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昔日蓉城饮食业在工种划分上有“七角半活路”(亦称“七匹半围腰”)这一说法,据说此称谓从明末清初开始就有了。不过就笔者所知,“七角半”在行业中一直都难以准确划定,或者说并无具体所指。然而不具体并未妨碍当时厨业中人对这一称谓的认同,因为当时厨界人士都明白,这“七角半”便是对饮食业各工种的统称。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用白描画的形式对旧时饮食业的每一个工种作“形象再现”。 不过要介绍旧时的分工,又不得不提到当时的一些专门指称,比如“燕蒸业”、“饮食业”、“川南堂”、“四六分饭馆”、“包席馆”、“便饭铺”等。…  相似文献   

2.
杂务,也称“水案”,最初只有川南堂才设这一工种,后来“四六分”饭馆也慢慢有了杂务这一门。杂务实际上就是为红案诸工种搞好后勤,担当前面初加工的任务,像择洗蔬菜、拈毛分肉、刮洗肚舌,以及舂花椒面、海椒面等繁杂事务。从前“四六分”饭馆的杂务通常由徒工去做,而川南堂和包席馆就不同了,一般都有专门的“水案”师傅,这些人除搞一般的清洗外,还为每日备办的筵席做前期初加工,如整鸡剔骨(做“八宝鸡”的原料)、整鱼去骨、为猪肠头做特殊处理(“炸斑指”的原料)等。杂务平常的工作既多又杂,然而这却是从前进入厨门每一个艺徒必…  相似文献   

3.
豆花匠,旧时被人戏称为“李三娘”、“推磨的”。豆花匠在帮内属独门手艺,即人们常说的“独角”,因为干这种活一般少有与其他工种的师傅协作。饭馆里的豆花匠大多都单独作业并把成品直接端给顾客。 豆花匠每日天亮前便用石磨推好豆浆,并在锅里直接“点”成豆花,以备开堂售卖。 旧时的豆花匠除了在豆花小饭铺主理外,还常帮工于“四六分”饭馆,只是没有人“筵珍帮”、“饭合帮”的。 要说从前蓉城的豆花匠也不算少了,可遗憾的是从没出过一位享有盛名的师傅,这大概是因为豆花本身过于平常、普通的缘故吧!因为旧时在成都,家家户户几…  相似文献   

4.
“菜杂”,又叫小菜师、泡菜师傅,专门负责小菜菜品(指凉拌小菜,各种泡菜及各类豆制品菜肴)的制作,同时菜杂师还负责本店自用的泡红辣椒、泡子姜、泡青菜等调味料的制作和保管。“莱杂”这一工种,早年只是在豆花饭铺、便饭铺和四六分饭馆内才有。那时的菜杂师傅每天上午便要备齐当日所需供应的小菜品种(一般有一、二十样之多),到午堂开完后,下午便开始做第二天所需原料的半成品加工和泡制“洗澡泡菜”之类的准备工作了。虽说菜杂师做的多半都是“小菜碟”,很不起眼,然而这小莱里面的学问可大啦!就说泡菜吧,看起来家家都会做,…  相似文献   

5.
“白案”,这一区别于“红案”的称谓,系专指从事糕、团、面、点制作的工种大类。由于该类工种多与米、面等原料打交道,故在行业中被称之为“白案”。 旧时的“白案”大类按工作性质和主要责任又分为大案和小案。“大案”负责大宗面食点心的制作,一般以擀制手工面条、抄手皮、饺子皮和制作包子、馒头。花卷等为主。“大案”因其工作所用的案板较大,故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蓉城饮食业曾出过不少“大案”名师,如张青云师傅等。 “小案”,则主要负责筵席点心的制作,即常说的“小点心”制作。“小案”席点师一般都是按每日席桌订餐数…  相似文献   

6.
旧时蓉城饮食行业中,专门从事冷卤、拌菜、腌渍等工作的厨师,被称为凉菜师,也叫冷菜师傅。 昔日的凉菜师也按“帮”划分,即是说大众化的“四六分”饭馆与高档的“川南堂”在冷菜制作要求上是有差异的。比如当时“川南堂”及包席馆内的凉菜师,就个个都具备配制筵席冷碟,包括高级筵席上的花式拼盘、造型拼摆的能力。在那里事厨的凉菜师多长干熏、腌、白卤和炸收,其中的佼佼者甚至被视为传统席桌“碟子”的传承者。 接下来再说说“四六分”饭馆里的凉菜师。这些大众馆子里的凉菜师,多数都擅长调味,平常原料只要一经他们的手,就显出味…  相似文献   

