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雯淼  张燕 《建筑创作》2007,(7):16-16,18
2007年6月7日,第二届中法建筑论坛在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举行,此次活动由法国企业国际发展局、法国海外建筑师协会、法国驻华使馆与《建筑创作》杂志社合作主办.研讨会主题为“设想明日新城”。它是自2005年4月”中法建筑论坛”后的第二届。法国建筑设计师对其所负责项目的筹划及构想分别做了讲解.并与中国同行及项目投资商、业主等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2.
潘灿荣 《华中建筑》2002,20(3):45-48
该文通过分析具体建筑师及其作品来阐述法国当代建筑的创新精神和时代特色,并论述了对中国建筑创作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走向建筑100     
金磊 《建筑创作》2003,(9):13-16
伴随着建筑创作的耕耘,1989年创刊的《建筑创作》杂志今天迎来了出刊50期的纪念日。50,这个数字虽可以有多种说法,但《建筑创作》杂志社的同仁认为.从第50期开始我们才有了发展的起点。过去的50期中.作为一座桥梁我们用心倾听与沟通;作为建筑创作的关注.我们靠图文并茂的版面肩负起为建筑师传播作品与理念的责任。如果说.50期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那么,追求新走向的建筑100,将是新的记忆与见证。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建筑师和学者参与的国际建筑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以及在交流活动中的主动性增强.特别是中国当代建筑师及其实践日益受到国际媒体和欧美著名展览空间的关注,中西建筑跨文化交流的现象也开始得到学界的研究和重视。为此,《时代建筑》以“对话:中西建筑跨文化交流”作为本期的主题,就试图在中西建筑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当前的交流活动之中.探讨“对话:中西建筑跨文化交流”的前景及其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迈耶访谈     
《建筑创作》2013,1(7):24-42
2013年6月11日,作为《建筑创作》杂志的特约记者黄峥、许晓青在纽约市理查德·迈耶事务所办公室内,对迈耶先生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专访,采访涉及了迈耶先生建筑价值观的生长生成,对当下流行建筑概念的评判,个人职业生涯和中西方世界的比较等多个方面。采访提纲由郑恬辛、王舒展撰拟,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潘曦完成英文听录。  相似文献   

6.
程世卓  刘松茯 《城市建筑》2008,(12):132-133
理查德·罗杰斯是一位以表现当代建筑的技术之美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建筑大师,他创作的建筑以强有力的视角形象体现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的互动作用,并以深遂的哲学思辨审视着高科技主导下信息化社会建筑发展的前沿动态,《城市建筑》上一期从“创造艺术化的技术形态”方面对理查德·罗杰斯的建筑作品进行解读,这一期将进一步从其创作的文化内涵方面诠释其技术创作.  相似文献   

7.
理查德·罗杰斯是一位以表现当代建筑的技术之美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建筑大师,他创作的建筑以强有力的视觉形象体现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的互动作用,并以深邃的哲学思辨审视着高科技主导下信息化社会建筑发展的前沿动态。《城市建筑》上一期从“技术创作的文化内涵”方面对理查德·罗杰斯的建筑作品进行解读,这一期将进一步阐释其作品技术美学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当新中国六十周年华诞即将到来时,《建筑创作》杂志社历时一年多组织全国数百位几代建筑学人撰写的《建筑中国六十年》系列丛书(七卷本)已经出版,它不仅可见证新中国建筑六十年的足迹,更书写了中国建筑作品及人物的记忆,无疑会成为中国建筑六十年的一种思想及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理查德·罗杰斯是一位以表现当代建筑的技术之美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建筑大师,他创作的建筑以强有力的视觉形象体现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的互动作用,并以深邃的哲学思辨审视着高科技主导下信息化社会建筑发展的前沿动态。《城市建筑》上一期从“技术创作的文化内涵”方面对理查德·罗杰斯的建筑作品进行解读,这一期将进一步阐释其作品技术美学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语言之一,所以建筑之于我,是神圣乃至神秘的。“天人合一”是东方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对建筑的认知模式——重综合、重整体。建筑应当追求宏观整体、自然和谐,建筑创作应当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把建筑镶嵌在自然中,同时放置在整体大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中进行观照、考量,使建筑与环境融合渗透、和谐共生。历史与现代、建筑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建筑景观。城市景观以至大地景观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具体而言,建筑创作既讲分析、更重综合,追求自然和谐;既讲个体、更重整体,追求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千言 《新建筑》2007,(2):121-122
2006年12月在南宁参加“2006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期间,本刊记者(以下简称NA)对古市徽雄教授(以下简称古市)进行了访谈。以下为访谈过程中部分内容的记录。NA:《风、光、水、地、神的设计》中“神”的意义,是更偏重于“god”抑或是“soul”、“spirit”?古市:“神”是一种风土、一种精神、一种文化。“风、光、水、地、神”既是建筑所需要考虑的元素,也是建筑项目的代指。“神的设计”直接  相似文献   

