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邓瑞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4):16-19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所以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采用天然岩心串联组合方法,进行了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驱替顺序及岩石非均质程度是影响平面非均质油藏采收率的主要因素,高渗区注水低渗区采油可获得更高的采收率,该结论可以直接指导油藏开发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4.
高含水后期油田产液量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论证了多油层非均砂岩油田高含水后期油田产液量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提出了结构调整的原则和做法。在充分分析油田措施效果和潜力的基础上,研究了结构调整条件下油田产变化趋势,对高含水后期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具有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油气界面上的注水方法同时开采气顶和油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具有气顶和油柱的油藏来说 ,常规的开采方法只是从油柱中进行采油 ,而对气顶却保持不动 ,以便使其膨胀 ,提供开采过程中的压力维持。借助于油藏的几何形态、油层倾角及采油速度 ,气就可以锥进到采油井中 ,或发生气窜 ,从而导致油井中气 -油比明显升高。本文提出了一种极好的气顶和油柱同时开采的方法 ,该方法是在油气界面上进行注水并产生一道水墙 ,并能把气顶和油柱分离开。这种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小倾角、大气顶及低残余气 -水饱和度的油藏之中。现在已经证实 ,如果存在气的即时市场 ,这种方法的净现值便可得到改善。地质统计油藏模型证实 ,气顶的开采量受非均质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进入高含水期的多油水系统层状油藏,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平面和纵向上的双重矛盾进一步加剧,产量递减快,稳产难度大。为进一步挖潜该类油藏,通过建立多层非活塞式水驱油计算模型,合理优化油井液量,对地下流场实施控强扶弱,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注入水的均衡驱替。研究结果表明:油井合理液量受储层物性和剩余油分布等动静态因素的双重影响。该技术通过定量计算油井的合理液量,不需要额外的投入便可对地下流场进行有效调整,为高含水油藏的"控水稳油"提供新的思路,是改善老区油田开发效果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低液量低含水油井不间断掺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口油田属于典型的多油层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储层非均质严重,结构复杂,断块破碎,注水难度大,经过近20多年的开采,目前一部分油井具有产液量低、含水低等特点.在冬季生产时,因外界气温低,油井回压普遍较高,经常发生管线堵塞现象,严重时必须停井.为了不影响生产,每天都需要热洗车扫线来降低油井回压,有时遇到油井间出,一天需扫线两到三次,频繁的扫线占产时间长,投入资金大,甚至因井场道路及热洗车和罐车配套使用组织不当,所用车辆不能及时到位等客观因素影响,必须长时间停井,严重影响了油井的开井时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设计了向低液量低含水油井输油管线内进行不间断的掺水系统,来达到降低油井回压的目的,保证了油井的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8.
核磁共振地层可视化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多功能、非侵入、定量原位分析方法,该研究首次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非均质油层注水开发研究,获得了非均质油层注水过程中非均质岩心的分层渗透率、分层饱和度、分层波及系数和采收率等参数。在非均质油层中,分层渗透率越大,分层平面波及系数越大,分层采收率越高;当注入水孔隙体积倍数相同时,原油采收率随地层变异系数的增大和原油粘度的增高而减小;非均质油层变异系数越小,可动流体饱和度越高,水驱最终采收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9.
10.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超低渗透储层分布范围广,储量潜力大,该类储层主要以远源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浊积体为主,以小砂体复合体为主。平面上存在渗透率优势方向(微裂缝),剖面上受沉积韵律、沉积构造垂向演变、隔夹层发育的影响,使得超低渗储层的平面、剖面非均质性表现更为突出,油田注水开发后,使得油水平面和纵向渗流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动态上表现为注入水的单向突进和平面舌进现象突出,不均匀受效单元比例大,针对超低渗透油藏开发初期,不均匀受效单元的治理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传统的油藏天然能量指标分析方法仅用来分析注水前的油藏天然能量大小。经理论研究发现:Δp軈(平均地层压力降)与Npr (无因次弹性产量比值)呈幂指数关系,双对数曲线呈线性规律;双对数图上等时间间隔点越密集,边底水补充地层能量越及时,水侵速度越快;驱动能力指标同样适用于注水后的分析与评价,且变化规律不变,注水后等时间间隔点越密集,注水效果越好;运用Δp軈与Npr关系式可以准确地预测原油采出程度,同时结合油藏水驱特征曲线还可以确定合理累积注采比和阶段注采比。最后,用于实例分析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对于大规模油藏开发优化,常规优化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寻优效率低、难以与现场结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了油水井动态调控优化模型,并结合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和拉丁超立方采样算法寻找模型全局最优解,同时,利用同步扰动随机逼近算法提高了模型局部求解收敛速度,研发编制了油水井动态调控优化软件,并应用于大庆油田H区块。对比油田常规油水井生产制度,油水井动态调控优化模型的最优方案使H区块累计产油量在5年内增加了5.68×104 m3,较好地解决了油水井生产动态控制优化问题,也为大规模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国内外气井(藏)配产和设计中存在的工程问题,引入生产时间的概念,建立了水驱气井(藏)的动态优化配产模型。该模型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用绝对无阻流量配产计算过程,对生产数据的依赖性小,可以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配产不当和设计失误。特别是具有天然水侵的气藏,如果产量配置不合理,造成井底积液,严重影响气井产量,因此时水驱气藏动态优化配产具有更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水平井水平段长度设计的重要性和目前设计方法的局限性,基于CN13-P7井区和BAE901-P1井区的地质资料,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CMG建立了三维非均质地质模型,优化了CN13-P7井区蒸汽吞吐开采和BAE901-P1井区常规开采时水平井水平段最优长度,分析了渗透率、地面原油粘度、控制面积、底水等对水平段长度影响的敏感性,建立了CN13和BAE901区块水平井水平段最优长度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对水平井水平段最优长度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底水、渗透率、地面原油粘度、控制面积;水平段最优长度回归方程的计算结果与油藏数值模拟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29%、1.74%、1.66%、2.08%,可用于指导CN13和BAE901区块水平井水平段长度设计,对同类油田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边水活跃的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因边水侵入而导致油井含水率上升快、采收率低,开发效果较差。为认清稠油油藏边水推进规律,在明确其地质及开发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储层均质及非均质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对单直井、双直井和单水平井3种不同井型开采条件下边水推进规律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井型开采条件下,均质油藏边水均沿压力梯度最大处向油井推进,非均质油藏边水主要沿压力梯度最大处和高渗透区推进;相同井型开采条件下,均质油藏边水推进前缘较为明显,采出程度高于非均质油藏。双直井开采条件下,储层采出程度远高于单直井,即增加油井数有利于采出程度的提高;对比单直井和单水平井条件下储层采出程度,水平井具有更好的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