7.
旧时饮食业内负责前台接待安座、介绍菜品(包括开菜单)、端菜上桌、结算收银等工作的师傅被称为“招待”,也称“跑堂的”、“台师”等,总之早年叫法颇多。昔日,能吃下“招待”这碗饭的人,几乎都能说善辩,伶俐乖巧(旧时干“招待”的都是男性)。那时要学招待,首先就得嘴巴甜。“家有十个孝子,当不得一个跑堂的立师”——民间不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吗?昔日子“招待”这门活儿,并非很容易。招待在行业内不仅分工细,而且在不同的“帮”中技艺也各有专攻。如“四六分”与“包席馆”各自在招待的职责和擅长方面就有差别。“包席馆’响的…  相似文献   

8.
这里再现的是昔日行业中的“锅儿匠”。这一工种又被称为“炉子”、“红锅”等。作为饮食业主要工种之一的“炉子”,由于它是菜肴烹制的最后一道工序,因此其水平的高低便直接关系到菜品的质量。不过旧时同样是做炉子的“锅儿匠”,由于身处的“堂口”不同,因此在分工和司职上便有了差异。 “四六分”店中的“炉子”师傅通常只有一人,只是在生意特别好忙不过来时才临时增加一人(一般都是由本店的“墩子匠”上贴充任)。“四六分”的“锅儿匠”炒菜时均为自抓、自配、自炒,故这类店子内的“锅儿匠”,非那些手脚麻利者而不能胜任。 “炒…  相似文献   

9.
本期介绍的是“笼锅”,这也是红案基础工种之一。它原本是指制作蒸菜所用的器具,后来才逐渐成了行业中人专指蒸菜工种的代称。 成都做蒸菜的师傅旧时被一些人称为“蒸笼匠”,而干这一行的师傅也分“帮”。这里得提一下,“四六分”炒菜馆从前是不设专职“笼锅”的,只有“包席馆”和“南堂馆”、“蒸菜馆”才设有这一工种。而且即使同是“笼锅匠”,如身在不同的店铺,其工作职责范围也有差异。如“蒸菜馆”的笼锅师傅就特精于“粉蒸”类菜肴,而“包席馆”和“川南堂”似乎更专于半成品加工和“大件”的加工。以上差别还只是从大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大灶,又叫“灶妈”,戏称“看水的”。这一工种专司煮饭、制锅粑及置办本店员工的伙食。“大灶”师傅的主要职能是为饭店煮炯锅饭(包括客饭和员工自己吃的),因其做饭时所用的炉灶比店内炒灶大,故名大灶。昔日的大灶师傅最主要的技能就在煮“烟锅饭”上。如今的人可能已不知道,当年煮这饭一钢就得下米几十百把斤呀!行业中的大灶师傅,一年360天,天天从几口大锅内烟煮出来的白米饭都显得不把不硬,滋润松散,吃着饭粒感觉有骨力。另外,每锅白米饭下面的大锅粑(本店做锅租系列菜肴自用)揭取下来后,都是看着诱人、闻着香。当然,要…  相似文献   

11.
白肉吊子,对这一叫法恐怕如今的行业中人已感到陌生了。 这是一门“独角活路”,旧时只有便饭铺及“四六分”饭馆才有这一角。其实,“白肉吊子”师傅当时在店里只是负责片白肉和调拌蒜泥白肉的味汁。当年在名店“竹林小餐”主厨的蒋海山师傅,算得上做白肉吊子这一角当中的顶尖高手。他手里做出来的白肉,肉白汁红,蒜香浓郁。 瓢儿匠,又叫“斗户”、“饭锅”,不过这“饭锅”只是行业中的分工叫法,因为早年“四六分”饭馆里几乎都设有一位专事舀饭的师傅。每当开堂盛饭时,这位瓢儿匠便立于饭锅边上,先在碗中舀一些饭,再以木瓢盛饭“…  相似文献   

12.
大约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温江县人韩玉隆来成都开设了“玉隆国面食店”,最初经营汤圆、水饺及各类面食。但因该店制售的面食中唯包子独具一格,故在韩玉隆去世并由其子韩文华继承父业后,干脆将店名改为“韩包子”,由此成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包子铺。韩文华多年来一直在包子的经营和做法上不断探索,陆续创出了“南虾包子”、“火腿包子”等新品种。该店是红火的年代要数七十年代,那时它在市民中的知名度很高。顾客入得店内,只需对服务员叫一声:“来一盘”,即可见雪白松泡的两个肉包子送上桌来。有意思的是,常来光顾的熟客总是习惯在哈之…  相似文献   

13.
14.
③。 旧时清明节的前后,一般都要携家人或邀亲朋前往郊外,于扫墓、 踏青之后,拿出从家里带出的酒和食物,席地而饮,好不畅快。老成都食俗画(十一)——春郊野宴@林洪德~~  相似文献   

