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二苯甲酮类紫外吸收基聚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安秋凤  路德待  李明涛 《精细化工》2005,22(10):724-727,738
在铂催化剂作用下,用4-(3-烯丙氧基-2-羟基)丙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MUV-O)与含氢硅油(PHMS)在甲苯溶剂中的硅氢化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种侧链携带有二苯甲酮类紫外吸收基团的聚硅氧烷(PUVS i)。用红外光谱1、HNMR1、3CNMR、紫外光谱等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合成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当硅氢化反应温度为80~100℃,催化剂氯铂酸用量为原料总质量的(10~50)×10-6,m(MUV-O)∶m(PHMS)=16.4∶30时,产物PUVS i的接枝率可达91%。新合成的二苯甲酮类紫外吸收基聚硅氧烷PUVS i,对波长为243.2(吸光度A=0.797)、288.2(吸光度A=1.013)、325.4 nm(吸光度A=0.847)的紫外光有强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侧链含烷基链(C7)及偶氮基团(Azo)两个疏水基团修饰的聚合物4,并基于环糊精与两个疏水基团C7、Azo的不同结合能力,制备了含两个识别点的侧链准聚轮烷。首先,在聚合物4的溶液中加入α-环糊精(α-CD),α-CD分别包结在C7及Azo部分,得到了侧链准聚轮烷;第二步,在365nm的紫外光光照下,聚合物4侧链端基的trans-Azo异构为cis-Azo,α-CD从Azo部分解离,但α-CD仍包结在C7部分,得到了侧链聚轮烷;第三步,在侧链聚轮烷溶液中加入β-环糊精(β-CD),β-CD包结在cis-Azo部分,得到了α-CD、β-CD分别包结两个疏水识别点的侧链准聚轮烷。  相似文献   

3.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冯武将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与自制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在锌粉催化下反应,得到4-(3-烯丙氧-2-羟基)丙氧基封端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再与含氢硅油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制得带可降解侧链的亲水性聚硅氧烷;并测定了其相对密度、折射率、数均摩尔质量、重均摩尔质量及其分布指数,胶膜的水接触角。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环糊精二聚体(trans-Azoβ-CD Dimer)及侧链含金刚烷(Ad)的聚丙烯酰胺(PAM-Ad),利用trans-Azoβ-CD Dimer与PAM-Ad侧链的Ad基团的主客体识别作用构筑了一类超分子体系。2D NMR测定结果表明,trans-Azoβ-CD Dimer和PAM-Ad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是通过β-CD空腔和疏水体Ad形成包结络合物进行的。环糊精二聚体trans-Azoβ-CD Dimer和聚合物PAM-Ad两者之间的缔合程度受trans-Azoβ-CD Dimer和PAM-Ad的浓度、温度、盐浓度以及trans-Azoβ-CD Dimer光异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国内外槲皮素包合物的研究概况。为了改善槲皮素的水溶性,人们把槲皮素与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制成包合物。如槲皮素与β-环糊精(β-CD)、α-环糊精(α-CD)、部分甲基化-β-环糊精(M-β-CD)、羟甲基-β-环糊精(HP-β-CD)、硫代丁基-β-环糊精(SBE-β-CD)等制成包合物,使槲皮素的水溶性明显提高,更有利于在体内的吸收,提高了生物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以H2PtCl6.6H2O为催化剂,甲苯为溶剂,通过硅氢化反应将端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F6)和紫外吸收剂4-(3-烯丙氧-2-羟基)丙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AHDBP)同时引入聚甲基含氢硅氧烷(PHMS),合成了侧基聚醚/二苯甲酮紫外吸收基聚硅氧烷(PE-PUVSi),并用IR、UV和1HNM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80℃~100℃,甲苯用量为m(甲苯)∶m(PHMS)=1∶1,n(C=C)∶n(Si-H)=1.23∶1,n(F6)∶n(AHDBP)=2∶1的条件下可得到具有良好水溶性和对波长为243.6 nm、289.2 nm、325.0 nm处的紫外光有强吸收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以含双聚硅氧烷支链的二醇(DDPS)为功能单体,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2000)为软段,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为硬段,2,2-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亲水单体,采用预聚体法合成了含聚硅氧烷侧链的聚氨酯分散体(SPUD)。考察了聚硅氧烷侧链长短对SPUD乳液性能及其胶膜性能的影响。红外分析、TEM证实该方法合成了稳定的聚硅氧烷改性的聚氨酯分散体;XPS分析证实在成膜过程中,聚硅氧烷侧链向表面伸展,使得表面硅含量远高于理论值;SEM证实SPUD胶膜表面和断面呈现多相结构,可见聚氨酯和聚硅氧烷的相分离。随着聚硅氧烷侧链长度的增加,SPUD胶膜吸水率和吸醇率下降,接触角增大。  相似文献   

