素对电泳液分散体系的影响,并制备了电子墨水纳米胶囊.结果表明,通过分析影响颗粒分散稳定性影响因素,可使得显色颗粒在体系中稳定存在.而纳米胶囊化处理后...  相似文献   

3.
4.
明胶-阿拉伯树胶基电子墨水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显示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明胶-阿拉伯树胶为壁材,Span80为稳定剂,四氯乙烯为分散介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表面改性的TiO2为显示颗粒,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红白显示电子墨水微胶囊,研究了SDS对所制备电子墨水微胶囊的影响,并将微胶囊涂覆在ITO玻璃上,制成电子墨水显示原型器件.在直流电场驱动下,电子墨水显示原型器件实现了文字显示.  相似文献   

5.
6.
周建林  罗艳  钟毅 《材料导报》2012,26(10):54-57
采用复凝聚法,以亲油改性的纳米Fe3O4为磁性颗粒,白油为分散介质,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磁性微胶囊.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微胶囊的粒径及粒径分布,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及分散状态,借助磁铁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微胶囊的磁响应性能.结果表明,反应溶液pH=3.8、芯壁比1∶1时,微胶囊收率最高;搅拌速率为600r/min时,微胶囊的粒径分布最均匀;在pH=3.8、芯壁比1∶1、搅拌速率600r/min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形状规整性及单分散性好,且囊壁透明、表面光滑,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能,可应用于磁泳显示和靶向药物传输领域.  相似文献   

7.
十八胺改性的酞菁绿G和经过改性的TiO2作为显示颗粒配制电泳液,使用明胶-阿拉伯树胶复合凝聚法制备了双色互变的电子墨水微胶囊。通过电镜照片证明,改性以后的酞菁绿G颗粒粒径变小,而且它们在四氯乙烯中的分散性能良好。对电泳液进行微胶囊化处理,电泳颗粒在微胶囊中均匀分散,调节搅拌速度以及SDS等条件,获得了表面光滑,大小均一且无粘连的电子墨水微胶囊。在E=20V/μm电场作用下,电子墨水微胶囊实现了双色互变,微胶囊中的电泳颗粒具有良好的电场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8.
微胶囊防晒剂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乳液状纳米级的TiO2 为芯材 ,采用明胶和壳聚糖作为壁材 ,通过复凝聚反应制备了包裹TiO2 的微胶囊。考察了种子浓度、pH值和心壁比等工艺条件对微胶囊产率和形态的影响。采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微胶囊的外观和粒径 ,结果表明 ,微胶囊的大小为几百纳米。同时 ,还考察了微胶囊对 2 80~ 5 5 0nm的光的吸收效果 ,结果显示 ,TiO2 微胶囊对UVB有很好的吸收性能  相似文献   

