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易于工程实现的舰船目标强散射源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物理光学法、物理绕射理论和等效电磁流法等高频近似方法计算舰船目标后向散射回波,并通过二维雷达成像来分析其强散射源分布。通过仿真实验实现了舰船目标雷达后向散射回波计算与二维成像,并分析了强散射源分布,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张守川  吴毅 《量子电子学报》2005,22(4):663-666,672
介绍了后向散射回波与信标光到达角起伏的原理性比对实验.该实验通过对比的方法验证后向散射的到达角起伏是否可以反映大气湍流强度.实验结果验证了后向散射的到达角起伏可以反映大气湍流强度.并且分析了对比参数.  相似文献   

3.
张朋翔 《红外》2005,390(10):25-32
本文介绍了随机介质中(后向)相干散射现象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简要介绍了后向相干散射领域的研究进展,对实验中的不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激光跟踪发射系统激光发射指向精度,提出了一种通过测量发射激光后向散射光尖来修正激光发射指向误差的方法。在介绍系统光机结构及后向散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光尖探测距离与视差的关系,根据天气情况和长期测量经验获得良好天气、中等天气和较差天气三种天气状况下光尖探测距离,进一步得出三种天气状况下视差修正量。在良好天气状况下,利用预定空间轨迹误差修正方式进行实验验证,对比光束后向散射法与靶板测量法所测得的激光发射指向精度,在预定的空间轨迹上两者测量误差为2.5,实验证明,利用光束后向散射法可以大大提高激光发射的指向精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以及实验的可操作性,对后向散射法测量湿蒸汽的实验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本文研究了入射光射入位置、入射光光强、散射光接收角度三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三个因素对散射光光强以及其对应的灰度值具有较大的影响;当入射光光强为20 mw、入射位置为第四截面、散射光接收角度为后向30°时,可获取到最佳的散射光图像,此时为最优的实验方案。该实验方案的研究对后向散射法测量湿蒸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樊长坤  李琦  赵永蓬  陈德应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46(11):1125005-1125005(6)
太赫兹后向散射特性是表征目标对太赫兹波散射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实际应用中抛物面形状占据了重要位置,而在2.52 THz频率下的相关散射特性的研究至今处于空白。利用已搭建的测量系统对直径为50、60、70、80 mm,粗糙度为3.2、6.3、12.5 m等的抛物面进行了太赫兹后向散射的测量。利用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得出目标的太赫兹后向散射特性曲线。利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尺寸和粗糙度对目标太赫兹后向散射的影响。随着尺寸的增大,目标的散射特性曲线下降变缓,在3附近出现的凸起越来越明显。用示波器在所测角度边缘观察信号波形表明信号处于可测状态。后向散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测量动态范围最大可达22 dB,最大误差约为0.15 dB。  相似文献   

