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气垫炉平台中机架的动态特性直接关系到气垫式热处理过程能否稳定进行,特别当机架的频率与设备的运转频率相等时,容易引起设备的共振,因此开展关于机架动态特性的研究能够为设备动态理论研究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设计了气垫炉的机架结构,获得了机架的前16阶模态的固有频率和振幅。机架加工完成之后,采用测振仪检测机架的振动,测试结果表明:机架所设计的固有频率能够避开设备的运转频率,机架实际振动的最大幅值小于0.02mm,因此本设计中的机架满足动态特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集中质量-弹簧模型,建立高位板坯托出机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模型,利用MATLAB计算各阶固有频率及前三阶固有频率所对应的主振型,分析该传动系统的振动特性,为设计高位板坯托出机传动系统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国内某厂1580热连轧机在轧制1.8mm薄规格带钢时,F2主传动系统发生剧烈振动现象,导致弧形齿接轴集油环连杆断裂;为了分析轧机振动特性,建立F2轧机主传动系统和轧机机架等零部件有限元模型,以节点耦合的方式模拟轧机内部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计算结果与测试所得典型振动信号的优势频率对比分析可知,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较为相符,且下接轴自激振动阶段表现出明显的拍振特征,工作辊和机架等测点也具有扭矩自激振动阶段优势频率和拍振特征,为进一步分析轧机振动特性及原因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2150 mm万能轧机机架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分别得出万能轧机主机架和立辊机架前15阶固有频率及振型图;通过振型图可直观分析出主机架与立辊机架的动态特性以及对实际生产影响最大的固有频率,为万能轧机的结构设计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余小军 《冶金设备》2011,(4):18-21,42
针对某1450mm冷连轧机主传动系统进行参数化建模,计算固有频率、主振型、扭矩放大系数,采用灵敏度分析量化了主传动系统各部件的转动惯量和扭转刚度对固有频率的影响,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对转动惯量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周建刚  任学平 《鞍钢技术》2007,(1):21-24,28
确立了某热带钢连轧机主传动系统的扭振动力学模型,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扭振数学模型,用matlab 计算软件求出了系统固有频率和振型,用系数法求出了扭矩放大系数,讨论了频率放大系数对扭矩放大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速冷轧管机曲轴传动系统驱动机架高速往复轧制,产生较大的惯性冲击。为减轻高速冷轧管机曲轴传动系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实现高速平稳轧制,采用质量静力代换法,将曲轴传动系统分为机架组、曲轴组和连杆组,对高速冷轧管机曲轴传动系统的惯性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通过计算得到了传动系统的各构件应施加的合理平衡重,完全平衡了一阶惯性力和部分惯性力矩,为曲轴传动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理论依据。经实际工程应用,证明该平衡计算是满足要求的。  相似文献   

8.
魏立华 《宽厚板》2012,18(5):43-45
针对鄂钢宽厚板轧机机架辊装置投产初期故障多,导致使用周期短的问题,对机架辊传动系统、支承系统和油路系统等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采用圆柱面过盈连接式齿式联轴器、改造轴承座进油管路和润滑系统的连接管网,降低故障率,缩短了设备检修时间。  相似文献   

9.
轧钢机主传动系统轴向振动固有频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瑾  吴振宝 《冶金设备》1998,(1):29-31,48
介绍了一类轧钢机主传动系统轴向振动固有频率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吻合。在与扭振固有频率的对比分析基础上,得出不会发生两种固有振动谐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由于鞍钢半连轧厂改造的需要,对1700连轧机组主传动系统固有频率进行了电算分析,对轧制过程中主传动系统进行了扭振分析,为设备改造提供了有益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定径机轧辊机架弧齿锥齿轮传动特性和机架牌坊的振动特性是影响轧制精度的主要因素,分析研究了影响弧齿锥齿轮传动特性的内外因素,从而指导定径机轧辊机架的传动设计;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轧辊机架进行模态分析,提取其前六阶固有振型和主、从动轴轴承座处某节点的位移图。通过分析,可以在实际应用中有效避免使牌坊长期处于共振频率下工作,从而避免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简介设计研制的张力减径机组试车测试装置的各组成部分,包括各基座、变频调速传动系统、液压系统、润滑系统及测温测振系统等,试车使用证明该装置可保证张减机组检修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以现有轧机机座垂直振动模型为基础,从改变四辊轧机机座的结构参数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机座振动的固有频率、主振型、振幅的分析,得到了四辊轧机机座的结构参数对机座垂直振动固有特性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调节结构参数不能明显改变前三阶固有频率,可通过改变结构参数来避免共振,同时在非共振情况下,调节结构参数也可以有效抑制由外界冲击产生的影响,为轧机机座的结构设计及进一步研究轧机的轧制稳定性条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杨德明 《山东冶金》2006,28(6):42-43
烧结机驱动装置属半悬挂非对称型柔性传动,为利用动力学的观点分析解决设备故障问题,将系统简化为四质量系统力学模型,通过建立运动微分方程组并求解,可得到系统的固有频率、扭振的角位移和扭振力矩。结果表明,扭振频率比转动频率大得多,在设计时除考虑其它载荷系数外,还应考虑扭振放大系数。  相似文献   

