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河南油田稠油油藏特点,在对国内外稠油开采方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速脉冲注汽吞吐、加密井蒸汽吞吐、间歇蒸汽驱、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出砂冷系以及低频脉冲波强化采油等6项提高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资源利用程度,改善开采效果的技术途径。预测结果表明,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稠油资源利用率和采收率均可望提高一倍。  相似文献   

2.
河南稠油资源品位低,开采难度大,效益差,近几年,通过实践,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应开发需要的科学生产管理方法,明显地改善了稠油开发效果,以提高热效率的为核心,形成了八大生产管理制度;深化油藏论述认识,使油藏-工艺-管理三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了地层储热,提高了周期吞吐开发水平;以降粘,防砂,堵窜为重点,实现了地面-井筒-油层三位一体工艺配套,保证了油井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3.
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技术是在常规蒸汽驱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稠油热采方式。在开展先导试验过程中,河南油田针对浅薄层超稠油的特点,设计了双裂缝,用密集射孔技术代替喷砂射孔,蒸汽压裂技术代替了水力压裂,简化了操作过程,降低了成本,在关键技术上获得了成功,提高了油层纵向波及系数和采收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本文简述了该项技术的机理,对试验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开发指标和经济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4.
浅薄稠油热采吞吐进入中高周期开发阶段,吞吐效果变差,热效率降低。为了提高高周期开发效果,充分利用热能,根据该阶段生产特点,研究应用了合理有效动态配汽技术、弱淹层、中淹层利用时机优选技术和中厚层挖潜技术。措施实施后,稠油中后期开采热能利用率提高,油层、井筒热损失降低,稠油实现了持续稳产,吞吐技术指标提高,热采综合递减下降。  相似文献   

5.
于建梅 《石化技术》2015,(2):181-182
针对浅薄层超稠油油藏,以春风油田排601块为基础进行水平井蒸汽驱井网形式适应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钻井轨迹控制较差或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反九点转排状或排状汽驱井网的适应性较强。该研究成果对浅薄层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井网形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薄层特、超稠油注蒸汽吞吐后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河南油田的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注蒸汽吞吐后,,采收率只有15%~18%,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程度,关键是查明蒸汽吞吐后浅薄层稠油剩余油分布规律。蒸汽吞吐后水淹层岩心和电性特征变化明显,根据岩电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快速、直观的声液时差深侧向电阻率图版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有效结合矿场测试、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揭示了剩余油分布特征。超稠油油层纵向有3种水淹模式:中厚层均匀韵律油层顶部水淹,薄互层复合韵律油层中部水淹,薄互层正韵律油层底部水淹;平面上剩余油富集区有4种类型:低井网控制程度的剩余油富集区,低采出程度的剩余油富集区,不同微相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地层倾角影响造成的剩余油富集区。图3表1参6  相似文献   

7.
间歇汽驱是吞吐开发后期提高浅薄层稠油采收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泌浅10区Ⅳ9层浅薄特超稠油油藏特点,分析了间歇汽驱现场试验效果和生产特点,结果表明3个井组间歇汽驱试验油汽比达到0.25。通过试验对吞吐后油藏油水分布有了新的认识,间歇汽驱成功关键在于汽驱井组优选、汽驱注汽井调剖堵窜技术和注采参数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8.
9.
河南稠油资源品位低,开采难度大,效益差。近几年,通过实践,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应开发需要的科学生产管理方法,明显地改善了稠油开发效果。以提高热效率为核心,形成了八大生产管理制度;深化油藏认识,使油藏-工艺-管理三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了地层储热,提高了周期吞吐开发水平;以降粘、防砂、堵窜为重点,实现了地面-井筒-油层三位一体工艺配套,保证了油井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10.
由于河南油田稠油油藏具有“浅、薄、稠、散”的特点,所以蒸汽吞吐平均6个周期后,开发指标和经济指标明显降低。蒸汽吞吐后剩余油分布为:100m×141m及五点法并网,剩余油分布较为集中,100m×100m反七点法并网,剩余油分布零散;经济分析结果表明:浅薄层稠油油藏加密井吞吐单井的经济极限产量为1200~1500t,当油层厚度大于5.0m、纯总厚度比大于0.5,以及单井控制死油区面积大于0.5×10-2km2,且死油区离边水距离大于150m时,可进行加密,加密井蒸汽吞吐采收率可达14%左右。不同并网的加密方式为:100m×141m及五点法井网,采用直并加密方式;100m×100m反七点法并网,采用水平并加密方式。  相似文献   

