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菁染料分子DMS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及DMSA对HSA构象的影响。采用荧光光谱研究菁染料DMSA与HSA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计算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确定荧光猝灭类型;利用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探讨DMSA对H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菁染料DMSA能猝灭HSA的内源性荧光,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且DMSA与HSA之间具有很强的结合能力,结合常数Ka=7.73×106L·mol-1,结合位点n=1.59。此外,通过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DMSA对HSA构象的影响,DMSA的加入使HSA的结构变得疏松导致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吡唑-3-甲酸为配体,通过溶液法与氯化钴反应合成出一种钴的配合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对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该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a=0.509 94(2)nm,b=1.139 55(5)nm,c=0.936 80(4)nm,β=95.925(5)°。钴与两个配体分子的N、O原子和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结构。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研究它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与BSA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猝灭速率常数kq为3.54×1012L/(mol·s),结合常数K=7.06×105L/mol,结合位点n=1.259 5。  相似文献   

3.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pH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FS)和电化学法研究了芦丁铕配合物(rutin-Eu)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反应.探讨了rutin-Eu对HSA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以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分别计算了不同温度下rutin-Eu与HSA的结合常数(KLB,295K:1.540×106L/mol,310K:1.265×106L/mol)、结合距离(r=2.28nm)和热力学参数(△Η=-9.97kJ/mol;295K:△S=84.64J/K,△G=-34.94kJ/mol;310K:△S=84.65J/K;△G=-36.21kJ/mol),并判断rutin-Eu与HSA结合的作用力类型;同时用圆二色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rutin-Eu对H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rutin-Eu与HSA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HSA内源性荧光猝灭是由于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而引起的静态猝灭;它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作用力而结合距离r为2.28nm.同步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表明rutin-Eu对HSA的构象有影响,可使HSA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分子模拟等技术,研究了槲皮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行为。荧光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与HSA相互作用时,随着槲皮素的浓度从0增加到1.962×10~(-6)mol/L,HAS的荧光强度从844.3下降到461.4,最大发射波长由340.7 nm降低到338.6 nm,变化不明显,并且随着温度从293 K升高到303 K,猝灭常数由4.66×10~5L/mol减小到2.69×10~5L/mol,说明槲皮素对HSA的内源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分子模拟结果显示:槲皮素分子在HAS的Sudlow I位点和SudlowⅡ位点的结合最高积分分别为6.41和7.36,总能量分别为-37.01 k J/mol和-39.98 k J/mol,表明其在SudlowⅡ位点的结合能力较强,且两种结合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作用(键能分别为-10.41 k J/mol和-12.34 k J/mol)。在位点Ⅰ和位点Ⅱ上,槲皮素分子与发光氨基酸残基Trp214的质心距离分别为1.36和2.40 nm。这与根据F9rster's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的平均距离3.04 nm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腐植酸》2015,(6)
<正>利用荧光光谱研究黄腐酸(F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二者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计算二者作用的结合常数(Ka=1.2×107 L/mol)、结合位点数(n=1.45)及结合距离(r0=2.92 nm)。二者的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并发生分子内非辐射能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种光谱方法研究了Mg~(2+)-HA,Y~(3+)-HA,La~(3+)-HA等竹红菌甲素金属离子配合物(M-H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 7.4和5.0条件下M-HA能够与HSA形成1:1的复合物,其结合常数均大于2×10~4L/mol.电子自旋共振和荧光猝灭实验表明HSA和M-HA在激发态条件下具有光诱导电子转移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分子模拟等技术,研究了槲皮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行为。荧光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与HSA相互作用时,随着槲皮素的浓度从0增加到19.62×10-7 mol/L,HAS的荧光强度从844.3下降到461.4,最大发射波长由340.7 nm降低到338.6 nm,变化不明显,并且随着温度从298K升高到303K,猝灭常数由4.66 ×105 L/mol减小到2.69 ×105 L/mol,说明槲皮素对HSA的内源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分子模拟结果显示:槲皮素分子在HAS 的Sudlow I位点和Sudlow II位点的结合最高积分别为6.41和7.36,总能量分别为 -37.01 kJ/mol和-39.98 kJ/mol,表明其在Sudlow II位点的结合能力较强,且两种结合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作用(键能分别为- 10.41 kJ/mol和-12.34 kJ/mol)。