12.
孟建民 《建筑创作》2009,(11):192-193
我是一位年过50的建筑师,按经历.谈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建筑尚还勉强,但对中国建筑创作60年作述评确无资格。然而受《建筑创作》之约.请中国各大设计院总建筑师述评中国建筑60年,我不敢弃而不论搞特殊.仅以一已之见参与讨论了。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三联书店推出一系列由建筑师撰写的建筑旅记,其中台湾建筑师李清志,将其从世界各地撷取的100个异形建筑集结出版成书——《异形建筑》,尤其有趣。  相似文献   

14.
跟城市的市民也好、跟城市的环境也好、跟城市的传统也好,它们应该有一种内在的关系,如果没有内在关系,只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的话,我觉得就算不上一个好的标志建筑。在中国我觉得对文脉和建筑逻辑这些衔接上,外国建筑师不是有太多考虑的,考虑得多的话就会比较好一点,比如上海的金茂大厦。  相似文献   

15.
张学栋 《建筑》1997,(10):23-24
(一)当建筑师进入创作状态,对建筑的本质和深层背景进行感悟和表现时,建筑文化作为背景,发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面对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面对复杂的多层次现实需求,面对变幻莫测的未来,建筑师的文化素养或其内在的文化功底,与作品最终表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建筑文化对于建筑师,自始至终都起着隐性或显性支配作用,同时也决定着作品的真正魅力。建筑中最有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能打动人的东西便是其展现的文化内质。建筑实现物质功能。精神功能,建筑师对工艺技术、材料设备的巧妙动用固然重要,但在其作品中如果没有文化有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最近20年来的建筑实践,为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成长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发展舞台。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巨大的建设量和超快的建设速度,更重要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建造对中国城市文化的改变,以及由此再度引发关于如何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的思考。适逢这史无前例的城市变革中的年轻建筑师,正面临着文化思想和职业水准双重的考量。本刊秉持一贯的学术精神,始终关注着年轻建筑师的进步,本期的努力就是集中介绍和推荐一批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年轻建筑师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7.
顾孟潮 《重庆建筑》2011,10(1):54-57
<正>人们熟悉的华裔美国建筑师贝聿铭,在其耄耋之年仍然屡屡有惊人的成果闻名于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值得借鉴的建筑哲学和建筑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8.
隈研吾访谈     
王舒展 《建筑创作》2011,(9):29-30,28
《建筑创作》以书面形式(电子邮件)向建筑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希望建筑师简单作答。这里将问题与回答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省建筑创作十分繁荣,建筑师们创作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馆和宁波天一广场等一大批优秀建筑作品,城市面貌和城市品质大为改善和提升,为推动我省新型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我是建筑学专业出身,到建设厅工作后长期从事设计行  相似文献   

20.
刘剀 《新建筑》2007,(1):41-45
建筑大师何镜堂是岭南建筑的领军人物,也是目前教育建筑规划设计中的核心人物。本次访谈主要围绕何镜堂先生在教育建筑方面的创作展开,从中展示他在建筑创作理论、建筑教育和建筑管理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