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2003~2005年,四川宁南县松新蔗区引进40多个甘蔗新品种.经过多点次的品比及示范试验,初步选育出川蔗23号、云蔗94-375、桂糖94-119和云蔗95-128等4个综合性状优于对照种桂糖11号的甘蔗新品种.该4个品种的甘蔗产量分别比桂糖11号增加6.4%~11.77%;11~12月份平均蔗糖分分别比桂糖11号增加0.75%~1.41%(绝对值);11~12月份甘蔗含糖量分别比桂糖11号增加12.66%~19.82%.  相似文献   

3.
由于各类社会因素的影响,现在我国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水资源短缺、污染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视野下,如何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成为社会、群众所关注的重要话题.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我国社会的发展,深入探讨水资源保护以及利用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真正解决目前我国水资源中所存在的问题,保障我国社会和谐、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然资源作为人类生存以及社会发展的关键资源,只有不断提高对其重视程度,并强化对其保护与合理利用,才能从根本上加快生态文明的构建.目前,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缺少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致使各种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频繁出现,这不仅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安全.对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研究,并...  相似文献   

5.
根据四川攀西蔗区光温、气候条件,采用“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结果表明:蔗区光温潜力在15061.5-22393.5kg/hm^2,气候潜力在12802.5~20826kg/hm^2之间,而实际产蔗量分别仅占2者的52.2%~57.1%和56.1%~65.6%,可挖掘的生产潜力巨大。降水量基本能够满足植蔗水分需求,但降水分布不均是主要限制因子,苗期抗旱是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选择苗期抗旱的高产、高糖品种实施抗旱栽培是充分发挥蔗区光温潜力和气候潜力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罗凯 《甘蔗糖业》2004,(1):53-54
蔗源是甘蔗糖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蔗源充足,甘蔗糖厂才能健康地发展。而要确保蔗源充足,必须建设好蔗区。本文拟探讨甘蔗糖厂转制条件下的蔗区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7.
丘陵蔗区不同栽培方式对甘蔗的生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丘陵蔗区甘蔗盖膜膜不揭膜一次基施,盖膜不揭膜而次施肥和常规 盖膜揭膜三次施肥等三种栽培方式对早、中熟甘蔗品种的生产效应差异较大。对早熟品种桂糖9号,A栽增方式的公顷蔗茎产量和公顷产糖量均B、C栽培方式显著增产,B、C栽增方式问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通过两纵三横教工路段综合整治工程实例工程项目,探讨了城市更新中保护与利用开发的建筑与景观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土地资源利用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民生之本,“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在保证经济建设需要的同时,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强化耕地保护,保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因此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天然林保护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天然林的生长区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与调整。对此,文章阐述了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的内涵,讨论了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林业生态保护与天然林保护的具体措施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期加快我国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工作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当前所用生态价值研究法,无法修正自然资源环境数据,且存在计算时间长、误差大等弊端,所以需要提出新的自然环境生态价值研究.首先要明确生态价值研究过程、地理数据坐标系,应用地理空间数据云、水资源公有报、国家数据平台方式,采集和修正处理生态数据.建设生态价值评估模型,并且做好计算处理.结果显示,同一生态基础数据、运算环境下,...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我国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限制了城镇化建设.对此,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法规,为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指明方向,并协调污染防治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而助力于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由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在实践中受到诸多因素干扰,导致环境保护的相关目标无法实现,所以,必...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植烟区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四川省植烟土壤肥力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省植烟土壤肥力进行了评价,并对土壤肥力的限制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肥力因子处于中等至强变异强度,有效硫及微量元素的变异强度较大,变异系数均大于90%;(2)全量和速效养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要高于微量元素,氮素和磷素的影响要高于钾素,有机质和pH的影响也较大;(3)土样综合肥力指标(IFI)值的得分为0.0928~0.5074,聚类分析将其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各等级样点比例分别占10.78%、55.88%和33.34%;(4)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养分、水溶性硼、有效锌、有效铁含量在3个肥力等级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是限制植烟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此结果可为合理提升四川省植烟土壤肥力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烟区土壤改良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试验对三明烟区土壤改良技术进行了研究。三年定点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大麦和稻草还田改良土壤的效果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有助于协调土壤养分的平衡供给和改善土壤结构,其中稻草还田对土壤结构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通过两年施肥量的调整,消除了不同处理对施肥水平的影响,在保证各处理烟株长势均衡,烟碱含量较为理想的前提下进行比较,种植大麦和稻草还田的处理,烟株采烤结束后根量大于其它处理及对照,烤后烟叶均价、上等烟比例和产值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及对照;稻草还田处理烟株青枯病发病率低于对照。种植大麦能显著减轻烟草青枯病的危害,且在种植当年就表现出了一定的效果,烟株生长后期的耐熟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对各项发展模式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既注重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提升,也积极考量环境保护、河道治理等相关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对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进行有序推进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具体路径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还需结合更加尖端的科技内容,对河道治理工作与水环境保护工作进...  相似文献   

16.
昌宁蔗区土壤养分状况与施肥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昌宁蔗区162个土样分析结果表明,昌宁蔗区土壤的pH绝大部分呈酸性或微酸性;有机质含量大部分处在中等偏低的水平;氮、磷、钾大部分也处在中等偏低水平,有效态氮、磷、钾甚为缺乏.微量元素中的铁、铜(有效态)在该蔗区不缺乏,但锰和锌(有效态)极为缺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土壤与烟叶对应取样研究了恩施烟区土壤总硒的分布特征和烟叶硒与土壤硒的关系。结果表明,恩施烟区土壤硒有98%以上的区域处于"足"和"富"以上的水平,平均含量达到了(0.63±0.56)mg/kg。烟叶硒含量上部叶最高(0.18±0.13)mg/kg,中部叶和下部叶基本相当(0.17±0.11)mg/kg。不同部位烟叶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的相关性表现出明显差异,上中部叶与土壤硒含量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86**、0.480**,r0.01为0.302,n=70),下部叶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r=0.123,n=70)。土壤"富"硒区烟叶硒含量(上、中、下部分别为0.24、0.19和0.20 mg/kg)明显高于"少"硒区和"足"硒区(上、中、下部分别为0.17、0.14和0.14 mg/kg),"富"硒区中上部烟叶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在"少"硒区和"足"硒区烟叶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甘蔗产业植保技术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我国目前甘蔗有害生物为害状况及趋势分析,指出我国甘蔗产业在植保技术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预警监测系统不健全、防治措施单一化、甘蔗病害防治仍为空白、政府指导功能欠缺、基层植保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植保基础知识普及不够等。提出了甘蔗植保技术发展亟待解决的7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工湿地是指模拟自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地将低污染水投配到由填料/土壤等与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中,并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协同作用使水质得以改善的水质净化提升工程.目前,大部分高标准污水处理系统使用的都是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技术,这种技术不仅具有成本低、运行与维护简单等特点,同时还可以有效处理污水...  相似文献   

20.
对四川省甘蔗种质资源的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初评,为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精准评价和杂交利用提供参考.基于小区试验,在成熟期选择测量株高、茎径、锤度、单茎重和有效茎数等重要农艺性状,对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123份国内外甘蔗种质资源进行标准化新植,结果显示,四川主栽果蔗品种仍以川蔗26号、川蔗23号、川蔗14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