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鱼类推进模式的研究是仿鱼水下推进器研究的基础之一,它与常规推进器相比,具有推进效率高,机动灵活以及隐藏性能好等优点。本文在分析鱼类推进模式的基础上,着重从仿生技术的角度对鱼雷推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包括仿生推进鱼雷的特性、动力形式、结构和研究热点等。把鱼类的游动推进模式应用到鱼雷,将为鱼雷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针对新型仿生扑翼推进装置的特点,进行了机构动力学分析。依据扑翼产生升力和推力的机理,并利用ADAMS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针对不同扑翼面积和扑翼不同的运动速度两个参数对仿生扑翼推进装置产生升力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3.
在 2 0 0 0年 10月第三届国际航天推进技术会议上 ,法国和日本的两个研究小组分别披露了他们用激光等离子发动机推进航天飞行器的探索性研究。这一初步探索性研究可使这两个研究小组进行合作 ,因为他们遵循的是一种相似的研究方法。通常 ,常规推进方法分为两种 ,一种是大推力小比冲 ,如化学燃料发动机 ;另一种是小推力大比冲 ,如电动发动机。法国科学研究理事会 (CNRS)的有关人士指出 ,激光等离子发动机则属于第三种 ,其推力和比冲均为中等。目前 ,日本有三所大学在从事激光推进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名古屋大学正在进行脉冲爆燃激光发动机…  相似文献   

4.
美国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美国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后续发展进程,阐述其对未来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和作战方式的影响,指出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5.
激光推进在1957年激光振荡器发明不久就由坎特罗维奇(kantrovitz)首先提出其概念方案,受此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俄国、德国以及日本等都积极参于研究。现在正研究的激光推进大体可分为用于发射装置和用于航天器方面两大类,本文介绍这些研究开发的动向。  相似文献   

6.
日美共同研究先进混合推进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1996年日美间交流有关导弹技术研究状况时发现美国空军正为中程空空导弹选择发动机和日本已开始对混合推进技术进行基础研究。根据当时的研究现状 ,两国开始探讨共同研究混合推进技术的可能性。经过两年三个月的协商 ,1998年 5月 2 6日签订了日美共同研究先进混合推进技术备忘录。共同研究计划时间为 1998年至 2 0 0 2年。混合推进技术是一种综合了现有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两种技术 ,一般采用液体氧化剂和固体燃料 ,如图 1所示。液体氧化剂通过流量控制装置由喷嘴喷入燃烧室。喷射的液体氧化剂在燃烧室内进行雾化和气化。而固体燃料经过…  相似文献   

7.
固体火箭推进技术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战术火箭、导弹固体推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其关键技术,着重指出小型战术火箭、导弹动力装置应重点发展高质量比、高比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低特征信号、低易损性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及多次启动、多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  相似文献   

8.
组合推进技术在天地往返系统、临近空间超声速平台、高超声速打击和运输平台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简要介绍了组合推进技术的技术特点,对国外组合推进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概述。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法国等离子体推进技术的发展历程,概述了法国等离子体推力器的型号种类,介绍了法国霍尔推力器的研究进展与现状、工程计划及飞行应用。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位置保持和轨道提升以及作为深空探测的主推进。根据法国等离子体推进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国内等离子体推进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赵振宇  韩维 《兵工自动化》2015,34(11):26-29
针对舰载机着舰时操纵性下降等问题,通过对飞机受力分析及动态仿真,得到着舰条件下保持飞机轨迹稳定性的方法,并对飞行员控制飞机着舰的操纵策略进行了探索。以 F/A-18舰载机为例,结合小扰动方程,分析了飞机在下滑时仅操纵升降舵无法跟踪航迹的原因,分析飞机各参数对升降舵及油门杆的跟踪响应情况,给出了着舰时飞行员消除高度误差操纵策略,并运用 Matlab/Simink 软件仿真了飞机在低动压下的纵向响应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操纵油门杆来消除下滑时的高度误差的操纵策略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张磊  孟中杰 《兵工自动化》2016,35(12):72-77
为设计一种新型、游动效率高、可以实现沉浮运动的仿生机器人,以海豚为仿生对象,利用仿生学原理对基于尾鳍推进模型的三关节仿生机器海豚系统进行改进.研究海豚的背腹运动尾鳍推进模型,对原有模型中不便于工程实现的方面进行修正.在验证修正后模型可行性的基础上,设计一种三关节柔性尾部加刚性头部的机械结构以及控制流程和配套的电路系统,对机器海豚的沉浮运动进行动力学分析,提出利用PID控制实现平面运动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机器海豚沉浮运动和平面运动的可行性,并给出机器海豚游动速度和尾鳍摆动频率及尾鳍摆幅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尾鳍推进模型的机器海豚具有较高的效率和游动速度.  相似文献   