7.
基于频域的激光水下传输后向散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用高通滤波技术实现激光水下传输后向散射消除,基于频域对激光水下传输后向散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研究主要分四步完成:首先分析了散射特别是多次散射对激光水下传输透过率的影响;其次建立了激光水下传输后向散射研究的物理模型并推导出后向散射随时间变化规律;然后利用傅里叶变换研究出后向散射信号的频域特性;最后通过代入典型数值的计算,证明了用高通滤波法实现激光雷达的后向散射消除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混浊介质后向散射Mueller矩阵的一种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了一种测量米勒(Mueller)矩阵的斜入射正接收的实验装置结合新的数据处理算法,测量了仿生物组织和真实生物组织的后向散射Mueller矩阵.利用该法对生物组织等混浊介质后向散射Mueller矩阵进行研究,在混浊介质榆测和医疗诊断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云粒子探测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米氏(Mie)散射理论,设计了基于米氏散射理论的云粒子探测器.该探测器使用685nm的二极管激光器照亮敏感区域的云滴粒子.光学接收部分分为前向散射和后向散射两部分,前向散射接收云粒子立体角在4°~12°的散射而后向散射接收126°~134°之间的能量.根据前向散射信号的强度可以确定云滴粒子尺寸,云粒子尺寸确定后,可以利用前向散射和后向散射的比值推断被测云粒子的相态.利用米氏散射理论计算了云粒子散射能量强度随粒子尺寸的变化和前、后向散射能量比随云粒子折射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了受激喇曼后向散射波的位相复共轭特性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受激喇曼后向散射波是泵浦波的位相复共轭。我们在实验上得到了由这种位相复共轭获得的泵浦波的预期的再现象。讨论了受激喇曼后向波位相复共轭散射波产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王宏山  杨军 《激光杂志》1997,18(2):54-55
本文介绍了一种激光后向散射法研究红细胞聚集的仪器,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激光用He-Ne激光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苯的前向受激喇曼散射位相特性。实验表明苯的前向受激喇曼散射与后向散射一样,具有位相复共轭特性。并分析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无线电工程》2019,(4):319-322
针对包围城市建筑物地面起伏较小的情况,解析推导了建筑物后向散射结果。后向散射主要由建筑物屋顶、墙面以及地面的一次散射和地面、墙面形成的二面角的二次散射组成,利用微扰法计算一次散射,对于二次散射,墙面利用几何光学法,地面利用微扰法计算。数值分析了后向散射和主要场景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例如建筑物方位角、电磁波入射角、地面和墙面的介电常数和地面粗糙度,为城市目标SAR图像解译和建筑物参数反演提供了一定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马原 《现代电子技术》2011,34(16):166-168
水体对光线的后向散射效应是水下图像降质的主要原因,消除后向散射噪声是水下图像处理的主要工作之一。通过建立水下光线传输的后向散射噪声模型,分析了后向散射噪声产生的原因,并将其分为直流噪声部分及随机部分。对消除直流噪声的水下图像进行拉普拉斯运算,并使用维纳自适应滤波对其再次去噪。实验证明,该方法可有效去除水下图像的后向散射噪声,增强图像对比度。  相似文献   

15.
实验研究了微纳光纤传输损耗的测试方法.结合标准光纤损耗测试的剪断法和后向散射法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微纳光纤损耗测试的反射剪断法,对实验拉制的样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微纳光纤损耗测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6.
赵济坤  程永强 《激光与红外》2017,47(8):996-1001
目前烟尘浓度测量仪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系统中,但是在实验阶段,烟尘采样部分不易取到烟尘、实际工况中烟道中的浓度不能随实验的需求调节。针对此问题,设计了一种定量浓度烟尘发生装置,该装置使用微量进料器与多种元器件、仪器仪表搭成烟尘发生装置,实现了定量浓度烟尘的发生,通过上位机进行实时监控。并在Mie散射的基础上,基于光散射法设计搭建实验装置,将前向和后向散射法相结合,利用CCD采集光信号,较准确地实现了实时测量颗粒物浓度。  相似文献   

17.
胡程  刘长江  曾涛 《雷达学报》2016,5(3):229-243
前向散射雷达(Forward Scatter Radar, FSR)作为一种特殊的双基地雷达,可以利用目标在穿越收发机之间基线的运动而形成的前向散射信号进行探测、成像与识别。由于前向散射效应对提高目标雷达截面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前向散射雷达在反隐身探测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文章首先综述了前向散射雷达截面积、前向散射雷达目标探测及阴影逆合成孔径雷达(Shadow 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ISAR)成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前向散射杂波的统计特性、高精度参数估计与多目标分辨等关键难题;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前向散射雷达探测和SISAR成像研究的最新理论和实验进展,首次给出了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民航客机前向散射探测实验结果;最后,对前向散射雷达探测和成像的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隐身目标的探测与识别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激光后向散射信号的幅度谱进行探测和识别气泡的新 途径。通过对后向散射光信号的幅度谱分析,根据静水与气泡幕的散射信号谱线的不同,可较好地识别气泡,对气泡后向散射较弱的信号该方法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9.
对一种结合剪断法和后向散射法测量微纳光纤传输损耗的反射式剪断法进行了优化。通过增加分光耦合器和探测器,用气凝胶固定尾纤,消除了光源波动和尾纤摆动对实验测试的影响。利用该方法测量微纳光纤传输损耗与直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测量结果更稳定。  相似文献   

20.
郑帆  代泽洋  刘宝泉 《移动信息》2020,(2):00044-00046
介绍了双尺度法计算随机粗糙表面后向散射系数的方法,同时采用蒙特卡洛法仿真了单尺度和双尺度的二维随机粗糙表面。利用基尔霍夫近似、微扰法和双尺度法分别计算了粗糙面的后向散射系数,并且比较了这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显示出了双尺度法在研究粗糙面电磁散射特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