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油供热系统在粮食工业中的应用江苏省粮食科研所(210012)吴献洪1热油供热系统的特点热油供热是利用热油锅炉把介质油加热到一定温度作为载热介质,输送至烘干室,通过金属热壁的传导作用将热能传递给与壁面接触的物料而使其干燥,故又可称为热油传导供热法或热...  相似文献   

2.
正把食物做熟,营养或多或少会有损失。烹调时要借助不同的媒介物把热量传导给食物,常见的方式有油传热、水传热、蒸汽传热和热气传热4种,哪种方式更有利于保留营养呢?油传热,炒、煎、炸等。这类烹调方法的优点是,加热时油温可达300℃,能够满足多种烹调要求,咸菜快,且口感好、色泽艳丽。在较高油温条件下,食材表面干燥收缩、凝结成膜,使内部浆汁不外溢,多种营养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需基本平衡,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食物与营养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我国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与健康知识缺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优化食物结构,强化居民营养改善,特制定本纲要。  相似文献   

4.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但当婴儿成长到四个月后,为了完整均衡的营养,除原先母乳或婴儿配方奶之外,还应给予婴儿一些其他营养食物,包括米粉、泥糊状食物和液体食物,这些额外营养食物统称为婴儿辅食。  相似文献   

5.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3):28-28
《中国食物与营养》创办于1995年,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办的食物与营养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立足于农业、食物、营养领域的结合,报道国家在食物与营养相关领域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述了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相对完备的学龄前儿童食物营养监测指标体系、政策法案以及目前研究进展情况,并与我国学龄前儿童食物营养监测体系进行分析比较,为我国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营养监测体系,制定相关工作的规章制度法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总结不同国家有关探讨学龄前儿童食物营养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性论文、综述及书籍等。结果: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相对详尽的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性、针对性的食物营养监测体系,同时拥有成熟的运行机制、数据库和网络平台,而我国近年来学龄前儿童食物营养监测系统逐步健全、成效显著,但起步晚,发展较为缓慢。结论:我国需尽快针对学龄前儿童构建适合的食物营养监测指标体系,制定食物营养健康相关政策法案,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指导学龄前儿童群体培育健康的食物消费模式,以期逐步改善我国学龄前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食物的营养价值通常是指食物中所含营养素和热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包括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及其相互间比例适宜,且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及利用。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不一,营养价值各异。顺口溜所说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而如今盛行在饮食方面,"全食物"把这种概念诠释的很完善,他们吃葡萄不光得不吐葡萄皮,而且葡萄籽也得一起吞下去。但营养专家指出,食物并不是所有的营养都在皮和籽里,刻意追求"完整的食物"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果皮虽有一定营养,但也有农药,果皮中的营养摄取起来也十分有限。而果皮和籽直接吃下去并不利于消化吸收,胃肠功能弱者最好不要做"全食族"。  相似文献   

8.
政策·法规     
★2001-201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出台《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制定和颁布实施的。《纲要》第一次把食物与营养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和配套的系统,体现了新时期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追求。目前我国食物供给基本平衡,某些食物出现相对过剩,为正确引导我国食物结构调整,促进食物生产和消费的均衡协调发展,改善营养结构,农业部会同卫生部、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教育部、财政部等单位,着手编制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  相似文献   

9.
新城 《美食》2007,(6):24-25
你知道吗?食物营养也很狡猾,不留神,它就从你手边偷偷溜走。每天,妈妈总是关心如何丰富宝宝的餐桌,让宝宝获得足够的营养长得壮壮的。可是在我们准备和烹制这些食物的过程中,食物营养会因为各自特性的不同而大量流失。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食物营养究竟是通过哪些路线逃跑的。  相似文献   

10.
江北雪 《烹调知识》2010,(10):72-73
现在,人们在饮食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追求口感的鲜美,还讲究营养的搭配。但是,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却在不知不觉中造成食物营养的流失。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学会科学地储藏和烹饪食物,就能留住食物中的营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食物安全和居民营养改善,始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食物与营养发展问题能否很好地得到解决,不但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安居乐业,而且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一、《纲要》编制的重要意义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食物结构急剧变化和营养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时期,也是引导促进食物结构改善难得的历史机缘,因此制定一部指导中国食物发展与营养改善的纲要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部食物发展和营养改善的纲领性文件,《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编制对优化我国居民食物结…  相似文献   

12.
金明 《食品指南》2009,(12):76-78
在美国,人们将那些吃什么都要讲究营养,完全以营养价值作为食物选择前提的人称为“营养主义者”。在“营养主义“者看来,如果一个食物含有有益成分,那就是好食物;反之,含有有害成分,  相似文献   

13.
会讯     
食物与营养关乎居民健康、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食物与营养发展趋势,了解国内外食物消费与健康发展动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提出全面小康社会时期食物与营养的发展战略,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将于2006年11月5日~6日在北京联合组织召开“中国食物与营养高层论坛”。本次论坛以“食物消费与健康”为主题,介绍国内外食物消费与健康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中国现阶段食物消费和居民健康现状、成因及其发展趋势;研讨居民食物消费与健康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国际食物与营养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历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选取食物消费与营养方面相关指标,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分析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发展变化及特点,将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历程划分为贫困期、温饱期、结构调整期、营养健康期等四个发展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15.
《肉类研究》2014,(8):4-4
《中国食物与营养》创办于1995年,是食物与营养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乡村成年居民营养素养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营养素养提升适宜技术和策略、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10个区18~59岁乡村居民进行调查,采用“一般人群营养素养问卷”收集居民一般情况和营养素养,采用SPSS软件对营养素养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1 173份,回收问卷1 172份,有效问卷为1 166份,有效率为99.5%。乡村居民营养素养水平为6.2%,食物营养相关知识与理念、选择食物、准备食物和摄入食物水平分别为54.0%、2.1%、10.3%、17.4%。女性营养素养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男性[营养素养(69.5 vs 63.0);食物营养知识与理念(8.0 vs 8.0);选择食物(18.5 vs 17.0);准备食物(15.0 vs 13.3);摄入食物(27.5 vs 25.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乡村成年居民营养素养水平受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月人均收入的影响。以男性为参照,女性营养素养得分较高,OR值为4.132,以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  相似文献   

17.
作为营养师,常常会有人问我“某某食物有没有营养?”“什么食物最有营养?”之类的问题,通常我会感到很无奈。因为,某种物质之所以被称为食物,首先必须含有支持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也就是水、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所以论述某种食物有没有营养根本就很荒唐。  相似文献   

18.
菜品营养评价新理念的提出 从营养的角度来说.人们饮食所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一直是提供高蛋白质.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以各种动物性食品为主要原料.以大量油脂为调味介质。这是由于在温饱难以满足.蛋白质严重缺乏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营养学界有一句话叫做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每种食物在营养方面各有千秋,只有将它们合理搭配才能保证人们每天需要的营养成分,保证人体健康,因此把某种食物说成是“垃圾食品”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准确检测食品加热灭菌后肠炎沙门氏菌的含量,避免对亚致死状态的热损伤菌的漏检。方法:研究不同介质、温度、时间对热损伤肠炎沙门氏菌的修复的影响,筛选最佳介质、修复温度、修复时间,以建立修复方法。结果:各种介质、修复温度、修复时间对热损伤肠炎沙门氏菌修复作用差异显著。结论:最佳修复条件为营养肉汤37℃下修复2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