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车辆筒式减振器活塞杆侧向摩擦现象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车辆筒式减振器实际情况建模,得出减振器在车轮平面和车轴平面内的受力表达式,并结合试验数据和实际参数对后悬架进行受力分析。从试验和系统动力学角度分析减振器出现倾向摩擦现象的原因。道路不平、车速较高和装配不当造成冲击过大,使后减振器活塞杆承受突加弯曲,是导致减振器活塞杆侧向摩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车辆在行驶中,减振器活塞杆不仅承受随机交变的轴向力的作用,而且承受交变的侧向力作用,在此情况下极易发生弯曲疲劳破坏,即偏摩现象。通过对前悬架系统力学建模,分析了减振器和活塞杆在车轮平面和车轴平面内的受力情况,采用Workbench软件对活塞杆在偏摩下进行应力计算,并利用S-N曲线和Goodman修正理论分析不同载荷状况下活塞杆疲劳寿命,试验结果表明,疲劳破坏部位发生在活塞杆中部焊接挡圈部位,这与实际中活塞杆易出现的失效的部位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内外对减振器异响的分类进行总结,将减振器异响分为两大类:减振器自身异响和减振器传递型异响。基于台架试验采集了不同激振频率下的活塞杆加速度信号并分别在时域和频域内进行分析。建立了二分之一后悬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减振器参数化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应用MATLAB仿真对减振器进行异响研究。比较了仿真结果和试验数据,验证了减振器异响试验中对试验数据分析结论的正确性。这种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可为减振器异响的分析和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普通双筒减振器基础上,从减振器总成结构入手,基于液压阻尼原理,提出两种改变减振器伸张行程极限位置阻尼特性的液压限位结构,介绍其工作原理,并对两种结构下的阻尼特性与普通双筒减振器阻尼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两种汽车悬架减振器总成结构在活塞杆拉伸到极限位置时,减振器的伸张阻尼力都会产生突增,且随着活塞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有效缓解了零部件受到的刚性冲击,提高了汽车行驶平顺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振动能量回收式液压减振系统,包括:4个减振器、1个蓄能器、1个储油罐和若干液压元件。减振器由氮气腔、活塞、活塞杆、减振器壳、伸张阀、压缩阀、进油管和出油管等组成;蓄能器设置了限压阀和回油管。油液在储液罐、减振器、蓄能器和液压元件之间循环流动。来自储油罐的油液在悬架压缩时从压缩阀进入减振器,在悬架伸张时从伸张阀离开减振器,油液在流经压缩阀和伸张阀时产生磨擦热,从而消耗振动能量起到减振作用。增压后的油进入蓄能器并在需要时经由电磁单向阀进入液压元件,协同从储油罐经过加压后进入液压元件的油液促使液压元件完成其动作,从而将振动能量转化为液压元件的输出功率。液压元件完成动作后油液回到储油罐。该系统能回收部分振动能量,从而降低油耗;产生的高压油液可以用于制动系统、转向助力、液压离合操纵机构等;整个系统结构简单,实用性较强。该振动能量回收式液压减振系统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CN102152778A),应用实例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 2011 2 0101078.4)。  相似文献   

6.
液压减振器是通过消耗机械能实现减振目的的装置,但目前其散热效果并不理想,温度升高导致了减振器整体性能下降。利用路面不平度激励模型、悬架系统振动模型、热量传递模型,通过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液压减振器的热力学平衡数学模型。综合考虑油液泄漏特性、密封特性以及液压减振器阻尼性能界定其许用油温。对液压减振器散热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且试验结果表明分析模型与设计方法正确,为减振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重型多轴车辆互连悬架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四轴互连油气悬架液压系统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管路沿程压力损失、局部压力损失和油缸活塞杆运动摩擦力的影响,并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基于互连油气悬架液压系统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垂向和侧倾工况下互连悬架和独立悬架的刚度和阻尼特性,以及对互连悬架阻尼特性进行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垂向工况下,互连悬架蓄能器内气体体积变化量相当于各活塞杆进出油缸的体积,与独立悬架蓄能器内气体体积变化量相等,因此互连悬架与独立悬架刚度特性相同,但其阻尼力大于独立悬架;侧倾工况下,互连悬架在增加侧倾刚度的同时也明显增大了阻尼力。两种工况下,独立悬架阻尼特性不变,互连悬架阻尼力随单向阀直径增大、阻尼阀直径增大、油管直径增大、油缸内径减小和活塞杆直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两级阻尼可调式液压减振器的性能仿真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调阻尼减振器是汽车半主动悬架的关键部件.根据某大客车电控半主动悬架的阻尼控制要求,以该车原被动式液压减振器为基础,设计出一种具有两级阻尼特性的可调减振器.采用共轭梁法计算节流阀片的挠曲变形,建立该减振器阻尼特性的数学模型,仿真分析活塞杆直径,阻尼阀孔径以及调节孔孔径等主要结构参数对减振器阻尼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可调减振器的主要设计参数.对研制的可调减振器样件进行阻尼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减振器的两级阻尼状态变化明显,阻尼切换控制准确,阻尼力试验值与仿真值的偏差小于8%,说明所建的减振器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采用共轭粱法计算节流阀片挠曲变形是可行有效的,为设计开发可调阻尼液压减振器和研究汽车半主动悬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螺旋弹簧悬架安装倾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减小麦弗逊悬架减振器内部摩擦,这里结合悬架多刚体运动学分析和压缩螺旋弹簧径向弯曲变形理论对悬架螺旋弹簧安装倾角进行了参数分析,讨论了倾角参数对弹簧径向位移、对减振器侧向载荷以及对车身冲击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汽车减振器在循环工作过程中,换向冲击振动传递导致的异响是影响车辆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减振器异响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可知减振器异响程度与活塞杆处的振动加速度大小密切相关。针对汽车减振器在行驶时产生的异响,利用MTS测试台采集活塞杆的加速度时域信号进行分析,并建立减振器动力学模型和Bouc~Wen阻尼力模型,应用MATLAB对活塞杆振动进行仿真分析。对比试验与仿真分析结果,验证活塞杆加速度作为评价和分析减振器异响性能指标的可行性,为工程应用中减振器异响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4自由度模型,研究前后悬架刚度对平顺性的影响,进而匹配悬架刚度.建立1/2汽车模型,以前后悬架刚度值为自变量,以C级路面谱输入为例,计算车辆对路面输入的振动响应,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得出平顺性各参数的函数,在常用偏频范围内,绘制函数特性曲面及等值线图,进而设计者可以综合选取满足要求的刚度值.  相似文献   

