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磁导率减落的自动测量仪,测量了非晶合金(Fe_(0.1)Ni_(0.5)Co_(0.4))_(78)Si_8B_(14)等温时效时退磁不能恢复的减落。以此考查了低温结构弛豫动力学行为,计算了弛豫激活能和弛豫谱。结果表明,低温结构弛豫是平均激活能低的多弛豫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化学短程序(CSRO)。  相似文献   

2.
利用低能核物理技术,通过磁参量和电阻的测量以及利用DSC方法,研究了非晶合金(Fe_(0.1)Ni_(0.35)Co_(0.55))_(78)Si_8B_(14)的结构弛豫和转变。结果表明,在50—500℃范围内,结构弛豫和转变可分为四个阶段。在175—200℃和400—420℃区域内产生两种不同特征的结构弛豫,对应着磁性的不同变化。结构弛豫中发展了化学短程序和拓扑短程序,产生感生磁各向异性。考查了低温结构弛豫和高温转变的动力学行为。用结构缺陷模型讨论了结构弛豫中结构缺陷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直到300℃的范围内考查了 Fe_8Ni_(27)Co_(43)Si_8B_(14)金属玻璃的磁导率弛豫。估计了弛豫过程的激活能谱。证实了时效引起的磁导率衰减是可逆的结构重排过程。观察到磁导率衰减中的 cross-over 效应。定量地估计了较低温度下的磁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在0—300℃间研究非晶(Fe_(0.1)Ni_(0.35)Co_(0.55))_(78)si_(?)B_(14)和Fe_(40)Ni_(38)Mo_4B_(18)合金的可逆磁导率等温弛豫行为.给出等时弛豫谱,观察到三个弛豫峰.计算弛豫时间的分布和最可几激活能.初步考查Curie温度以上的退火和较慢冷却对弛豫动力学的影响.对这两种成分截然不同的合金观察到十分相似的动力学行为,表明磁寻率弛豫主要是由基本结构缺陷的局域运动引起的,成分的影响则十分次要.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金属玻璃Fe_(78)Si_(10)B_(12)的磁化惑生各向异性常数K_(um)和应变感生各向异性常数K_(us)的350℃等温退火动力学行为和随测量温度T的变化,具有正值的K_(um)以lgta的线性函数随退火时间ta变化,而正比于M_s~(4.6)(T)随T变化,具有负值的K_(us)对于退火时张力的施加和去除作可逆的弛豫变化,而正比于M_s~(7.5)(T)随T变化,用一种畸变方向有序模型对结果作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6.
非晶Fe_(76)Si_(10)B_(14)合金的引起磁导率衰减的结构弛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300℃范围内考查了非晶Fe_(76)Si_(10)B_(14)合金的磁导率衰减的动力学行为.给出了引起磁导率衰减的结构弛豫谱,计算了最可几激活能的分布范围.用Kronmü-ller发展的二能级单组态模型讨论了这类弛豫的可逆性,分析了磁导率衰减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官可洪  卜晓东 《金属学报》1988,24(3):296-298
用液态快淬法制备非晶合金条带时,通过加入15—30%的B与Si等类金属含量是形成非晶状态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Si与B等类金属元素的加入,使非晶态合金的磁性受到明显的影响。本文实验研究了Si与B含量间的相对变化对(Fe_(80)Ni_(20))_(78)Si_(22-x)B_x合金的饱和磁矩、平均原子磁矩与Curie温度的影响关系。利用电子转移模型与分子场近似理论定性的解释了(Fe_(80)Ni_(20))_(78)-Si_(22-x)B_x合金的磁矩(M_s)与Curie温度(T_c)随  相似文献   

8.
通过磁场和张力退火对金属玻璃Fe_(78)Si_(10)B_(12)磁导率影响的研究,发现存在磁化感生和应变感生的两种磁各向异性,二者分别具有正值和负值的各向异性常数。  相似文献   