在位点I和位点II上,槲皮素分子与发光氨基酸残基Trp214的质心距离分别为1.36和2.40 nm。这与根据Förster’s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的平均距离3.04 nm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盐酸二甲双胍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以及常见金属离子对盐酸二甲双胍和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在λex=282nm、λem=340nm的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盐酸二甲双胍对BSA的荧光猝灭光谱以及铜离子、镁离子存在下的荧光猝灭光谱。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得563K、567K、571K时盐酸二甲双胍与BSA相互作用的动态猝灭常数KSV分别为7.212L·mol-1、7.926L·mol-1、9.227L·mol-1,动态猝灭速率常数Kq分别为7.212×108 L·mol-1·s-1、7.926×108 L·mol-1·s-1、9.227×108 L·mol-1·s-1,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ΔG、ΔH、ΔS的平均值分别为-5.32kJ·mol-1、23.95kJ·mol-1、95.64J·mol-1·K-1,结合常数Ka分别为3.75L·mol-1、4.90L·mol-1、12.63L·mol-1,结合位点数n的平均值为0.9206,在金属离子存在下,KSV和Ka均降低。表明,盐酸二甲双胍对BSA的荧光猝灭为动态猝灭且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金属离子的存在不利于盐酸二甲双胍与BSA的结合,削弱了盐酸二甲双胍与BS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新型含硒席夫碱2-苄基亚胺基次甲基-4-(3-苄基亚胺基次甲基-4-羟基-苯硒基)苯酚(BBHP)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生理pH值条件下BBHP主要通过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方式使HSA的内源荧光得以强烈猝灭;BBHP与HSA主要有1个结合位点数,298 K时的结合常数为1.392×106 L·mo1-1;该结合反应为自发的放热过程,相互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根据F(o)rster无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两者之间的结合距离r=2.42 nm,同时考察了BBHP对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二氢杨梅素锌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二氢杨梅素锌(DMY-Z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激发波长为288 nm时,BSA的发射峰位于341 nm,DMY-Zn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由Stern-Vol mer方程计算出DMY-Zn与BSA体系荧光动态猝灭常数(KSV)可知,DMY-Zn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由Lineweav-er-Burk方程计算出静态猝灭常数为3.180×104L.mol-1;且在BSA分子上荧光敏感部位有1个结合位点,结合常数为9.60×105L.mol-1。  相似文献   

11.
离子液体双水相中铜离子与牛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锋  邓凡政 《湖北化工》2012,(6):50-52,76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中Cu(Ⅱ)与牛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并用同步荧光法探讨了Cu(Ⅱ)对牛血红蛋白(BHb)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Cu(Ⅱ)对牛血红蛋白产生了荧光猝灭作用,且属于静态猝灭过程;在298K和310K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28×103 L·mol-1和3.65×103 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8887和0.8339;Cu(Ⅱ)与牛血红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力;Cu(Ⅱ)虽然与BHb发生了作用,但没有改变蛋白质疏水腔的疏水环境,对蛋白质的构象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竹红菌甲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在生理pH值条件下,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 A,H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UV—Vis吸收光谱中HA的吸收峰蓝移,表明HA的存在使BSA分子中的氨基酸残基形成氢键。荧光光谱结果表明,BSA的存在对于HA的荧光发射峰具有一定的影响。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为1.65×10^12L·(mol·s)^-1,表明HA与BSA相互作用发生在HA与BSA分子外部的氨基酸残基之间,与BSA分子内部结构没有直接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Aza-Wittig反应。碳二亚胺与酚类化合物在碱性催化条件下成环,合成了3-苯基-2-(4-叔丁基苯氧基)-3’-氧环己烷并噻吩并[2,3-胡嘧啶-4(3H)-酮(PTP)。在生理条件下。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PT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采用同步荧光法考察了PTP的加入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PTP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过程。PTP与BSA的结合反应为自发进行,反应中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两者的结合位点数为1、结合距离为1.78nm.PTP的加入对BSA构象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华法林(WF)是临床常用口服抗凝药物,有关它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结合位点处的热点残基、作用力类型以及对HSA构象影响报道较少.通过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利用分子模拟、内源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WF与HSA之间作用机理.WF能使HSA构象发生改变,导致Tyr残基微环境极性降低、Trp残基周围亲水...  相似文献   

15.
