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过10年的研究和开发,数字黄河工程的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应用系统已初步建成。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通信传输、计算机网络、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管理、高性能计算平台等;应用服务平台由部署在黄委信息中心、水文局、水资源保护局等的节点构成;业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系统。未来5~10年数字黄河工程的发展重点是:加强通信网络及信息安全建设、完善数据采集体系和存储管理与共享体系、建设黄河数学模拟系统、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建立综合决策会商及应急响应指挥系统、完善保障环境等。  相似文献   

2.
“数字黄河”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数字黄河”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必要性、需求分析、规划目标、业务应用系统、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等。业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与管理等系统,应用服务平台包括应用服务和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3.
“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水利》2003,(3):20-23
“数字黄河”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数字黄河”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必要性、需求分析、规划目标、业务应用系统、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等。业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与管理等系统,应用服务平台包括应用服务和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4.
“数字黄河”工程的总体框架主要由应用系统、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以及工程保障体系组成。其中,应用系统包括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系统;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与管理等系统;应用服务平台包括应用服务和资源管理;工程保障体系包括政策法规、组织领导、标准体系与技术支持等。该总体框架以治黄业务应用为主线,满足了先进性、实用性和今后工程建设长期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利》2004,(9):27
"数字黄河"工程总体框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应用系统以及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体系等(见图1).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内容包括:①监测站网建设;②信息采集体系建设;③信息传输网络建设;④数据存储系统建设;⑤应用服务平台建设;⑥应用系统建设。通过这些系统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础研究、监测与评价、规划设计,水土保持治理、预防监督与宏观战略问题的科学决策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新形势下黄河防洪工程维护管理工作的需求,研发了基于黄河流域三维地物地貌服务平台的防洪工程维护管理系统。系统采用三层体系架构,逻辑上分为基于数据中心的基础数据层、应用服务层、应用表示层;主要包括工程基础信息管理、工程维护决策支持、工程维护动态管理、多媒体信息管理、安全监测及涵闸安全评估等子系统。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黄河防洪非工程措施项目、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需要,采用新的测绘和信息化技术,建立了黄河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体系结构包括技术标准、数据采集与更新、数据存储与管理、应用服务等.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包括系列标准制定、一体化数据编辑、空间数据库技术、存储局域网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等.  相似文献   

9.
黄河治理开发信息化建设主要由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组成。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信息安全、用户平台等,应用系统包括防汛指挥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水环境监测监督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和黄河网等。要建设黄河治理开发信息化系统,必须从逻辑上对系统进行分析,确定各部分的建设任务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让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服务于黄河流域水质监测工作,根据目前流域水质信息化现状,从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水质信息应用几个方面提出了信息化建设方案。信息采集能力可通过调整和完善监测站网,加强自动监测、移动监测站网建设来提高;水质数据传输可通过组建流域水质专用网络来实现;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加强水质监测信息管理、基层实验室信息管理、黄河水质遥感监测、自动站及移动实验室管理系统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推动长江科学院科研信息化工作的进程,从文献信息资源的角度介绍了长江科学院档案资料、图书期刊、电子读物、单位共享信息、互联网数据检索等的现状,论述了建设策略与建设内容。效果分析表明:科研文献信息基础条件建设应以规划统领全局,以需求引导建设;内外资源互补,可以形成较完整的资源体系;根据科研发展信息化的需求,应尽快建立水利行业文献信息系统。所得认知,可供相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2.
建设“模型黄河”工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国英 《人民黄河》2001,23(12):1-3
“物理模型黄河”(简称“模型黄河”)可对“原型黄河”所反映的自然现象进行反演,模拟和试验,从而提示其内在的自然规律。一方面直接为“原型黄河”提供治理开发方案,中一方面为“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提供物理参数,同时,“模型黄河”还应成为“数字黄河”运行结果中试环节。“模型黄河”工程体系包括黄土高原模型,水库模型,河道模型及河口模型,要保证“模型黄河”工程的建设及正常运行,必须做好工程的总体设计,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树立科学的决策意识,培养和造就一流的科研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3.