15.
刘鸡肉这本是一家很普通的饭馆,但他却以鸡系列菜品有特色而著称,尤其是该店凉拌鸡的制法有其独到之处。因该店以接待散客为主,因此平常备有炒、烧、蒸等大众化菜肴,也卖酒。该店至今仍开在西门八宝街原址,因此它也算是目前成都饮食市场上见得到的老字号啦!王胖鸭这是一家开在市区“少城”回民区的专事制售烧鸭、烧鹅的烧腊店铺。店里的烧鸭、烧鹅很有特色,色如琥珀,肉质酥化,香气扑鼻不说,且油润光亮。该店六十年代初始迁至西御街,当时为一单间铺面,内有方桌三张靠右墙,左门前便是砍鸭子处。该店售卖的烧鸭、烧鹅在砍成块后,…  相似文献   

16.
张者五谅粉该店是至今仍“健在”的成都名小吃店之一。店主人为“凉粉世家”张氏兄弟之老五。张老五初始开店于城郊洞子口,不几年又打入市区,几经迁址后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搬到了市中区玉带桥街的一间小铺面内经营。旧时开饮食店以凉粉店最为简便,就像张老五凉粉店一样,窄小的店堂内支着几张小方桌和长条凳,店门一侧置有操作柜台,厨工应顾客所叫现切(或“旋”)凉粉成片、块、丝,最后又现拌作料递给顾客。张老五凉粉之所以长期在市民中口碑颇佳,就在于该店自制的黄、白两种凉粉口感好,拌凉粉自制的调料也很讲究。说实在,当时在市…  相似文献   

17.
铜井巷甜水面画面中再现的是昔日成都有名的铜井巷“甜水面”店铺外貌。从画中读者看到的虽是显得简朴的店堂(那时凡是面食店几乎都这样),然而就是这样一家风味食店却每天要接待各色“五香嘴”无数,这当中自然以女性顾客居多。因为成都女人吃东西历来追求味的刺激,而银井巷甜水面也正是以其独有的特色──根条均匀、色泽红亮、香辣味甜、爽滑可口而让她们中的许多人,包括有钱人家里的小姐、太太们“牵肠挂肚”。该店的甜水面有两种吃法:一是冷吃,二为热吃。冷吃之法有如“凉面”,先把切成“筷子头”的面条煮熟后,再加入少量菜籽油…  相似文献   

18.
耗子洞张鸭子多年前,在蓉城市中心总府街一拐角处,往里走便见一条小巷,小巷内有一家专事制售“烧鸭子”’的店铺。这家张氏店子卤制的“烧鸭子”及肢卤鸭杂碎等,因风味十足、香味十足而深得市民的喜爱。平日生意好时,该店常将卖鸭子的摊档摆上街边,这当然为的是方便过往行人。久而久之,这条开有“张鸭子”店的小巷每天进进出出的人愈来愈多,于是便有人把这条每天行人如穿梭般进出的小巷戏称为“耗子钻洞”。渐渐地,在市民心目中,“耗子洞”三个字也就替代了原有的店招“张鸭子”。松柏树这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大众饭馆,挂牌菜中以蒸…  相似文献   

19.
大地春该店多年前曾是蓉城著名的饮食店铺之一。当年的店址位于东门九眼桥外锦江河畔,与“裕华纱厂”相邻,隔水还与“望江楼”相望,是]日时成都出城东大门过往客商的必经之路。由于饭店开在这样一个水陆码头“好口岸”上,故“大地春”的生意一直十分兴隆。这种“口岸优势”常被那时的饮食业同行们称羡不已。不过,这样一家以接待过往客商著称的大众化饭馆,在五十年代初随着“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及锦水河运的停开,而逐渐衰落并最终关门歇了业。东华馆这也是旧时蓉城东门外的一家有名饭馆。当年它座落于牛市口正街集市内,为三开门铺…  相似文献   

20.
耀华西餐部耀华西餐部该店为成都最早的经营西餐、西点为主的西餐馆。店址在市中心最热闹的春熙路西段。它初创于1943年,经营“公司菜”和西点,临解放前夕,该店一度处于困境,于是便在店内增供“川菜”,后又发展到以“多种经营”见长。比如许多年前便开始售卖被成都人视为“稀罕物”的冰激淋和冰镇饮料,而到冬季时又特添了早年让多数成都人感觉十分新鲜的“火锅”,还有每天早上“耀华”向普通市民售卖的早点中也卖些西式的“鸡包”、“奶油蛋糕”之类的“洋盘货”。尤值一提的是,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曾在‘耀华”用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