12.
减震器中主动控制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改变本田雅阁车其它结构的基础上,本文应用半主动隔震原理,对其油气液减震器的主要部件--活塞杆分总成进行了改进,使活塞阀片阻尼器上的节流孔的大小随路面的起伏而自动调整,产生随车驾垂向速度变化的减衰力。经过验证,改进后的减震器的性能和寿命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3.
挤压铸造汽车空压机铝连杆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挤压铸造汽车空压机铝合金连杆进行了较全面的试验研究。包括挤压铸造工艺参数和模具结构参数的选择 ,连杆用铝合金材料的选配及性能试验 ,连杆的台架试验等 ;结果表明 ,挤压铸造铝合金连杆完全可替代钢质连杆。并获得了挤压铸造铝合金连杆的最佳生产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14.
减振器是汽车的一个重要零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轿车的平衡性和舒适性,为了自动、快速地检验减振器的性能,我们自行研制开发了汽车减振器性能检测系统。试验台通过在恒温工况下检测流过减振器活塞油液的流量和压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来检测减振器的性能。本文首先介绍了检测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然后详细介绍了试验台控制系统;系统采用上位计算机和PLC组成的两级控制系统,有较高的可靠性及控制精度。本系统现在上海汇众公司投入使用.各项性能指标良好。  相似文献   

15.
热喷涂技术提高活塞杆耐磨和耐腐蚀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压油缸被应用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这就要求它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性能,而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常常因为划伤、磨损和腐蚀等原因导致失效.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镀铬提高其耐磨和防腐性能,但镀铬工艺环境污染严重,在欧洲一些国家已经禁止六价铬的使用.该文主要介绍利用热喷涂涂层技术提高活塞杆耐磨和耐腐蚀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考虑轮胎和悬架减振器的非线性特性,建立包含侧向、横摆、侧倾运动的5自由度拖车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对拖车系统的多平衡点特性以及在各平衡点附近的时域响应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不足转向梯度和系统阻尼比特性对系统失稳机制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拖车系统参数与路面附着系数对系统动态临界车速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轮胎和悬架减振器非线性特性的耦合,拖车系统存在多个平衡点。拖车系统的初始状态和各个平衡点共同决定了其失稳机制。结合拖车系统不足转向梯度的定义,当牵引车为过度转向时,牵引车的后轴侧滑导致的车辆折叠失稳是系统车身失稳的一种形式。此时通过对牵引车的横摆角速度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避免系统出现折叠失稳。此外,增大拖车轴距、拖车前轴距离牵引点的距离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动态临界车速,从而提高拖车系统的动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a new mathematical dynamic model of shock absorber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an automotive system. The performance of shock absorber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ar behaviours and performance, both for handling and ride comfort.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of automotive can be analysed by considering the performance of displacement-sensitive shock absorber (DSSA) for the ride comfort. The proposed model of the DSSA is considered as two modes of damping force (i.e. soft and hard)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piston. For the simulation validation of vehicle-dynamic characteristics, the DSSA is mathematically modelled by considering the fluid flow in chamber and valv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ard, transient and soft zone. And the vehicl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DSSA is analysed using quarter car model. To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damper, the analysed results of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hich showed similar behaviour with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al on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frequency response are compared with the ones of passive shock absorber. Fro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DSSA,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ride comfort of the DSSA increased at the low-amplitude road condition and the driving safety was increased partially at the high-amplitude road condition. The results reported herein will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hock absorber. Moreover, it is believed that those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s can be utilised in the dynamic design of the automotive system.  相似文献   

18.
基于力控制的轿车后桥道路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远程参数控制技术的道路模拟试验在汽车开发过程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测量轮实测试验场道路力载荷谱作为迭代控制信号,在 MTS 八通道试验台上对某轿车后桥进行了道路模拟试验.迭代结果与道路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在台架上可靠地复现了道路实际载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