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钟纪刚 《室内设计》2013,28(5):110-110
今年是唐璞教授诞辰105周年及逝世8周年。作为先生的弟子,尽管先生已仙逝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与谆谆教诲却依然清晰地萦绕在我的脑海,回荡在我的心田。每每念及先生,我的心情都难以平静。记得刚人校时,唐璞先生就是我们心中的偶像。他风度翩翩的学者气质和大师风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入学后,与唐璞先生的接触日益增多,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先生渊博的学识,以及朴实无华的为学为人之道。1985年,我考取了国家教委的出国研究生,有幸成为先生的弟子,在得到先生的直接教诲后,我更深地感受到了先生学问的高深,情操的高尚和人品的伟大。出国之前,我有空就去拜访先生。先生总是以他慈爱、谦和、朴实的语言与我聊天交心,对我器重有加,关爱有加,鼓励有加。这些近距离的接触也使我对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程才实 《建筑》2008,(12):75-76
我与王子平先生交往的这些年,似乎凡事都同地震及其相关事件的研究沾边。先生之风惠及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待我读完他的《心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便有了记述一些什么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4.
金磊 《建筑创作》2010,(2):165-169
<正>送别2009年令人有颇多联想,这似乎是一个告别之年:丁聪、任继愈、季羡林、欧阳山尊、钱学森、贝时璋、杨宪益、徐肖冰、冯纪忠、王世襄等文化科学大家们相继离去。我们怀念他们,绝非仅因为他们为这个世界贡献了智慧和才华,更因为他们那闪亮的人格之美,让更多的后人有了借力向上的扶  相似文献   

5.
李晓峰 《新建筑》2015,(3):144-146
<正>我们深切爱戴的,这位总是把知识和快乐同时带给弟子们的老顽童,还是走了!这是当我得悉先生仙逝的消息时,内心涌出的一句话。其时,我尚在美国访学,无法参加先生追悼会,不能送先生最后一程,痛心难过,无以言表。接下来的日子,脑子里时时浮现先生笑貌音容,那么清晰,那样真切。2014年,就在我出国前不久的6月,先生还出席了由83级校友捐赠的纪念雕塑《大匠之门》揭幕仪式,就在系馆前的那片樟树林间,他还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谁料,那竟是我和先生见的最后一面!开蒙恩师先生与我有一些特别的师生之缘。凡听过先生  相似文献   

6.
正1984年12月,苏州防水研究所正式成立。次年8月,我有幸成为研究所第一批进所的五位大学生之一,被安排到所长办公室。30年荏苒岁月和年华,然记忆清晰如初。当时全所工作重点是总平建设和人才引进,我告别校园后的第一位领导、苏州所首任所长陈健先生,亲自主持人才引进工作。王海林这个名字,是我从陈健所长与他的往来书信中读到的,他时任河南省建材研究所防水材料室主任,兼任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新型建筑材料》杂志和《中国建筑防水材料》杂志编委,当时正代表河南所为苏州所培养第一批检测人员。之后我偶尔也为陈健所长代笔与他作进一步的沟通,表达苏州所引进他们夫妇的诚意和愿望。1986年,王海林从河南所正式调入苏州所任副所长;其夫人张敏先生是当时国内颇有成  相似文献   

7.
忆臧尔忠先生的几件事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历史教研室王其明与臧先生相识是在80年代初,在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时,先生由构造教研组调到建筑历史美术教研组,系主任找我谈话,意思是让我支持由臧先生任教研组长。我毫不犹疑地表示了拥护。臧先生在任组长期间。我...  相似文献   

8.
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头次见面时的情景。总之,久闻汪先生大名,并知道他是赖特的人室弟子。那种心理难以名状我站在汪先生而前,看到的仿佛就是赖特。赖特一生多有神奇,甚至奥妙之处,了解他,对我们这些在中国教外国建筑史的建筑人来说,并非易事。有一年,汪先生南下巡回讲学,来到华中理工大学。陪他从下榻招待所去往讲堂的路上,我向先生请教,有史家讲,赖特也提出过自己的“流动空间”,那与密斯提出的“流动空间”有何区别?汪先生言及乃师,情深意笃。他指点迷  相似文献   

9.
李兴仁 《中国建材》2012,(9):118-118
1991年1月18日,借赴京开会之机,我约上中国建材报记者宫成英,一同拜访了楚图南先生。这年楚老虽已92岁高龄,但思路清晰,当他得知我是昆明人在建材局工作时,便从国外建设规划、建材产品等谈到我国的城乡建设。楚老是云南文山人,特别关心云南建材行业的发展,关心云南建设事业。他讲到意大利石材业很发达,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晓峰 《新建筑》2010,(1):138-138
郑光复先生走了。一直不大能接受这个事实。我印象中,每次见到的郑先生都是那么中气十足,情绪饱满,侃侃而谈之间目光炯炯有神。谁能想到。几天前还在电话中发出朗朗笑声的他,就这么匆匆驾鹤而去?  相似文献   