12.
The time-averaged velocity distributions in flows around a hydronautics hydrofoil were measured by using a 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er(DPIV) syste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whole flow field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vitation structures with the decreasing of cavitation number.The high-fluctuation region with lower velocity relates to the cavitation area.The lowest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cavity core becomes more uniform,and its influence becomes smaller gradua...  相似文献   

13.
低温固体推进(CSP)技术综合了固体推进剂和和液体推进剂的优点,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能量水平高、环境危害小的特点.本文从CSP推进剂的性能、配方、药柱形式和原理发动机点火试验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且指出进一步提高CSP推进剂的贮存、使用温度和能量水平是CSP技术未来发展主要趋势,有助于推动CSP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主动声纳系统易暴露、隐蔽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海豚whistle信号的仿生主动声纳隐蔽探测技术。在发射端将线性调频探测信号隐蔽在海豚whistle信号中,设计了一种主动声纳的仿生隐蔽探测信号,该信号与海洋中的海豚哨叫声十分相似,可以利用海洋中的生物环境噪声实现主动声纳的隐蔽探测。在接收端选用自适应相关器作为主动声纳的时域处理器,自适应相关器对海洋环境有较强的匹配适应能力,可以自动匹配海洋信道,有效抑制多途扩展损失,相较匹配滤波器有更高的信噪比处理增益,有助于实现远距离探测。仿真和海试结果表明,基于海豚whistle信号的仿生主动声纳隐蔽探测技术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仿鲨鱼鳃部射流减阻特性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谷云庆  赵刚  赵华琳  郑金兴  王飞  肖磊  刘文博 《兵工学报》2012,33(10):1230-1236
针对鲨鱼鳃部射流表面流场特性针对鲨鱼鳃部射流表面流场特性建立了基于鲨鱼鳃部特征的仿生射流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主流场入口速度为3 m/s、射流速度为0.02~1 m/s条件下,研究仿鲨鱼鳃部射流的减阻特性、分析其减阻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射流速度u>0.1 m/s时,仿鲨鱼鳃部射流具有减阻效果,且减阻率随射流速度增大而增大。仿鲨鱼鳃部射流通过影响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改变减阻特性。仿鲨鱼鳃部射流对摩擦阻力的影响机理为:射流出口下游流场黏性底层增厚、速度梯度降低;同时形成反向旋涡,使流场存在稳定的大涡结构,降低了湍流脉动对壁面的作用。对压差阻力的影响机理为:射流速度作为一种附加动力,对压差阻力产生抑制效应,导致了模型压差阻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
在了解国外主要研究机构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四足仿生移动平台的技术发展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四足仿生移动平台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结合靶场实践,从一般故障判断方法到典型故障分析,较系统地对导弹动力系统故障进行了分析方法的探讨,总结了导弹动力系统在实际飞行中出现各类故障的现象和原理,力求在理论上进行初步故障计算.  相似文献   

18.
旋成体仿生凹坑表面流场控制减阻仿真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成春  任露泉  王晶  张永智 《兵工学报》2009,30(8):1066-1072
应用SST k-ω湍流模型对仿生凹坑表面旋成体与光滑旋成体进行了对比数值模拟,解释了仿生凹坑表面减小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的原因以及对旋成体近壁区边界层的控制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来流马赫数为0.4时置于旋成体后部的凹坑表面减小了旋成体8.05%的摩擦阻力,1.9%的压差阻力,总阻力减小了6.24%;仿生凹坑表面通过减小壁面的速度梯度和湍流强度减小摩擦阻力,通过减弱外部气流对旋咸体截尾底部气流的抽吸作用减小底部阻力;凹坑表面对边界层的控制行为表现为凹坑内部的低速旋转气流造成了凹坑内部气流与凹坑外部气流的气一气接触,形成涡垫效应;同时,旋转气流在凹坑底部产生的摩擦阻力作为一种附加动力产生推动效应。  相似文献   

19.
刘国鑫  廖振强  张帆  陈杨 《兵工学报》2008,29(4):396-400
提出一种采用双级装药进行膛内二次发射以提高弹丸初速的新技术,为提高大口径自动武器的初速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并建立了双级装药弹膛内二次发射内弹道模型,揭示了装填条件中弹丸质量配比、装药质量配比、延迟时间和预紧力约束等变化时对膛压和初速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