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方式,也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文化中时间概念隐喻、动物概念隐喻及颜色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两种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以及思维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反映在语言上差异就更加明显。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现法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表现法是介于语言表层结构与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之间的一个层次体系。汉语注重动态描写,因此善于使用动词;英语侧重静态描写,因此善用名词、形容词和介词。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动静差异,使翻译的作品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本文旨在探究英汉对比翻译中动静态词的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3.
数字本来是一种计算符号。由于受历史背景、审美观念等文化差异的影响,各民族形成独特的数字文化。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数字间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以期对英汉数字的翻译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肖海燕 《纺织教育》2009,24(5):60-61,74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颜色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决定了颜色隐喻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颜色隐喻进行文化认知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翻译颜色隐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火锅、冒菜、伤心凉粉、腊肉与腊肠等四川饮食都被赋予一种文化隐喻,带有移民的文化印痕,呈现出当地人与外地人的文化融合、情景交融。川菜出川,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征服”中国,乃至“征服”世界。在融合共存、多元文化的聚集中,四川饮食熔铸了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的主观意识和奋进精神。  相似文献   

6.
代表中国文化的人文文化与代表西方文化的科学文化存在着多方面差异,尤其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两种文化之下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就了不同的饮食观念,饮食对象的差异,饮食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一种根植于文化的语言现象,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而且也承载着该民族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因此,要想准确地翻译不同文化中的隐喻,首先必须清楚隐喻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隐喻,隐喻翻译并介绍了几种隐喻翻译策略,目的是使译者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加强对不同社会文化的重视,最终达到对中西方隐喻贴切的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8.
"死亡"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从价值取向、社会地位、宗教信仰以及发展变化等方面对英汉"死亡"委婉语作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这一语言现象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受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以及政治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不同语言特点的形成之间有紧密联系,翻译活动实际上是思维转换活动。因此,研究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有科学的理论基础,翻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活动时应该注意到影响英汉翻译的根本因素-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篇文章将从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英汉两种语言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英汉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正确选择翻译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认知科学领域一种有力的工具。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语言中的许多新词都具有隐喻特性。通过隐喻进行词汇和文化教学是一条有效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双关语作为一箭双雕式的修辞方式,通过一个单词或词组的使用以涉及内外两层含义达到幽默或讽刺的效果。这是在英汉口语和书面语中较受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修辞格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英汉双关语的差异,通过对英汉双关语的对比研究,可以使英汉的语言学习者对英汉双关语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帮助两国的语言学习者对两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从而为语言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把握英汉两种语言产生有效影响。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是当代认知隐喻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具有普遍性、认知性和系统性。它揭示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而思维又与语言、文化密不可分。本研究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英、汉语料库为依据,着重对比在两种不同文化模式中"思想"这一基本概念隐喻体系的异同。通过真实有效的语料分析证实"思想"隐喻产生的经验基础以及跨域印射理论的普遍性,并对文化差异造成的思维和语言的异同做出相应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呈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必然出现了不同的表达形式。这种不同的表达形式首先体现在英汉两种语言用词的差异,汉语喜用动词,是一种动态的语言;英语倾向于用名词、形容词等静态词类,是一种静态语言。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动静态选词上的差异,在翻译中尊重译入语的习惯,有意识地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14.
王长春 《食品工业》2021,(1):I0047-I0047
隐喻研究在中西方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对隐喻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修辞学层面上。20世纪80年代,国外相关研究人员指出,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还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认知方式,即依托明确的、熟悉的事物来认识抽象的、陌生的事物。饮食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大物质基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与人类的精神世界相融合,重要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生活、个性、思想观念等。其间,饮食与语言词汇不断相互影响,并建立起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饮食习俗,不论在其观念、性质,还是在其方式、对象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笔者根据自己几十年从事西式餐饮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体现,不同的文化赋予其语言独特的文化内涵。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英汉禁忌语大相径庭。该文列举了英汉禁忌语实例,分析其文化内涵,以及探讨在跨文化交流中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才能尽可能准确传递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对名词化语法范畴的逐渐了解,名词化现象是在文体中存在的语言现象。汉语里的名词化现象没有印欧语里的明显,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在数量、种类、应用频率上都高于汉语;一方面因为汉语没有词形变化,另一方面汉语的词类界限比较模糊,许多词都处于"名词的临界状态",这给识别名词化,特别是词法平面的名词化给词性的界定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名词化的定义、英汉两种语言名词化对比、名词化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研究了两种语言的名词化的差异,目的是让译者能更好地明确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英汉互译。  相似文献   

18.
正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须进行的基本生活行为。随着时代发展与文明进步,饮食早已不仅仅代表着充饥饱腹的功效,而是受历史发展、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无法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食物叙述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写作特征,在这些文学作品的描述中,不仅记载了这一时期我国饮食的发展历程,还能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到各地饮食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论丝绸的文化隐喻与符号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丝绸文化在中国是一种高度概念化、符号化的隐喻系统,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风土民俗、礼仪制度、文学艺术、审美意识中无不渗透了丝绸的文化隐喻。丝绸之所以能成为民族国家符号、社会身份符号、艺术符号和国人审美理想的标志符号,是因为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具有无限的意义增殖性。  相似文献   

20.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求,当然也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但是对于不同的国家文化而言,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饮食观念、习惯,形成具有一定差异的饮食文化。因此,本文笔者从成因方面着手,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旨在促进中西方国家文化、经济等各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