9.
文献[1]曾对金属玻璃(Fe_(1-x)Co_x),_(78)Si_(10)B_(12)的晶化,作过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研究,指出初期晶化相为相应晶态Fe_(1-x)Co_x的室温平衡相.本工作将在验证这一结论的基础上,研究初期晶化对一定磁场强度下磁化强度(定场磁化)的影响。一、样品和实验方法成分为(Fe_(1-x)Co_x)_(78)Si_(10)B_(12)(x=0.1,0.5,0.7,1)的合金用单辊快淬法制成截面为~1×0.3mm的金属玻璃窄带,用示差扫描热分析法测定其晶化温度T_(cr)(升温速率10℃/min)分别为505,490,440和420℃.磁性试样在石英管式炉中依次进行退火,退火温度T_a=350-500℃,除了x=0.7的样品在T_a≥450℃退火10min外,T_a≤450℃退火20min,  相似文献   

10.
用四端引线法测量了4.2K到室温的非晶态(Fe_(1-x)Co_x)_(18)Si_(9.5)B_(12.5)(x=0—1.0)合金的电阻率。结果表明,x=0—1.0的所有样品都出现了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的极小值。电阻率极小值温度T_(min)随Co含量x的增加而增加,在x=0.9时出现极大值。在T_(min)温度以下,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符合-lnT规律。x=0.5—1.0的样品,电阻率与-lnT关系出现两个斜率。在T_(min)温度以上,约100K以下电阻率符合T~2规律,在约100K以上电阻率则按T~(3/2)规律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约在9.5K和100K温区,电阻率与温度关系可近似表达为:ρ/ρ_(min)=ρ_0 AlnT BT~2。显现类Kondo型电阻极小。电阻率的T~2关系来源于电子-声子散射。  相似文献   

11.
非晶态Fe_(46)Ni_(32)V_2Si_(14)B_6合金的分形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结构弛豫阶段退火温度TR对非晶态Fe46Ni32V2Si14 B6合金条带室温断裂韧性(Kc)的影响.TR小于200℃时,KC大致不变,平均值约8MPam1/2;随着TR由200℃增加至350℃,KC值逐渐下降至2MPam1/2;相应地断裂剖面形貌由不规则特征(分形的)逐渐变为平直的或光滑的特征.用垂直截面法测定断裂剖面裂纹轮廓线的分形维数Df.实验结果表明,在准二维脆性断裂条件下,Kc值与分形维数增量的平方根成正比,并讨论不同结构弛豫阶段断裂特征长度ac与断裂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中子衍射对Nd_2(Fe_(0.9)Si_(0.1))_(14)B在室温及77K进行了测量,用衍射峰的形状分析法进行了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在室温,Si择优占据4c,8j_1及16k_2晶位;Nd与Fe的磁矩平行于C轴排列。在77K,Si仍择优占据上述三个晶位。算得的Nd磁矩的方向偏离C轴37.8°。  相似文献   

13.
通过高温拉伸及胀形实验,研究了Fe78Si9B13非晶合金的塑性变形性能。高温拉伸的温度范围为430℃~530℃,初始应变速率为1.67×10-4s-1~1.67×10-3s-1。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高温变形后的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高温拉伸的延伸率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450℃时达到最大;在450℃,初始应变速率为8.33×10-4s-1时延伸率为40%。在450℃胀形得到半径为5mm、高4mm的近半球试件,显示了Fe78Si9B13非晶合金具有良好的高温变形性能。高温塑性变形过程中伴随着非晶的晶化,使塑性流动应力增大,影响了Fe78Si9B13非晶合金的高温变形性能。  相似文献   