8.
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甲基丙烯酸-β-(1-芘丁酰氧基)乙酯(PyBEMA)通过自由基溶液共聚合成了侧链含芘基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聚物,并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不同投料比对共聚物收率、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共聚物水溶液温敏性研究表明,共聚物是一类具有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温敏性聚合物,随着共聚物中的芘基含量的升高,其LCST下降;加入α-环糊精(α-CD)会引起共聚物LCST略微升高,而加入β-CD和γ-CD,会导致LCST降低,而且γ-CD引起LCST的降低更显著。共聚物水溶液荧光性能研究表明,共聚物在水中有轻微的疏水聚集,出现侧链芘基激基缔合物荧光。室温下,加入β-CD能够降低共聚物侧链芘基之间的疏水聚集。随着温度的升高,芘基的荧光强度(IM)先下降,后突然升高,然后达到稳定并略微下降;而芘激基缔合物的荧光强度(IE)先出现略微升高,然后基本保持不变,接着缓慢下降。I1/I3荧光强度比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在聚合物发生相转变时的温度区间内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肼(3,5-丙酰肼)的水溶性,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3,5-丙酰肼-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包合物),并通过TLC、IR和DSC等分析手段对包合物进行鉴定。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3,5-丙酰肼的投料摩尔比对包合效果的影响及HP-β-CD对3,5-丙酰肼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随HP-β-CD与3,5-丙酰肼投料摩尔比的增大,所得包合物中3,5-丙酰肼的含量减小,包合物产率和3,5-丙酰肼的包合率均有所增大。当HP-β-CD与3,5-丙酰肼的投料摩尔比为3∶1时,包合物产率和3,5-丙酰肼的包合率均为100%,达到最优包合效果。经HP-β-CD包合后,3,5-丙酰肼的水溶性得到显著提高,由不溶于水变为可溶于水。当HP-β-CD与3,5-丙酰肼投料摩尔比为1∶1时,包合物的溶解度最高,可达9.0 g/100 g水。  相似文献   

10.
有机硅改性环糊精在膨胀阻燃聚丙烯中协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环峰  李斌 《中国塑料》2008,22(12):33-37
以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烯丙基缩水甘油醚、β-环糊精(β-CD)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硅改性环糊精(CDS)。红外光谱测试表明,环糊精接枝到硅氢加成反应制得的聚合物链端。利用热重分析、氧指数测试、垂直燃烧、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对比探讨聚丙烯(PP) /膨胀阻燃剂(IFR) /β-CD和PP/IFR/CDS复合材料热失重行为、阻燃性能、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IFR/CDS具有良好的协同阻燃作用,同时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当CDS含量为1.5 %(质量分数,下同)时,PP/IFR/CDS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为35.0 %, 垂直燃烧通过UL94 V-0测试,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比PP/IFR/β-CD复合材料提高了8.6 %、16.8 %和70.7 %。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2价过渡金属锰离子与环糊精(CD)的非共价作用,采用质谱法(ESI-MS)研究了Mn~(2+)与α-环糊精(α-CD)、β-环糊精(β-CD)、γ-环糊精(γ-CD)、2,6-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或2,3,6-三甲基-β-环糊精(TM-β-CD)气相中的非共价复合物。一级质谱实验结果表明,Mn~(2+)可以在气相中与α-CD、β-CD、γ-CD、DM-β-CD或TM-β-CD结合,形成配合比为1∶1的非共价复合物,二级质谱进一步确认了复合物的形成。碰撞诱导解离实验显示,[DM-β-CD+Mn]~(2+)(m/z=693)前体离子在较高的碰撞能量时(20 eV),不仅出现丢失甲基化葡萄糖单元中性分子的A系列碎片离子,甲基化葡萄糖单元也可能获得质子,并发生进一步碎裂,产生失去水分子的系列分子离子峰。采用质谱滴定法定量测定了四种复合物[Mn+α-CD]~(2+)、[Mn+β-CD]~(2+)、[Mn+DM-β-CD]~(2+)和[Mn+TM-β-CD]~(2+)的解离常数。结果表明,Mn~(2+)与α-CD、β-CD、DM-β-CD和TM-β-CD复合物的解离常数(K_(d1))分别为4.9、8.8、9.9、6.2μmol/L。  相似文献   