15.
黄金磊  臧勇  郜志英 《钢铁》2021,56(2):93-98
 某钢厂热连轧生产线F2机架在轧制薄规格产品时发生了强烈的振动现象。为了更好地识别轧机振动的类型,抑制轧机振动,需对轧机系统的固有特性进行全面分析。考虑水平、扭转和垂直系统的振动,并考虑带钢和轧机系统的耦合作用建立热轧机11自由度振动模型,分析轧机系统在无带钢下的固有特性,并分析各阶模态对惯性参数和弹性参数的灵敏度。同时分析带钢和轧机耦合作用下前后张力、入口厚度、出口厚度、摩擦因数、变形抗力等工艺参数对轧机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带钢和轧机相耦合成一种变结构系统,系统固有特性随着工艺参数的变化而变化,工艺参数主要通过改变第4阶模态和第10阶模态来影响系统固有特性。不同的工艺参数对轧机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入口厚度影响最为显著,可以通过改变工艺参数来改善系统固有频率。可以为轧机振动类型的识别和振动的抑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张明  彭艳  孙建亮  张阳 《钢铁》2016,(12):103-111
针对2160 mm热连轧机组第2架精轧机(F2)在轧制薄规格产品时频繁发生振动的问题,对该轧机开展了综合测试。介绍了振动现象,分析了振动类型。考虑轧制界面动特性,建立了新的轧制界面摩擦力模型,表征了界面的正负阻尼作用。在此基础上,考虑上下辊系不同运动状态构建了轧机扭转和水平方向的耦合振动模型。基于上述模型,模拟了轧机的自激振动,仿真结果表明,轧机振动形式为上下工作辊扭转和水平方向均反向运动,振动频率为扭转一阶固有频率,与现场测试现象相符合。最后分析了轧制工艺参数对轧机自激振动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抑振方案。  相似文献   

17.
冷连轧机主传动系统扭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新建的1420冷连轧机组,建立了轧机主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得到系统的固有频率和反共振频率、振型和Bode图,并对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冷连轧机主传动系统设计基本合理,部分设计参数还有优化的余地。  相似文献   

18.
对铣面机组开卷机传动系统常见的摆线针轮减速机机箱破裂、支撑轴承损坏、输出轴折断,电机输入轴折断等设备故障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在使用、维护、管理方面所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及其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某冷连轧机组轧制过程中两机架间运动带钢为研究对象,根据运动梁理论和运动薄板理论,分别建立了轧制过程运动带钢动力学模型。通过Galerkin截断,把描述系统运动的偏微分方程离散化。利用数值方法分析了轧制过程运动带钢的固有特性和稳定性。并对某连轧机组进行稳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机组第二和第三机架间运动板带的极限速度可以达到32m/s,并且基于运动梁模型和基于运动薄板模型所计算出的结果极为接近,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2 groups of 15 undergraduates each tracked a segment of a life insurance company driver-training film by manipulating the controls of a Drivo-Trainer station. One group had their heads restricted during the session, the other did not. Restriction of the head resulted in more driving errors and fewer (a) long eye movements; (b) driving adjustments to critical events to the left of the driver's field of view; and (c) fixation errors, especially overshoots. Eye-movement frequenc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riving adjustments and negatively related to driving errors. It is concluded that (a) driving performance is better when the eye-head compensatory system is able to move freely, (b) head restriction may bias the distribution of fixation locations, and (c) the frequency of shifting fixations may b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riving errors.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0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