14.
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交流磁场处理前后Fe_(78)Si_9B_(13)非晶合金条带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XRD和VSM结果显示,合金的近邻原子间距离(d)和矫顽力(H_c)随交流电流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但饱和磁感应强度则随交流电流的增大变化幅度不大。d和H_c的变化由合金中不均匀特征结构在磁后效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由DSC曲线计算获得的表观激活能、局域激活能和局域Avrami指数表明,交流磁场处理提高了合金晶化反应的初始晶化激活能和Avrami指数,降低了晶化反应的表观生长激活能。合金晶化行为的改变与结构磁弛豫过程中团簇原子对有序化以及溶质原子和自由体积的扩散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Krzysztof Ziewiec等人采用双喷嘴快淬法制造Fe_(40)Ni_(40)P_(10)Si_5B_5和Fe_(70)Cu_(10)P_(10)Si_5B_5合金混合物,是两种液相不互溶的合金。根据Fe_(70)Cu_(10)P_(10)Si_5B_5合金试验,选择适宜快淬温度。双喷嘴快淬制得Fe55Ni20-Cu5P10Si5B5合金,晶体沿非晶带和非晶/晶体的快淬方向排列。Fe_(55)Ni_(20)Cu_5P_(10)Si_5B_5合金由于加热而晶化,析出带状微结构。双喷嘴得到的非晶相比单一喷嘴快淬法多。对双喷嘴快淬法制得的合金的结构、相成分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辊甩带法制备Fe_(78)Si_9B_(13)非晶合金条带,研究其对水中Cu(Ⅱ)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反应60min,添加量为1g/L的Fe_(78)Si_9B_(13)非晶条带对初始浓度为50mg/L的Cu(Ⅱ)去除率达98.4%,且其去除过程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在相同条件下,Fe_(78)Si_9B_(13)非晶条带对Cu(Ⅱ)还原反应的表面积约化反应速率系数为300目还原Fe粉的341倍。通过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Fe_(78)Si_9B_(13)非晶条带对Cu(Ⅱ)去除速率的影响,发现反应速率与溶液的温度、条带用量成正比,与Cu(Ⅱ)溶液的初始浓度成反比。连续使用4次后的Fe_(78)Si_9B_(13)非晶条带仍保留61.1%的Cu(Ⅱ)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Fe78Si9B13合金的结构及其直流叠加特性,分析了气隙长度和永磁铁对其直流叠加特性的影响。样品用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3D高景深显微镜进行表征,直流叠加特性通过μ-H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电感磁芯的磁导率和饱和磁场强度随气隙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利用磁偏置方法能改善Fe78Si9B13非晶电感磁芯的直流叠加特性,并且不会对电感磁芯的磁导率产生不利影响。通过采用磁偏置方法,电感磁芯达到饱和需要更大的额定电流,所以磁偏置可以有效地减小电感磁芯的体积。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单辊法制备了宽20 mm、厚25μm的Fe78Si9B13非晶带材,再将非晶带材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研究了退火温度对其软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的升高,Fe78Si9B13非晶带材的初始磁导率、饱和磁感应强度、矫顽力和电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退火温度达到400℃时,其综合软磁性能最佳,初始磁导率为6.648 K,饱磁感应强度为1.517 T,矫顽力为15.73 A/m。当退火温度达到450℃时,其磁导率受磁场强度的影响很小,呈现出恒导磁特性。  相似文献   

19.
金属玻璃中的不同缺陷其激活能ε_0不同,每种缺陷的频率因子B也可能有数量级上的差别。基于这种思想,提出了确定金属玻璃结构弛豫谱的方法。通过测量等速升温下的电阻变化,确定了五种Cu-Zr合金玻璃的结构弛豫谱。所得谱包含三个分立的激活能峰,它们各具不同的频率因子,频率因子的值影响激活能峰的形状、范围、位置和连续性。Zr含量显著影响Cu-Zr玻璃的结构弛豫谱,讨论了其变化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铸造技术》2015,(9):2221-2224
研究了(Fe50Co25Si10B15)70Cu30和Fe50Co25Si10B15非晶薄带辊面和自由面的相组成、微观结构以及磁性能。结果表明,(Fe50Co25Si10B15)70Cu30非晶薄带形成了独特的双层金属玻璃复合结构。并且,(Fe50Co25Si10B15)70Cu30非晶薄带的单辊面是含有微米级晶体Cu颗粒的以Fe、Co为基底的非晶层;而Fe50Co25Si10B15非晶薄带为非晶态。同时,(Fe50Co25Si10B15)70Cu30非晶薄带退火后软磁性能有所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