李英奇  周雪萍  徐美萍 《广州化工》2010,38(2):125-126,138
在pH7.4,0.1mol·L^-1Hepes缓冲溶液及室温条件下,使用紫外吸收差光谱进行了Pb(Ⅱ)对N,N’-乙烯-二[2~(2-羟基苯基)苷氨酸](EHPG)的滴定。结果表明Ph(Ⅱ)与EHPG形成1:1的配合物。Pb(Ⅱ)与EHPG结合后其紫外差光谱在245nm和291nm处出现吸收峰;配合物在291nm的摩尔吸光系数是1.78×10^3cm^-1·mol^-1·L;条件稳定常数是1gK=12.51±0.32。  相似文献   

16.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n(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结合作用;采用荧光猝灭法计算出不同温度下Mn(Ⅱ)与BSA结合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Mn(Ⅱ)对BSA构象的影响,并讨论了Mn(Ⅱ)与BSA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Mn(Ⅱ)与BSA的结合位点数为1,猝灭过程为动态猝灭,结合过程主要是熵驱动,相互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在此基础上采用荧光猝灭法进一步研究了Mn(Ⅱ)-BSA-Zn(Ⅱ)双金属体系中Mn(Ⅱ)、Zn(Ⅱ)与BSA的相互作用;在Stern-Volmer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双金属体系中荧光猝灭的缔合公式;在与单金属体系对比后,推测出Zn(Ⅱ)会竞争Mn(Ⅱ)与BSA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任乃林  李红 《化工时刊》2008,22(5):28-31
用极谱和伏安法研究了环丙沙星与锌离子配合物的性质及其电化学行为。在0.2moL/L的KCl-BR缓冲溶液中(pH=8.0),环丙沙星与锌离子产生灵敏的配合吸附波,峰电位Ep=-1.22V。锌离子与环丙沙星的配合比为1:2。实验表明该峰为不可逆的还原波。峰电流与环丙沙星的浓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3.65×10^-7 moL/L~1.95×10^-5moL/L,相关系数r=0.9995,检出限2.4×10^-7moL/L。可用于片剂及滴眼液中环丙沙星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赵玲子  赵盈男  杨炳君 《当代化工》2017,(12):2431-2434
利用"一锅法"合成N-乙酰半胱氨酸修饰的CdTe量子点,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对其进行表征。根据CdTe量子点与Cu~(2+)反应发生荧光淬灭的原理来检测水体中Cu~(2+)的浓度。研究表明,CdTe量子点荧光淬灭程度与Cu~(2+)离子浓度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检测Cu~(2+)离子的下限浓度为6.59×10~(-9)mol/L。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灵敏快速测定Cu~(2+)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甲烷是性价比较高的UVA防晒剂,但其紫外光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和UVB防晒剂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复配时更是如此。通过使用Visia-CR仪器拍摄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甲烷在紫外光照射下,处于一级激发态分子释放光子会发出荧光现象的照片,研究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对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甲烷光稳定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由于偶极子-偶极子作用,产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可以淬灭单重激发态下的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甲烷分子,使其分子光稳定。在紫外照射前后,加入和未加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的防晒剂溶液吸光度曲线下面积,和防晒霜的SPF值变化同时也验证了上述结论。文中对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这种防晒增效作用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合成了1,1′-二(丙酸甲酯)-2,2′-联咪唑和1,1′-二(丙酸乙酯)-2,2′-联咪唑两个配体,并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在常温条件下合成了配体与铜的配合物。通过IR、UV、EA表征,推测其形成了1:1的配合物。铜配位后使两种配体发生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