回顾50年来广西水利厅在基础设施建设、后勤管理、经营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加以总结,对厅机关大院基础设施建设今后的规划方案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邝敏毅  邓兴栋  朱理铭  杨玉奎 《水利学报》2022,53(7):779-788,797
广州尝试在源头治理和系统治理方面破解内涝治理难题,提出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妥善处置超标准降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的城市防洪排涝治理目标。广州市通过对历史内涝情况的调研分析研究后,构建了防洪排涝风险评估体系,运用GIS、遥感等新技术手段,以流域为单元,划定内涝易发风险区域,作为内涝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支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城乡洪涝风险控制线。在制度创新方面,建立了规划传导机制,实施洪涝风险评估制度,把竖向、调蓄容积和河道管理等管控指标纳入规划用地条件,作为项目地块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依据,确保韧性城市目标转化,为全面提升应对洪涝风险的能力,打造洪涝韧性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黄河水质与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定量揭示2012-2019年黄河沿线11个城市的黄河水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演变趋势,并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多数城市黄河水质多年平均状况良好,仅运城市和呼和浩特市河段水质较差,以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为主;多数城市社会适应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运城市则稳定在最低水平,菏泽市次之,经济支撑薄弱是两城市低社会适应水平的主因;城市黄河水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两系统整体处于良好耦合、中级协调状态,黄河水质整体上具备承载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潜能,但社会适应能力系统应对黄河水环境恶化所能产生的社会修复稍有欠缺;菏泽市、呼和浩特市和银川市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运城市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两系统间存在单向乃至双向约束。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形势,针对二级悬河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治理二级悬河应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主要措施包括:①加快建设二级悬河严重河段堤防的加固和防护工程;②破除生产堤等行洪障碍,利用大洪水淤滩刷槽;③利用中常洪水引洪淤滩;④人工疏浚河槽,淤填堤河,淤堵串沟;⑤结合引黄沉沙淤填堤河洼地。近期应做好规划、开展试点、加强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洪家渡水电站3台机组于2004年全部发电,施工期水情预报服务工作历时5年。本文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遥测站网规划和施工期洪水预报方案论证、施工期专用测站建设和改造、施工期水情预报服务及其效果等方面,对这5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分析总结了黄泛平原区"水城"的景观形态和形成机制,指出这类城市是经历洪涝灾害的适应性景观.针对近年来"水城"景观被破坏和一系列错误的建设方式,提出"水城"建设不应仅限于提升城市形象,更需致力解决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恶化等综合性问题.提出从水伦理、宏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和场地生态设计三个层面进行"水城"保护和建设,系统建设以水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环境.最后对菏泽市的水系统进行了规划探讨,在尊重和保护原有的菏泽水城景观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设计建立更系统完善的、以水系为核心的生态基础设施,将水系与生物栖息地、城市游憩绿地和文化遗产等多个系统整合在一起,以便发挥其综合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一系统的建立将可以有效地防止洪涝灾害,并资源化利用雨洪,避免单一水利工程带来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城市洪涝治理洪、涝孤立考虑的弊端,在广州市2020年"5·22"特大暴雨洪涝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洪涝同源"的流域系统整体观,建立了统一市政和水利设计雨型的"大包小、长包短"方法,构建了"城市海绵-市政小排水系统-水利大排水系统"耦合的城市洪涝模拟模型。以广州市某区域洪涝治理为例,研究表明,基于流域系统整体观进行工程布局优化,既满足高度城市化地区经济性和约束性原则,也可实现系统治理、整体达标,有效避免了传统洪涝分治模式存在"因洪致涝、因涝致洪"的弊端,为我国城市洪涝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中若干定量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日趋严重的水资源匮乏和水环境污染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构成极大威胁,为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而“水资源保护规划既要定性,也要定量”,即,对水功能区范围,水功能区保护标准,污染排放区的大小,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等提出科学,合理的数据。目前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对于湖泊,水库,感潮河网等特殊水域,在实际工作中科学,准确地定量还有不少困难,必须加大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力度。同时,应抓紧开展采用数学模型这一定量化手段所必须的基础资料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