12.
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β-CD),为β-环糊精(β-CD)衍生物(β-CD水溶性较高).SBE-β-CD可与药物结合,形成包合物(非共价键),进而提高该药物的稳定性、安全性等.相比于β-CD,SBE-β-CD的水溶性更高,而且存在肾毒性低、溶血作用小等优势,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鉴于此,本文重点阐述SBE-β-...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在有重金属离子Cd^2 存在下对α-淀粉酶活性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三种环糊精化合物对酶的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其中CM-β-CD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改性β-环糊精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交联剂、对β-环糊精(β-CD)进行修饰改性,制得吸附剂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β-环糊精(MDI-β-CD),并用于吸附处理苯酚废水.采用红外光谱(IR)及扫描电镜(SEM)对交联产物进行表征,结果发现,所得的交联产物即为目标产物.考察了振荡时间、溶液pH值,吸附温度、聚合物MDI-β...  相似文献   

15.
用共沉淀法合成了漆酚的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XRD、DSC、Uv-Vis、荧光等手段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漆酚的长侧链进入β-CD空腔并发生卷曲堆积,形成的包合物使β-CD的脱水峰向高温移动,并造成β-CD的晶型发生变化,提高了漆酚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6.
翟明翠  刘发强  苏立强 《化工时刊》2012,26(2):18-20,34
在碱性介质条件下,以β-环糊精(β-CD)和一氯乙酸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得到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反应物配比对制备产物取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氯乙酸与β-CD的物质的量比为10∶1时,在65℃时,反应7 h,可得到取代度3.66的羧甲基-β-环糊精。  相似文献   

17.
以辛烯基琥珀酸酐(OSA)与β-环糊精(β-CD)为原料,采用优化后的非均相反应制备高取代度辛烯基琥珀酸环糊精酯(OS-β-CD)。通过FT-IR分析改性前后样品特征峰的变化表明,成功合成出了辛烯基琥珀酸环糊精酯。通过TGA分析发现,改性后样品的热稳定性有所降低,但耐热稳定性仍能满足其在多种领域中的应用。与β-环糊精相比,OS-β-CD在冷水中的溶解性能得到明显提高,OS-β-CD质量分数为15%时,溶液的透光率仍高达90%。随着分子链段中辛烯基琥珀酸阴离子基团引入量的增加,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最低可达44.09 mN/m,同时分子间静电排斥作用和支化度的提高抑制了OS-β-CD分子的重新排列,促进了酯化物溶液的耐冻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新型壳聚糖固载β-环糊精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英  汪玉庭  彭祺  马淑兰 《化学试剂》2005,27(6):321-322
以壳聚糖为原料,利用烯丙基取代β-环糊精(ASC)中的双键与壳聚糖的氨基反应,制备了新型壳聚糖固载β-环糊精产物(CTC)。其结构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得到了确证。该产物中β-环糊精(β-CD)的表观固载量为26.4μmol/g。  相似文献   

19.
姜彦  李彬  张洪文  王克敏 《中国塑料》2014,28(10):40-44
以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采用核壳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苯丙乳胶粒子。研究了不同含量β-环糊精(β-CD)对聚合体系反应过程及苯丙乳胶粒子性能的影响。动态光散射(DLS)数据显示,制备的乳胶粒子粒径小且分布窄,分布均匀,具有单分散性;接触角表明,乳胶膜的亲水性增强,表面能较改性前有所增加;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明,改性后乳胶粒子为核壳结构,粒径分布均匀,大小均一;当β-CD含量为5 %时,制得的苯丙乳液聚合物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0.
《农药》2016,(2)
[目的]研究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烯酰吗啉的包合作用。[方法]以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甲基-β-环糊精(Me-β-CD)为主体,制备烯酰吗啉的包合物,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方法研究环糊精与烯酰吗啉的主客体作用。[结果]β-CD、HP-β-CD及Me-β-CD与烯酰吗啉形成了包合比1∶1的包合物,包合常数分别为910、749、1211 M-1。烯酰吗啉在水中的溶解度及稳定性均得到提高。[结论]研究结果将拓宽烯酰吗啉剂型的开发和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