11.
特稠油,超稠油油藏热采开发模式综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方法利用水平井热采模式.对特、超稠油油藏进行开采。目的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经济效益。结果对油层厚度小于5m的特、超稠油油藏不宜采用水平井热采;对油层厚度在5~10m的特稠油油藏或油层厚度大于10m的超稠油油藏,可采用水平井蒸汽吞吐和蒸汽驱开采;对原油粘度大于5×104mPa·s的超稠油油藏,适用蒸汽吞吐开采;对油层厚度大于20m,原油粘度大于20×104mPa·s的超稠油油藏,必须采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结论对已投入蒸汽吞吐的特稠油油藏,尤其是处于中后期吞吐阶段的区块,应采用蒸汽加氮气泡沫驱及现有在井与水平共组合蒸汽驱模式;对尚未开发的特、超稠油油藏,应采用水平井注蒸汽热采模式及其它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初期面临的油层厚度薄、原油黏度高、蒸汽热损失大、吞吐有效期短等问题,提出了冷热交替大周期吞吐开发模式,有效改善开发效果。为此开展了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三维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受顶底盖层热损失影响,蒸汽吞吐温度下降迅速,峰值产量较高,但单周期生产时间较短,约100 min;降黏吞吐可以降低吞吐井附近含油饱和度,提高产油速度,降低含水率,延长吞吐周期50 min 以上;提高温度可以增强降黏剂的降黏效果,第二周期开始冷热交替改善效果优于第一周期,其生产时间延长60 min,含水率降低45%,周期采出程度提高1.7%。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冷热交替的注入参数,建立了该技术的政策界限:最佳转冷热交替的时机为2~3 周期,注入强度为0.02 t/m;适用的油层厚度小于8 m,原油黏度小于200 000 mPa?s,含油饱和度大于0.6,渗透率大于1 000 mD。  相似文献   

13.
卢时林 《特种油气藏》2011,18(3):116-118,141
欢西油田薄层稠油估算地质储量为800×104t,占稠油总储量的6.6%,主要分布在锦91、锦90边部、锦16块于楼南部、锦25块西北部、千12块兴隆台油层南部、锦17、锦612等区块。由于油质稠、油层薄或受边底水的影响,无法利用直井技术实现经济有效开发。2007年以来,通过加大水平井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有效解决了利用直井开发薄层稠油时出现的各种难题,成为开发薄层稠油的一项主要技术。通过现场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薄稠油热采吞吐进入中高周期开发阶段,吞吐效果变差,热效率降低。为了提高高周期开发效果,充分利用热能,根据该阶段生产特点,研究应用了合理有效动态配汽技术、弱淹层、中淹层利用时机优选技术和中厚层挖潜技术。措施实施后,稠油中后期开采热能利用率提高,油层、井筒热损失降低,稠油实现了持续稳产,吞吐技术指标提高,热采综合递减下降。  相似文献   

15.
记者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获悉,该油田计划从2011年3月份开始大规模开发风城超稠油油藏,目前现场实施阶段已进入倒计时。克拉玛依人将让“流不动的油田”流动起来。  相似文献   

16.
河南稠油油田浅薄层油藏防砂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河南稠油油田的油藏地质概况和稠油热采区块油井出砂特征,分析了导致油井出砂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历年来油井出砂治理措施效果的统计,找出化学防砂措施在河南稠油油田的技术适应性,提出引进挤压充填防砂和机械悬挂防砂等新技术,形成能够满足河南稠油油田各种油藏防砂需要的技术系列,为稠油油田规模开发和效益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河南稠油油田的油藏地质概况和稠油热采区块油井出砂特征,分析了导致油井出砂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历年来油井出砂治理措施效果的统计,找出化学防砂措施在河南稠油油田的技术适应性,提出引进挤压充填防砂和机械悬挂防砂等新技术,形成能够满足河南稠油油田各种油藏防砂需要的技术系列,为稠油油田规模开发和效益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浅薄层特稠油油藏原油黏度高、埋藏浅、地层温度低、天然能量不足、油藏流体不具有流动性,采用HDNS技术(N2和降黏剂辅助水平井蒸汽吞吐)可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N2和降黏剂的注入参数对开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2和降黏剂的注入均可有效提高原油产量并且各注入参数均存在较优值;利用正交设计和方差分析进行了HDNS技术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显著影响HDNS技术开采效果的因素有降黏剂注入量、N2与降黏剂注入顺序、降黏剂注入速度、N2注入量等。  相似文献   

19.
20.
为提高浅薄层普通稠油油藏冷采后的开发效果,对影响热水驱开发效果的注采参数进行了研究。根据相似性原理模拟与储层特征和热采环境相似的岩心驱替试验,应用petrel软件建立区块地质模型,并采用CMG软件热采模块的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温度、不同注入方式和注采比下杜66区块的开发效果,确定了中含水期转注热水、冷热水交替注入的开发方式。研究表明,优化后的开发方式为综合含水60%时转注热水,采取冷热交替七段塞、注采比0.95的方式注入温度80 ℃热水,其驱油效率比冷水驱提高17.27%。研究结果表明,热水驱可以改善浅薄层普通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为浅薄层稠油油藏经济有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