9.
宋思思  王宁  李晓刚 《材料导报》2016,30(3):33-36, 43
双乳液是一类多重乳状液体系,它具有保护物质并且可以控制这些物质从一个相释放到另一个相的能力。近年来这类乳液体系与传统微胶囊制备方法的结合在药物输送(如抗癌药物、激素等)、食品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解决了传统微胶囊制备方法无法有效封装高度水溶性物质等问题。基于此,综述了双乳液体系与微胶囊制备方法结合延伸出的一些新方法,包括双乳液-复凝聚法、复乳溶剂挥发法以及膜乳化复乳法等;同时,评述了影响双乳液体系制备微胶囊的各种因素,展望了双乳液体系在农药微胶囊制备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脲甲醛包覆水性环氧树脂微胶囊,测定其产率及含芯量,表征了表面形貌及化学结构,并考察了微胶囊水泥石修复性能。结果表明:芯壁比为2.4∶1时微胶囊最佳,含芯量达76.1%,粒径约为200μm;微胶囊掺量为1%时,水泥石同时具有良好的压缩强度和修复性能,极限预破坏修复率为87%;预破坏程度为60%时,修复率最高;微胶囊粗糙蓬松的外壁与水泥石基体有良好的胶接性,内壁厚约0.5μm,易在水泥石基材中发生应力撕裂而发挥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近年来W/O/W复乳体系制备微胶囊和提高W/O/W型复乳液稳定性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W/O/W复乳体系制备聚合物微胶囊的影响因素,主要有W/O初乳的稳定性,壁材,外水相,复乳的乳化条件和囊壁固化条件。对微胶囊形貌的改善、包覆率的提高及粒径分布的控制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热塑性材料的自修复,以尿素、三聚氰胺、甲醛共聚物为囊壁,苯乙烯为囊芯合成了包覆苯乙烯的改性脲醛树脂微胶囊,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电位仪等分析了微胶囊的化学成分及表面形貌,发现其表面粗糙致密,形状基本呈球形,粒径分布较集中,包封率为72%,有望应用于自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纳米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慧林  赵晓鹏 《功能材料》2003,34(6):609-611
扼要介绍了微胶囊制备的原理及方法。着重阐述了有关纳米胶囊的制备方法及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纳米胶囊在医药和工程塑料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纳米胶囊的制备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扼要阐述了纳米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乳液聚合法、凝聚相分离法、无机物化学镀膜法、聚电解质交替吸附法,以及界面溶剂交换技术、逐层纳米自组装技术、双乳液蒸发技术和超临界流体技术等新型制备技术。介绍并展望了纳米胶囊在生物医药、塑料及相变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延缓三氯蔗糖甜味特性,采用微胶囊技术对三氯蔗糖进行包埋处理。选择大豆分离蛋白和海藻酸钠为壁材,三氯蔗糖为芯材,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三氯蔗糖微胶囊。以微胶囊产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法确定最佳制备条件,并对其形态等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复凝聚pH值为3.01,芯壁质量比为1.27,大豆分离蛋白和海藻酸钠的质量比为3.01,壁材质量浓度为0.0304 g/mL。按此工艺条件制备的三氯蔗糖微胶囊呈完整球形,表面光滑平整,粒径约为50μm,产率可达75.19%。  相似文献   

16.
香味微胶囊整理织物其游离甲醛与留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论述了用部分醚化的蜜胺树脂作为壁材 ,对香精进行胶囊化制成香精微胶囊 ,再对纯棉织物进行香味整理的过程。通过对整理后织物的游离甲醛测定及气相色谱检测 ,结果表明 ,文中所采用的蜜胺树脂型香精微胶囊对织物整理后的游离甲醛释放量低于 30× 10 -6,且留香时间可达 5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光固化树脂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和光引发剂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可用于光引发自修复的微胶囊。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观察了微胶囊的形态及结构,采用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对自修复微胶囊的粒径、热稳定性及修复效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芯材被成功包覆在微胶囊中,微胶囊合成的优化转速为500 r/min,在此转速下,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101.9μm,包覆率为51.46%,微胶囊热稳定温度为226℃。将所制备的微胶囊埋置于涂层中,通过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涂层中的裂纹在UV光照20 min之后得到了明显的修复,且修复过程绿色高效。  相似文献   

18.
以亲油性的TiO2和Fe3O4为显示颗粒,SDS,span80为乳化剂,变压器油为分散介质,卵磷脂为分散剂,制备了分散性良好的悬浮液.以上述悬浮液为囊芯材料,明胶-阿拉伯树胶为壁材,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了磁性微胶囊.实验发现,卵磷脂对多相囊芯的稳定和乳化有促进作用,滴酸速度、搅拌速度、SDS及卵磷脂的量影响微胶囊大小及成...  相似文献   

19.
20.
在乳液体系下采用离子聚合法制备了聚氰基丙烯酸丁酯包覆玫瑰香精纳米胶囊,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热失重(TGA)和电子鼻对该纳米香精胶囊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香精胶囊中聚氰基丙烯酸丁酯与香精有一定氢键作用。纳米香精胶囊的粒径约50~60nm,分布均匀且为圆球状。纳米香精胶囊和聚氰基丙烯酸丁酯均有两段热失重,在第一段热失重中纳米香精胶囊的质量损失率较聚氰基丙烯酸丁酯增加了17.45%。上述结果证明香精已被引入纳米胶囊内部。在对纳米香精胶囊和普通香精热处理后发现,纳米香精胶囊的香气强度无明显变化,高于普通玫瑰香精,证明纳米香精胶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缓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