11.
<正>江南近日,阴雨连绵,春寒依旧深深。窗外枝头刚刚绽放的春芽上,挂着冰晶般的雨珠,在春风中摇曳,久久不忍坠落,好像在沉思和追忆着往昔那难以忘怀的情愫。再过10日,便是吾师陈从周先生的祭日。光阴如箭!瞬息  相似文献   

12.
钟晓青 《建筑创作》2006,(12):140-142
“12月8日上午,接左川电话,得知莫先生于早上7时35分去了,一时黯然。前几日还在商量着再去看望先生,计算时日,也认为先生必然亲见2000年的到来,现在竟都是见不到了。含悲忆往,不意却未感沉重,而是觉得先生并无精神之累,飘然仙逝,也一定不愿后人承受苦痛。我这样想,希望先生不会怪责。  相似文献   

13.
潘家莹 《中国园林》2007,23(4):28-28
2006年春节,我和朱竹韵一起去李嘉乐先生家拜年。那天他十分高兴,精神特别好,也很健谈。谈起了他近年来经常去外地做咨询评审工作,谈到他的论文集稿件已经整理好,即将出版,还谈到一些我们都熟悉的、年龄和他近似的同志,身体大不如前了。  相似文献   

14.
张德沛 《建筑创作》2006,88(10):160-162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从军队退伍后考入了西南联大先修班.1946年随学校返回北京。我选择清华大学建筑系有两个原因其一,我喜欢建筑专业,其二.我是梁启超的崇拜者。他不屈不挠.反对帝制的革新精神令我敬仰。得知清华大学新建建筑系的系主任梁思成先生是梁任公的长子.而且当时被誉为“国宝”。他热爱祖国建筑.留学美国回国后拖着半残之躯.与他身患重病的夫人、一代才女林徽因先生,一同风尘仆仆地奔走于祖国大地南北,跋涉山川.对祖国城乡传统建筑进行艰苦的测绘和研究。他们热爱祖国.寻密探奥.坚持不懈地研究祖国建筑文化的精神令我敬佩万分.使我在昆明就意无反顾地选择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里所编辑的学生名录里得知.西南联大分到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有888人,  相似文献   

15.
记忆的片段     
朱颖 《建筑创作》2006,88(10):192-195
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已届60华诞,回想在清华建筑学院度过的5年时光思绪万千……作为一名曾泽惠于她的学子.谨以此文怀念那段青春,记录那点滴与片段,并为母校祝寿吧!  相似文献   

16.
吴观张 《建筑创作》2006,88(10):162-163
我于1952年从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先后担任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因我在上学时制图课学的比较好.给老师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1953年时教我制图课的老师找我.希望我能够到他那里去工作.给他做描图员.这样我就离开苏州.来到了南京。  相似文献   

17.
忆刘老     
齐康 《建筑创作》2007,(9):125-126
刘敦桢老师离开我们四十余年了,在纪念他百年诞辰时,内心充满着崇敬,敬仰之情。我们这个班是幸运的,1949年8月进入大学的学生中,考入建筑系的学  相似文献   

18.
赵斌正 《规划师》2006,22(1):95-95
我住的地方邻近中华广场,所以茶余饭后散步,夏天晚上纳凉,常去那儿,不知不觉中就与那儿结了缘.因工作的关系,我时常听到外地来咸阳的规划建设界的专业人士谈及对咸阳规划建设的印象,能让大地方来的人赞扬首肯之处并不多,然中华广场是常常能让人叹服的.据报载,日本市长代表团在考察了中华广场之后,慨叹:"这是真正代表中国的!"  相似文献   

19.
建筑空间应该是有一定趣味性的.我想它不仅仅是具有场所功能,而更是要让在场所中的人与空间有一种交流.比如,自从我搬到我家的新居以来,就一直感到一种沮丧.当我每天推开家门时,没有任何兴奋或者幸福,甚至我不渴望回家.想来想去,我把原因归结到我家的房子上.这套房子的户型是大多数购房者十分喜欢的户型:四四方方,"交通"面积不大,浪费的空间很少,布局简洁、实用.可在我看来,每个房间仅仅是个纸箱子:没有任何结构上的变化,没有柱子,没有拐角,屋顶很平……总之,如果不摆家具,和仓库没什么两样,而家具由于过于明确的功能而失去了让人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正>在我看来,建筑评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专业院校喜欢用建筑这个词语,民间更喜欢用房子来表述。建筑和房子肯定是两个概念,但是要说清楚两者的区别却并不容易。建筑属于一门学问,涉及到材料、结构和环境问题;房子属于一种制成品,涉及到买卖、居住和生活使用。于是,专业人士更习惯从空间上把玩建筑,从设计到施工,想方设法地将各种材料组合成一定的空间形式;非专业人士更注意从使用上看房子,从购买到装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